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尋蹤義達裏
如果你由北向南,經過西四南大街(這段路原名叫缸瓦市大街),你會(hui) 看到建於(yu) 元代的萬(wan) 鬆老人塔以及因塔而名的京城第一胡同——磚塔胡同,還能看到創建於(yu) 清乾隆年間、以砂鍋白肉等菜肴譽享京城的老字號——砂鍋居,但你千萬(wan) 不要忽略砂鍋居右側(ce) ,與(yu) 萬(wan) 鬆老人塔隔街斜對的那條胡同——義(yi) 達裏。
我家住在義(yi) 達裏。
義(yi) 達裏,是條頗有來曆、很有故事的胡同。溯源尋蹤,這裏曾是清朝和碩定親(qin) 王的王府,幾經襲傳(chuan) ,到毓朗貝勒,亦稱朗貝勒府。
朗貝勒在晚清權傾(qing) 一時,其外孫女是中國末代皇後婉容。後隨時代變遷、世事更迭,大清成為(wei) 過去,曾經的皇親(qin) 權勢、王府氣派,均隨風逝去。再後有天津韓姓富商購得部分府地,建起民宅居所,租售獲益,並將七巷分別具名,即:義(yi) 達裏、樂(le) 群巷、賢孝巷、慈祥巷、福德巷、忠信巷和勤儉(jian) 巷。1965年,有關(guan) 部門將七巷名稱統一為(wei) 義(yi) 達裏,我即於(yu) 同年遷入原名賢孝巷的一座小院。
與(yu) 我所居、有多家住戶的院落相鄰不遠的那座獨門獨院,主人姓韓,不知其是否係於(yu) 此購地建房的韓姓富商之後。
義(yi) 達裏隻有一個(ge) 出入之口,且與(yu) 我們(men) 常見的縱長的胡同有所不同,雖曰胡同,但格局呈大肚扁口的壇子狀,確切點講,更像一座大院落。
胡同口係一座石砌的巷門,呈拱券狀,似一座小號的城門,有女兒(er) 牆裝飾。
胡同的房屋因年代至久,多有修繕改造,但這拱券狀的巷門卻未改其原狀原態,算來該有百年的曆史啦,很帶有些斑駁滄桑的韻味、風雨雕琢的痕跡。後因整頓街巷、美化環境,此巷門被砌鑲上一層青磚飾衣,那原本的韻味被封掩於(yu) 青磚飾衣之內(nei) 。
如果你在巷口駐足而望,可見巷門之上所刻“義(yi) 達裏”三字匾額,本味原汁地向人展示著其風骨氣韻和曆史印痕。
說來,題寫(xie) 此匾額之人大有來頭,其名張濟新,係民國時期的書(shu) 法名家,北京的奉天會(hui) 館和東(dong) 北義(yi) 園均為(wei) 其題寫(xie) 。其曾為(wei) 張作霖的幕僚,後又為(wei) 少帥張學良的老師。於(yu) 光緒年間得中拔貢,曾任縣令、道台,抗戰時期以病為(wei) 由,堅拒日偽(wei) 政府之邀,並在德勝門內(nei) 開辦東(dong) 北難民營,救濟逃亡來京的東(dong) 北難民。解放戰爭(zheng) 時期,又拒國民黨(dang) 邀其赴東(dong) 北共商大計之請,且主動勸說傅作義(yi) 將軍(jun) ,為(wei) 北平的和平解放奔走盡力,有“和平老人”之稱。新中國成立後,受聘為(wei) 中央文史館館員。其去世時,章士釗先生受周總理委托,為(wei) 其料理後事。
據說,門樓兩(liang) 側(ce) 牆壁上曾刻有與(yu) 巷名寓意相合相契的一副對聯:義(yi) 達裏寶地福田境由心造,缸瓦市忠言篤行道在人為(wei) 。
在巷門口駐足而思,義(yi) 達裏,與(yu) 砂鍋居、萬(wan) 鬆老人塔及磚塔胡同“三國四方”相鄰相伴於(yu) 晨光暮色之中,靜看歲月滄桑、世事變幻。
算來自我成家而立,搬離義(yi) 達裏有三十餘(yu) 年了,現在的義(yi) 達裏較我少年居住時改觀很多。家家院院經過整修改造,麵貌一新。原本三天兩(liang) 頭堵塞的下水道重新鋪設;原本坑窪不平的路麵全部鋪上柏油;各個(ge) 小巷中培種起花花草草。多年來,義(yi) 達裏成為(wei) 西城區的一條示範街巷,常有人來此參觀拍照。記不清是北京電視台哪個(ge) 頻道,有很長一段時間在開播之前總有義(yi) 達裏巷門影照呈現。百年義(yi) 達裏的變化,可說是北京的一幀縮影小照吧。曆經風雨依然清靜如昨,雍雍然地沐陽光、披月色,繼續著靜好的歲月。
我的家在義(yi) 達裏。昨天如是,明天依然如是。因為(wei) 我的少年時光、少年情誼和諸多的憶思都在這裏生根,蓬勃成樹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