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評】“李鬼”贗品泛濫農村大集?監管亮劍亟須跟上!
近日,央廣網多路記者在山東(dong) 、湖北、河北、安徽、四川等地農(nong) 村大集走訪後發現,各種山寨商品仍然存在,嚴(yan) 重損害了當地消費者的權益。(央廣網此前報道>>)
諸如“Tide(汰漬)”變成“Tibe(以白)”、“大寶SOD蜜”變成“NewDebao的SOD蜜”等等,外包裝、名字與(yu) 正牌商品都極為(wei) 相似,僅(jin) 有細微差別,很多人一不小心就被坑騙了。近年來,伴隨著各地市民的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維權意識覺醒,市場監管也趨於(yu) 規範化,此類山寨商品逐漸從(cong) 城市商超裏消失,但是並未徹底從(cong) 市場上消失,而是轉移銷售陣地,下沉到鄉(xiang) 鎮市場,在農(nong) 村大集攤位上、鄉(xiang) 鎮商店裏公開售賣,坑騙農(nong) 村消費者。
農(nong) 村大集攤位較多,且商販流動性大、攤位不固定,售假者往往打一槍換一個(ge) 地方,消費者買(mai) 到假貨後,不容易再找到售假者,導致監管執法難度增大。而且,鄉(xiang) 鎮市場規則不完善,消費者的品牌意識普遍不強,對真假商品的辨識力不夠,容易被山寨商品蒙騙。加之很多人買(mai) 到假貨後一般不會(hui) 維權,亦使得售假商販肆無忌憚。
針對“李鬼”商品下沉鄉(xiang) 鎮市場的新局麵,監管打假也應跟上來,采取主動幹預、強化源頭治理、嚴(yan) 厲打假等措施,對山寨商品進行全麵堵截,防範假冒偽(wei) 劣產(chan) 品流入鄉(xiang) 村。農(nong) 村大集雖然是臨(lin) 時性集市,卻也有固定的“趕集”日期和擺攤場地,可以實施場地管理負責製,由鄉(xiang) 鎮市場管理人員劃定攤位,記錄攤販身份、聯係方式等,對商品拍照留證,方便溯源管理。如果攤販有違規售假行為(wei) ,則可將其納入“黑名單”。
各大品牌廠商花了大量資源才將品牌做起來,很不容易,不能眼睜睜看著“李鬼”橫行,將貨真價(jia) 實的“李逵”從(cong) 鄉(xiang) 鎮市場擠走。因此,監管部門在全麵查處假貨之際,也應鼓勵品牌廠商自主打假,支持職業(ye) 打假人下鄉(xiang) 打假,樹立典型打假案例,以達到法律震懾效力,引導商販誠信守法經營。
同時,要重視加強農(nong) 村消費者教育,可根據鄉(xiang) 村的現實情況,采用多樣化、多渠道宣傳(chuan) 模式,幫助農(nong) 村消費者辨識品牌真偽(wei) ,培育消費維權觀念。比如,現在鄉(xiang) 村刷短視頻、直播的情況非常普遍,可以製作普法短視頻、打假喜劇、直播大集現場打假等,以村民喜聞樂(le) 見的形式,將相關(guan) 法律常識、品牌知識、維權方法等融入其中,切中農(nong) 村消費者的需求點,讓其能夠快速接受和吸收,進而樹立品牌消費觀和依法維權意識。(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江德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