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課後服務,也要給老師減負
作為(wei) “雙減”配套政策,課後服務“上線”已兩(liang) 年多。從(cong) 實踐反饋看,亦不乏一些新問題開始顯現,比如老師們(men) 普遍反映在校時間拉長、工作任務變重,加之學科類校外培訓減少造成家長心理焦慮,這種對教育的慣性期待也往往會(hui) 訴諸老師。“能不能給老師減減負”,成為(wei) 新的關(guan) 注焦點。
針對“三點半”難題,目前許多學校采用的是“5+2”模式,即每周5天延遲2個(ge) 小時。這2個(ge) 小時看似不長,可將老師們(men) 一天的工作量全部納入考量,就發現延時也非易事。中小學老師普遍到校早,尤其是班主任,從(cong) 孩子們(men) 七點多進校門,到下午三四點放學鈴聲響起,基本上全天候“在線”。如今課後服務延長了工作時間,但備課、教研、開會(hui) 、填表等其他事務性工作一樣沒少。每個(ge)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教學本身也講究用心打磨,老師超負荷運轉太久,恐怕也會(hui) 讓教學質量打折,得不償(chang) 失。
在此背景下,北京一些學校開始探索彈性工作製。形式不盡相同,但原則就是優(you) 化教學安排、改變工作節奏。比如可以“早來早走”,減少班主任等早到老師的課後服務任務;比如錯峰安排休假,給輪值服務教師額外休息時間……這些措施目前還不算成熟,但在試水中已體(ti) 現出相當的積極效應,理應繼續優(you) 化。當然,對於(yu) 老師的彈性工作,不少家長也心生一定擔憂,比如誰來帶班服務,如果主科老師參與(yu) 課後服務的頻次減少,托管質量是否隨之下降?
開展課後服務的初衷,就是為(wei) 孩子營造更加良性的成長天地。這個(ge) 過程中,各方的訴求和期待都要考慮,隻有找到了平衡的藝術,才能讓這一安排可持續地推行下去。主管部門和廣大學校不妨就家長們(men) 對課後服務的訴求,還有廣大老師的意見再摸摸底,統籌好經費安排、師資力量,也可多引入社會(hui) 資源,全力找到兼顧之法,才能事半功倍,以更優(you) 質的課後服務為(wei) 學生們(men) 托好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