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監測為主 遙感監測為輔 走航和手工監測為補充 北京將逐步構建溫室氣體監測網絡
昨日(5日),北京市“科技賦能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新聞發布會(hui) 在線上召開。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取得裏程碑式突破,科技創新發揮了關(guan) 鍵的支撐作用。北京市生態環境局透露,“十四五”時期,本市將逐步構建溫室氣體(ti) 立體(ti) 監測網絡,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2021年,北京市空氣質量首次全麵達標,藍天白雲(yun) 成為(wei) 常態;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的“冬奧藍”舉(ju) 世矚目,聯合國環境署評價(jia) 北京大氣治理為(wei) “北京奇跡”。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環境科技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有力武器,科技工作從(cong) 科學認知、決(jue) 策支持、行業(ye) 管控等方麵為(wei) 科學治汙、精準治汙、有效治汙提供了全麵支撐。
北京市在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過程中,統籌謀劃以科學研究揭示汙染來源與(yu) 成因、以有效感知支持精準治汙、以先進技術推動有效治汙、以開放的態度合作共享環境科技成果。構建了較為(wei) 完善的生態環境科技工作體(ti) 係,為(wei)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有力支撐,也推動了相關(guan) 行業(ye) 的綠色低碳發展轉型。
目前,本市綜合應用自動監測、衛星遙感監測及地基雷達監測技術等手段,建成了國際一流的“天空地”三維立體(ti) 體(ti) 係,實時監測北京空氣中的主要汙染物變化情況,建成了1000多個(ge) 傳(chuan) 感器組成的街鄉(xiang) 鎮高密度監測網絡。
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鹿海峰介紹,構建溫室氣體(ti) 監測體(ti) 係已經提上日程。“溫室氣體(ti) 監測是支撐減汙降碳協同增效的一個(ge) 重要技術手段。”鹿海峰說,“十四五”期間,本市將逐步建立自動監測為(wei) 主、遙感監測為(wei) 輔,走航和手工監測為(wei) 補充的天空地一體(ti) 化的溫室氣體(ti) 立體(ti) 監測網絡,用來科學表征北京市空氣中溫室氣體(ti) 濃度水平以及變化趨勢。
同時,本市還將開展典型行業(ye) 溫室氣體(ti) 排放監測,來進一步探索開展城市生態係統碳匯監測,進行減汙降碳協同分析與(yu) 評估,為(wei) 北京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進減汙降碳協同增效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十四五”時期,北京市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進入從(cong) 量變到質變、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的攻堅期。結構型汙染問題仍然突出,資源節約與(yu) 結構調整任重道遠。市生態環境局科技與(yu) 國際合作處處長明登曆表示,“我們(men) 還是要依靠科技進步來構建現代化的環境治理體(ti) 係,要綜合應用大數據技術,AI、區塊鏈這些智慧化的技術來打造智慧化的監測、監管、執法和決(jue) 策支持係統。推動重點領域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試點、示範,以及係統的集成和產(chan) 業(ye) 化,要提供更加低成本更高效率的解決(jue) 方案。我們(men) 希望通過科技創新來支持環境改善和首都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