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野冰,別等悲劇發生才正視風險
遠離野冰,前往正規冰場,是對自己和家人朋友負責,也能讓滑冰更具魅力和吸引力。
近日,北京展覽館後湖多人在湖麵上滑野冰時落水,一則救助者手拉手形成“人牆”接力拉出落水人員的視頻引發關(guan) 注。然而,1月8日下午,新京報記者探訪事發水域發現,在當日最高氣溫可達12℃的情況下,仍然有不少群眾(zhong) 在野冰上玩耍,“水深冰薄,禁止滑冰”的警示條幅並未起到勸阻效果。
冬日滑冰,是不少人每年的“固定欄目”。但是,也不乏有人滑野冰,在未經開發、未做保障的冰麵滑行。如此一來,也給冬季滑冰埋下了諸多安全隱患,甚至於(yu) 造成傷(shang) 亡事故。
零下的寒冷天氣中,在結冰的湖麵滑行穿梭,可謂傳(chuan) 統娛樂(le) 項目,既能找回童年的樂(le) 趣,也是一份屬於(yu) 冬天的獨特記憶。特別是,後冬奧時代冰雪運動火熱,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上冰”。人們(men) 對冰雪運動的熱情,也是北京冬奧會(hui) 留下的一筆寶貴遺產(chan) 。
作為(wei) 北方冬日群眾(zhong) 體(ti) 育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嗬護好這份“上冰”熱情,於(yu) 個(ge) 人而言,有益身心健康,從(cong) 國家層麵看,也能以冰雪運動助力體(ti) 育強國、健康中國建設。
但這都需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行,滑野冰顯然違背了冰雪運動的初衷。
在一些人看來,氣溫已經達到零下,體(ti) 感溫度很低,且冰麵看起來牢固厚實,因此冰麵一定是安全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很多時候,冰麵並不是我們(men) 肉眼所見的樣子。對於(yu) 北京這類超大城市而言,熱島效應明顯,實際氣溫可能並沒有預報的那麽(me) 低。
那麽(me) ,在一片規模較大的水麵上,很可能出現部分區域結冰較薄甚至並未上凍的情況,而遊玩者又往往難以預判。再加上冰麵在冰刀、冰車以及人力的磨損下,已經受力不均,野冰又沒有專(zhuan) 門人員與(yu) 機構進行維護,很難保證不發生意外。
其實,悲劇離我們(men) 並不遙遠。1月2日,北京通州一處非正規冰場中,有兩(liang) 名男子掉入冰窟窿,不幸身亡。這起悲劇的發生,是對所有滑野冰者的警示——不要等到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才開始正視風險。
當下,尤其需要呼籲拒絕滑野冰,一方麵是因為(wei) 滑野冰的危險性,另一方麵更是因為(wei) 如今隨著新冠“乙類乙管”,人們(men) 出門的頻率增加,可能會(hui) 有越來越多的人走上冰麵。此外,中小學生放假,無人看管的戶外活動增多,也都更加需要重申滑野冰的危險性,防患於(yu) 未然。
事實上,北京的正規冰場不在少數,足夠滿足人們(men) 冬季的滑冰需求。正規冰場不“靠天吃飯”,而是有著嚴(yan) 格的管理流程,專(zhuan) 人負責監管、應急、清理、修補冰麵等,安全性有保障。且冰場設施標準化程度高,有利於(yu) 滑冰者在規範安全的環境下,享受到滑冰的樂(le) 趣。
近來冬日天氣尚好,又逢春節前夕,或是家長帶孩子,或是呼朋結伴,都可開展一些冰上運動。遠離野冰,前往正規冰場,是對自己和家人朋友負責,也能讓滑冰更具魅力和吸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