【央廣網評】百萬粉絲網紅店主賣假貨被抓 打假不止步於直播間
“名牌服裝”打出“骨折價(jia) ”,這樣的誘惑恐怕是很多消費者難以抵擋的。在一家有著百萬(wan) 粉絲(si) 的網店中,這種“福利”就經常引得上萬(wan) 人湧入直播間。帶貨主播信誓旦旦,聲稱服裝都是“大牌的尾貨、尾單”,卻不敢注明品牌名稱,隻用代號展示,揚言“低價(jia) 甩賣”。如果消費者質疑商品真假,主播不是拿出真憑實據,而是用委屈巴巴的語氣糊弄過去:“費力搞到貨別人卻不領情,這心情你懂嗎?”
事出反常必有貓膩。警方調查發現,帶貨主播口中的“名牌服裝”,其實都是假貨。這家網店不隻銷售假貨,還製造假貨。他們(men) 訂購正品服裝,迅速仿製,再拿到直播間以假亂(luan) 真,“打折甩賣”。一些消費者下了單,以為(wei) 自己得了實惠,殊不知已經上當受騙,而被假冒的品牌可能還不知情。如今,該團夥(huo) 30餘(yu) 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抓獲,30多萬(wan) 件假冒品牌服裝也被查獲。這不僅(jin) 給那些費盡心思製假售假的人敲響警鍾,也給消費者日常防騙和有關(guan) 部門整治直播帶貨亂(luan) 象帶來啟發。
直播帶假貨並不是新鮮事。近日,一位有近億(yi) 粉絲(si) 的網絡主播在帶貨時就遭到職業(ye) 打假人打假,雙方紛爭(zheng) 不斷,引發全網關(guan) 注。此前,也有頭部主播賣過“糖水燕窩”“煎糊了雞蛋的不粘鍋”等偽(wei) 劣產(chan) 品。“套路”看多了,消費者大多也有了一定的辨識能力,往往不至於(yu) 衝(chong) 動下單。但為(wei) 了避免還是有人上當受騙,我們(men) 在遇到主播尤其是有大量粉絲(si) 的主播推銷假貨時,應積極向直播平台和市場監管部門舉(ju) 報。被騙的消費者在發現問題後,更要主動反饋,“反正也沒花多少錢,沒必要再去投訴”的心態隻會(hui) 讓假貨肆無忌憚。
直播平台和市場監管部門不僅(jin) 要重視和核查消費者反饋的售假行為(wei) ,更要敢於(yu) 擔當、主動作為(wei) ,加強對帶貨主播尤其是頭部主播的常態化巡查,對售假行為(wei) ,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值得注意的是,監管不能止步於(yu) 網絡直播間的售假行為(wei) ,還要聚焦線下的製假鏈條。有關(guan) 部門要梳理清楚並重點關(guan) 注直播帶貨涉及的重點領域、重點行業(ye) 、重點問題,進行全鏈條、全過程監管和整治。隻有這樣,才能從(cong) 源頭減少假貨流入直播間和市場。對帶貨主播來說,遵紀守法、嚴(yan) 於(yu) 律己,帶好貨、帶真貨,才是對自己負責、對消費者負責、對市場負責。否則,必將遭到法律的懲罰和市場的唾棄。
作為(wei) 新興(xing) 行業(ye) ,直播帶貨暢通了城鄉(xiang) 生產(chan) 消費關(guan) 係,在助農(nong) 增收、豐(feng) 富消費者選擇等多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直播帶貨絕不是問題,帶了假貨才是問題。多方要協同發力,與(yu) 時俱進,用新技術、新方法治理亂(luan) 象,讓直播帶貨回歸良性軌道,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這才真正符合市場與(yu) 消費者對直播帶貨的期待。(央廣網評論員 陳銳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