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尋訪大鍾寺古鍾博物館 一座古寺的谹谹之聲
大鍾寺古鍾博物館就在大鍾寺,大鍾寺原名覺生寺。這座由清雍正帝下令敕建的寺廟始建於(yu) 1733年,即雍正十一年,完成於(yu) 雍正十二年冬,目前占地3萬(wan) 多平方米,整座寺院呈長方形,坐北朝南。眾(zhong) 所周知的明永樂(le) 大鍾是這裏的鎮館之寶,而覺生寺,還曾經是清朝皇家祈雨的場所之一。
永樂(le) 大鍾並非一直保存在覺生寺內(nei) ,它是一個(ge) “搬遷戶”,曆經三次搬遷,那麽(me) ,這座重達46.5噸的大鍾經曆過怎樣的遷徙過程?為(wei) 何會(hui) 最終“定居”在覺生寺內(nei) ?覺生寺的祈雨儀(yi) 式又有著怎樣的前因後果?我們(men) 的種種好奇疑問在大鍾寺古鍾博物館王申老師的講解中一一得到解答。
地理環境清幽,適合清修,故建覺生寺
古鍾博物館共五進院落,清代時有東(dong) 、西、中三路,現在隻有中路保存完好,西路已被占用且沒有古建築遺存,東(dong) 路為(wei) 後建,其中有兩(liang) 處古建築。
關(guan) 於(yu) 寺廟始建的檔案資料,王申說目前隻見到了一通敕建覺生寺碑。碑是由雍正皇帝題、翰林院編修張若靄書(shu) 的。碑文裏講這個(ge) 地方地理環境清幽,“長林佳茂”,適合佛家清修,於(yu) 是建造了覺生寺。
覺生寺山門上的匾額書(shu) “敕建覺生寺”,曆史上一直認為(wei) 是雍正所題,王申告訴我們(men) :“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實際上這塊匾是由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也就是雍正皇帝的弟弟果親(qin) 王允禮題寫(xie) 的。”順著王申手指的方向,我們(men) 看到了匾額右上角的一個(ge) 橢圓形印章——“奉敕敬書(shu) ”,“這表明是奉雍正皇帝命來題寫(xie) 的。”而匾的左下角也分別有“果親(qin) 王寶”和“自得居士”兩(liang) 枚印章。
博物館裏常設有《古韻鍾聲》展。展覽遴選博物館的藏品精華,通過覺生寺的曆史沿革、中國古鍾、外國鍾鈴以及鑄造工藝的介紹,講述鍾鈴文化的精奧,期待人們(men) 關(guan) 注鍾鈴背後深厚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用真心保護,以行動傳(chuan) 承。
展陳設計頗具匠心,比如設在天王殿的序廳裏一口鍾都沒有,進門卻耳聞悠揚鍾聲。原來這個(ge) “鍾韻洪鳴”展廳采取的正是“未見鍾形先聞鍾聲”的設計理念。那悅耳的鍾聲便是撞擊永樂(le) 大鍾的聲音,當然,是錄音。
展廳中間地麵有一幅鐵質地圖。站到正麵看,可以看到是永樂(le) 大鍾鍾聲的傳(chuan) 播效果圖。圖下方有一行文字:“(永樂(le) 大鍾)聲聞數十裏,其聲谹(hng)谹,時遠時近,有異他鍾。”這是明代蔣一葵在《長安客話》裏對永樂(le) 大鍾聲音傳(chuan) 播的描述。對此王申解釋:“按照蔣一葵的描寫(xie) ,在清代以永樂(le) 大鍾為(wei) 中心,撞擊它發出的聲音在10公裏範圍內(nei) 都可以聽到,包括圓明園、頤和園、故宮這些標誌性建築。另外,我們(men) 做過測試,永樂(le) 大鍾的低頻音也非常豐(feng) 富,當它敲響之後,餘(yu) 音可達三分鍾之久。”
博物館裏有一支誌願服務團隊,成立於(yu) 1996年,團隊成員以北京在校大學生為(wei) 主,自2016年起便以“谹谹之聲”命名,寓意著誌願服務隊的聲音能像永樂(le) 大鍾一樣聲音宏大、清遠悠揚,將鍾鈴文化故事、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進千家萬(wan) 戶。“谹谹之聲”誌願服務項目還被國家文物局和中央文明辦公布為(wei) 2022年度全國博物館誌願服務典型案例。
敕建覺生展廳中六鋬銅鍋背後還有著抗日故事
第二進院落,正前方是大雄寶殿,左為(wei) 西配殿,右是東(dong) 配殿。西配殿的敕建覺生展廳,講述了覺生寺的曆史,還有中路建築的沙盤模型。覺生寺是北京現存為(wei) 數不多的中路建築保存完整的一座清代皇家寺廟。
記述寺廟建造原委的“敕建覺生寺碑”,碑上正麵文字已無存,但國家圖書(shu) 館保留有碑的拓片,從(cong) 而使我們(men) 得以了解碑文內(nei) 容。碑文除介紹寺廟始建和落成時間、地理位置選擇等,後半部還解釋了取名覺生寺的原因:“實無覺者,亦無覺之者,以無覺之覺,覺不生之生,斯朕之所謂覺生也歟。”從(cong) 中也可以看出雍正對佛法的理解。
一側(ce) 的展櫃裏展示著幾塊青花瓷碗底碎片,碗底中間可以清晰看到大清雍正年製的款識,四角還有“覺生常住”四個(ge) 字。王申介紹說這是在覺生寺東(dong) 路施工過程中出土的,應該是專(zhuan) 門為(wei) 覺生寺燒製的瓷器。
覺生寺的曆史中不缺少故事,一口六鋬(pn)銅鍋的經曆也令人感慨。2012年的一天,大鍾寺古鍾博物館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白發蒼蒼,卻步履堅定。在參觀展廳時,他駐足在一口大銅鍋的麵前,久久不肯離去。為(wei) 什麽(me) 麵對博物館中的無數藏品,這位老人卻獨獨青睞這樣一口大鍋呢?工作人員通過和老人攀談得知:抗日戰爭(zheng) 時期覺生寺內(nei) 是有日本駐軍(jun) 的,為(wei) 了掠奪銅鐵資源,他們(men) 瞄上了這口直徑1米多寬、深60餘(yu) 厘米的六鋬銅鍋。
麵對日軍(jun) 的貪婪,大鍾寺內(nei) 的體(ti) 仁師父和幾個(ge) 小和尚商議:日軍(jun) 一旦將這口大鍋奪走,就會(hui) 把它化掉,做成槍炮子彈。因此他們(men) 決(jue) 定,無論如何也不能讓這口銅鍋落在日軍(jun) 手中。於(yu) 是在一天夜裏,趁日軍(jun) 不注意,體(ti) 仁師父找了幾個(ge) 小和尚,一起冒著生命危險把這口銅鍋偷偷埋了起來。
1992年,大鍾寺古鍾博物館東(dong) 路工程的施工過程中,人們(men) 發現了這口珍貴的六鋬銅鍋,直到這位老人出現,人們(men) 的疑惑才得以解開。原來,這位老人就是當年與(yu) 體(ti) 仁師父一起埋藏六鋬銅鍋的小和尚之一。工作人員在聽老人講述經過後給老人拍了照片,想過些日子再去詳細采訪,可惜的是,老人不久就去世了,而這口大鍋一直留在了展廳中。
展廳中的文獻資料、圖片和實物展品提供了很多有價(jia) 值的信息
覺生寺的另一個(ge) 重要曆史事件是安置永樂(le) 大鍾。永樂(le) 大鍾是一個(ge) “搬遷戶”,目前從(cong) 史料上看,它經曆過三次搬遷。
王申介紹,大鍾“出生”於(yu) 鍾鼓樓附近的鑄鍾廠,查閱地圖可知,那裏至今還有鑄鍾胡同。鍾鑄好之後如何存放,目前又有兩(liang) 種說法:一是大鍾被移至宮中作為(wei) 法器,二是大鍾被安置在漢經廠,即今智珠寺和嵩祝寺所在地。
隨著時間的推移,永樂(le) 大鍾被漸漸遺忘,直到明萬(wan) 曆朝時才重獲新生。萬(wan) 曆五年,萬(wan) 曆皇帝在今天的西直門外修建了萬(wan) 壽寺,在三十五年將永樂(le) 大鍾移到萬(wan) 壽寺,並每日安排六位僧人敲響大鍾。永樂(le) 大鍾在萬(wan) 壽寺發揮了它的作用,從(cong) 這時起,文人墨客描寫(xie) 大鍾的詩文也陸續出現了。
天啟年間,民間出現了“帝裏白虎分不宜鳴鍾者”的說法,天啟皇帝聽聞後即命人將永樂(le) 大鍾放置於(yu) 地,從(cong) 此不再鳴響。
永樂(le) 大鍾最終的命運改變在雍正年。當時和碩莊親(qin) 王允祿寫(xie) 了一道“移鍾奏折”,上書(shu) 雍正皇帝,說想在覺生寺藏經樓之後另建一樓懸掛永樂(le) 大鍾。他的理由是覺生寺在京城的乾方,在圓明園的巳方,鍾的本體(ti) 屬金,而覺生寺殿宇五層,按照五行排列,最後麵的藏經樓屬土,在藏經樓後另建一層安設永樂(le) 大鍾,取金土相生之意。王申告訴我們(men) :“‘移鍾奏折’是從(cong) 雍正年間的奏效檔裏找到的,證明雍正皇帝當時批準了這份奏折,但是,永樂(le) 大鍾到底是何時移到覺生寺的,確切時間還有待發掘。”
展廳中的文獻資料、圖片和實物展品非常豐(feng) 富,從(cong) 中可以了解到很多有價(jia) 值的信息。
乾隆至光緒年間,覺生寺都承擔著皇家祈雨的功能,乾隆、嘉慶、道光、鹹豐(feng) 、光緒皇帝都曾親(qin) 自到覺生寺主持祈雨儀(yi) 式,次數多達240餘(yu) 次。祈雨地點在哪裏?並不在寺廟之內(nei) 。王申說:“祈雨儀(yi) 式是在寺廟的西牆外舉(ju) 行。光緒年間的記載中說,祈雨的地方俗稱九龍崗,因為(wei) 那裏‘地稍高而土常潤,相傳(chuan) 為(wei) 龍脊發現之地’,所以祈雨非常靈驗。”
如今九龍崗地名在地圖上已搜尋不到,而民國地圖中尚有九龍崗記載。王申據此推測,祈雨地點應在寺廟以西、現在北三環西路以北、大泥灣和小泥灣社區以東(dong) 、翠宮飯店以南這樣一片廣闊的區域內(nei) ,但具體(ti) 位置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覺生寺的祈雨儀(yi) 式與(yu) 天壇的不甚相同,是按照《大雲(yun) 輪請雨經》中所示儀(yi) 軌來祈雨,“祈雨儀(yi) 式一般七天為(wei) 一祈,如果七天還沒下雨,那就再祈七天。”
“覺生寺皇家祈雨的形式主要分三種,一種叫拈香祈雨;一種叫祭壇祈雨,就是依據經中壇法設壇祈雨;第三種則是迎請邯鄲聖井崗龍神廟鐵牌供奉祈雨。”在王申的講解中我們(men) 得知,原來發現《大雲(yun) 輪請雨經》的還是乾隆皇帝,即乾隆皇帝在幹旱時節從(cong) 《大藏經》中翻到《大雲(yun) 輪請雨經》,於(yu) 是便命人在覺生寺西邊搭祭壇祈雨,一舉(ju) 應驗。
大鍾寺還有打金錢眼的活動,即向永樂(le) 大鍾頂部的鍾孔裏投擲銅錢,這在清得碩亭所著的《草珠一串》中有記載,是一首詩:“覺生寺裏大鍾懸,蛾眼青蚨意爽然。世事看來當盡買(mai) ,吉祥一卜也須錢。”並注雲(yun) :遊人到此,必以錢打鍾眼,中者以為(wei) 祥瑞。竟有人打數百不中,而猶打者,可笑。這樣一個(ge) 民間活動被一首打油詩記錄了下來
從(cong) 光緒三十一年重修大鍾樓功德匾中可以看出,清代末年大鍾寺的修繕已經要靠善男信女的捐助來進行了,可見隨著清王朝的沒落,覺生寺因為(wei) 缺少皇室的經濟資助也逐漸沒落。而在民國時期的檔案中記載,在覺生寺中路正殿東(dong) 配殿和東(dong) 圍房被燒毀後,住持更是需要通過租賃、售賣寺屬田地賺取費用,來進行修繕了。
還有一方存放在玻璃罩中的界碑,一側(ce) 刻字“東(dong) 北界”,一側(ce) 刻“覺生寺”,字亂(luan) 且淺,那是2013年在薊門橋附近發掘出土的。“這個(ge) 發現也很有意思。”王申說:“一位文物愛好者在土城遊玩時,發現地上一塊露出半截的石頭,露出地方刻有一個(ge) ‘覺’字。於(yu) 是將線索提供給我們(men) 工作人員,我們(men) 在與(yu) 文研所工作人員對其清理發掘後,發現寫(xie) 有‘覺生寺、東(dong) 北界’幾個(ge) 字,證明它確實是覺生寺的界樁,但這個(ge) 界樁到底是一直在那個(ge) 位置還是被移到了那裏,尚不可知。”
“禮樂(le) 回響”廳有一套曾侯乙編鍾
博物館因此組織了編鍾樂(le) 隊
大雄寶殿是禮樂(le) 回響展廳,收藏有一套曾侯乙編鍾仿製品。那是上世紀80年代末湖北省博物館複製,在北京亞(ya) 運會(hui) 時贈送給大鍾寺古鍾博物館的。曾侯乙編鍾出土於(yu) 1978年,這一套的仿製時間屬於(yu) 最早的。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王申說現在這套編鍾主要用來演奏,所以在排列上與(yu) 原件稍有不同。編鍾表演偏移了我們(men) 的注意力,誰來表演?如何表演?何時表演?我們(men) 的一連串提問使得王申不得不笑著講起了古鍾博物館的編鍾表演隊。“我們(men) 表演隊有五六位演奏員,都是博物館的職工。最初的想法是編鍾作為(wei) 樂(le) 器,應該讓它發揮作用,所以編鍾落戶我們(men) 館後,就邀請了湖北省博物院的編鍾演奏樂(le) 隊來傳(chuan) 授技藝。當時我們(men) 的老職工跟著學,之後又教給了我們(men) 。”
王申介紹,疫情之前,逢到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如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新年、中秋節,演奏隊都會(hui) 為(wei) 觀眾(zhong) 表演,就在這座大雄寶殿裏。“我們(men) 將在特殊的時點恢複這樣的活動。”
東(dong) 配殿是“閱古鍾林”展廳,講述了中國古代鍾鈴文化從(cong) 新石器時代到清代的發展史。鍾鈴起源於(yu) 何時目前在學術界尚無明確定論,通過《管子》《呂氏春秋》《山海經》等文獻可知,大約出現於(yu) 黃帝時期,但王申說這也隻是傳(chuan) 說,還不能貿然定論。
東(dong) 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裏解釋,鍾是“樂(le) 器也,秋分之音,物種成。”那麽(me) ,最早的發聲器其實是果實成熟逐漸脫水,其內(nei) 有籽,搖之而發出聲響,難道鍾鈴是由此慢慢演化而來?
展板中可以看到,《太平禦覽》中記載了先秦樂(le) 鍾類別,即鍾、鎛、錞、鐲、鐃、鐸。鐃的形狀開口朝上,最早出現於(yu) 商代中晚期,延續至西周初期,有單獨的鐃,還有成編列的編鐃,所以人們(men) 認為(wei) 編鐃是編鍾的雛形。王申介紹說:“鐃被認為(wei) 是在古代軍(jun) 事活動中所使用的軍(jun) 樂(le) 器,我們(men) 古代講‘擊鼓而進,鳴金收兵’,有一種說法認為(wei) ,這個(ge) ‘金’就是指鐃。”而鎛盛行於(yu) 西周晚期至戰國時期,它的使用有嚴(yan) 格的等級限製,隻有天子和諸侯才能使用,掌管它的人稱為(wei) 鎛師。
曆史進入隋唐時期,隨著社會(hui) 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以長江為(wei) 界,呈現出了南方鍾和北方鍾的差異。
北方鍾的代表是唐寶室寺鍾,鑄於(yu) 唐貞觀三年,鍾整體(ti) 像一隻倒扣的碗,同時鍾身上紋飾繁複,包括飛天紋、鳳鳥紋及銘文,底口呈波浪狀。龍興(xing) 寺銅鍾則是南方鍾的代表。和北方鍾一做對比,便能看出它們(men) 的區別:南方鍾鍾身像水桶一樣直上直下,同時底口平齊;北方鍾底口則呈波浪狀。另外,南北方鍾的撞鍾點也不同,鍾上的撞鍾點稱為(wei) 鍾月,南方鍾的鍾月與(yu) 底口有一定距離,大約在鍾的腰部,而北方鍾一般在底邊突出的角上。
博物館收藏的北宋仁王院銅鍾是原件,它也是北京地區收藏最早的一口梵鍾,為(wei) 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所鑄,上世紀70年代由北京市文物工作隊撥交至大鍾寺保管,後成為(wei) 大鍾寺古鍾博物館的重要藏品。
還有一口我國唯一有明確紀年的遼代鐵鍾,原件收藏在河北淶源的閣院寺內(nei) 。古鍾博物館為(wei) 了使觀眾(zhong) 全麵了解我國的鍾鈴文化,也將其複製品收藏進館中。
大明弘治道鍾猛一看雜亂(luan) 無章,其實蘊含著豐(feng) 富的道教文化。頂部鑄滿文字,為(wei) 百字聖誥,鍾體(ti) 鑄有三部道教經文,其中正上方的一部為(wei) 《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順時針讀,一共32圈。研究人員發現,“32”在道教早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ge) 數字,早期道教有32天帝,是道教天神,每一個(ge) 天帝的秘諱都對應著8個(ge) 雲(yun) 篆符號。如果想要誦讀鍾上的這部經文,需要繞鍾32圈。鍾下部的文字被稱為(wei) “自然玉字”,共計256個(ge) ,對應了32位天帝的秘諱。
旁邊的一口鍾鍾身歪斜,王申說:“這可不是掛歪了,而是此鍾有鑄造缺陷,可能是設計的時候重心沒找準,同時鑄鍾時,內(nei) 外範套合時發生偏移,導致鍾壁一邊薄一邊厚,所以無論如何懸掛都是歪的。”這口鍾是明朝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捐資所鑄,魏忠賢大家都比較了解了,是明代的一個(ge) 大奸臣,他被崇禎皇帝賜死後,老百姓看他鑄的鍾都是歪的,就說鑄鍾如做人,為(wei) 人不正,鍾也會(hui) 歪。這口鍾也被博物館保存至今,同時作為(wei) 一口警鍾,提示世人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
每年都對大鍾鍾架進行力學監測,觀察它有無形變
終於(yu) 見到永樂(le) 大鍾,它在深深的第五進院落。
永樂(le) 大鍾近300年一直懸掛在專(zhuan) 門為(wei) 其建造的大鍾樓中,樓上懸掛有“華嚴(yan) 覺海”匾,為(wei) 乾隆禦筆題寫(xie) 。大鍾樓上圓下方,蘊含著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
眾(zhong) 所周知,永樂(le) 大鍾是明成祖朱棣下令鑄造,鍾高6.75米,直徑3.3米,重約46.5噸,鍾身內(nei) 壁有佛教經咒100多種,總計23萬(wan) 多字,有漢梵兩(liang) 種文字組成,已有600多年曆史。但王申說永樂(le) 大鍾在官方記錄中很少現身,所以鑄鍾的原因多為(wei) 後人推測。其中主要有兩(liang) 種說法,一是懺悔說,主要依據乾隆所題寫(xie) 的一首《大鍾歌》,說永樂(le) 皇帝發動靖難,殺了很多人,內(nei) 心不安,故鑄大鍾以求懺悔;二是朱棣按照 “為(wei) 功大者鍾大”的祖宗成法,希望通過鑄造大鍾來宣揚自己的功績和願望。確實,在鍾身的最顯著位置鑄有朱棣的十二惟願,表明了他希望大明永一統的思想。
永樂(le) 大鍾名揚海外,其中“五絕”最為(wei) 名聲顯赫:一絕為(wei) 鑄造年代久遠;二絕為(wei) 聲學特性卓越;三絕為(wei) 鑄造工藝高超;四絕為(wei) 懸掛結構科學;五絕為(wei) 銘文數字最多。王申介紹,博物館現在每年對鍾架進行力學監測,用專(zhuan) 業(ye) 儀(yi) 器做定點,觀察它有沒有形變,從(cong) 每年的分析結果來看都在合理區間。今年博物館還申請了預防性保護項目,對於(yu) 鍾架的受力、地下的振動感應等進行測量和計算,也監測周邊環境,包括周邊車輛、地鐵等的影響。
大鍾的懸掛梁架結構為(wei) 三層重疊縱橫架構,從(cong) 乾隆八年建成,近300年未曾移動過。博物館隻於(yu) 2018年對鍾架進行了除塵保護和回貼,這樣做的目的隻為(wei) 將最原狀的陳列呈現給觀眾(zhong) 。梁架上龍紋彩繪的瀝粉堆金也保持著原貌,從(cong) 那一條條凸起的精美龍紋上可以想見它初時的華麗(li) 。
有記載說永樂(le) 大鍾“非祈雨不鳴”,但永樂(le) 大鍾是否為(wei) 祈雨法器,目前從(cong) 清廷檔案中找不到佐證。因為(wei) 沒有永樂(le) 大鍾參與(yu) 祈雨的記載,所以永樂(le) 大鍾在清代具體(ti) 有什麽(me) 樣的用途,目前還是一個(ge) 問號。
大鍾樓外,玉蘭(lan) 含苞待放,牡丹細枝抽芽,可以想見,春天裏的覺生寺會(hui) 更加生機勃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