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美中軸線“古都之脊”綻放新韻
“北京中軸線匯集了13世紀以來中國曆史上最為(wei) 重要的國家紀念性建築、禮儀(yi) 建築和標誌性建築,是中華文明的獨特見證。”近日,“世界遺產(chan) 與(yu) 北京中軸線”主題講座在北京東(dong) 城文化發展研究院舉(ju) 辦,清華大學國家遺產(chan) 中心主任呂舟教授對北京中軸線作了精練“定性”。
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鍾樓,全長約7.8公裏。700餘(yu) 年來,它統攝著整座城市的空間秩序。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城市發展,中軸線也在不斷生長,目前向南已延伸至北京大興(xing) 國際機場、向北延伸至燕山腳下。
近年來,隨著一係列保護性法規先後出台,中軸線上的一些建築遺存得以騰退、修繕、保護。市民也自覺積極參與(yu) 保護,並樂(le) 享保護成果。與(yu) 此同時,北京市測繪院組織開展史無前例的測繪工作,“實景三維中軸線”建設正在加速推進,助力中軸線精細治理和科學保護。如今,“古都之脊”綻放時代新韻,北京老城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古都脊梁 也是網紅打卡線路
三月的北京,風清氣朗,春暖花開。
從(cong) 永定門出發,騎車一路向北,途經天壇、天安門、故宮、鍾鼓樓等地,抵達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後原路返回,完成24.7公裏的中軸線騎行之旅。這是騎行愛好者黎夏最中意的一條線路。
騎行過程中,黎夏也發現這條被稱為(wei) “古都脊梁”的線路又有了讓人眼前一亮的變化。“整個(ge) 中軸線上的環境都比以前更好了。”黎夏發現從(cong) 天壇到前門附近的自行車道現在拓寬了,自行車道與(yu) 機動車道的距離也分得更開,對騎行很友好。
道路優(you) 化之外,古建修繕維護也讓騎行體(ti) 驗更好。“比如以前午門的牆因為(wei) 風吹雨淋導致牆麵斑駁,現在每年都會(hui) 重刷,古建形象的維護讓前來騎行、健身或者跑步遛彎兒(er) 的人也變多了。”
黎夏十年前就曾沿著中軸線騎行,在整條路線中,他很喜歡景山公園到鼓樓之間這段路。
景山公園也是鍾情於(yu) 為(wei) 中軸線寫(xie) 生的老伍初識中軸線的地方。
老伍名叫伍佩銜,今年82歲,是一名北京建築風物寫(xie) 生畫家。他曾在79歲高齡時爬上地安門大街上兩(liang) 米多高的腳手架,為(wei) 立在北京中軸線上的鍾鼓樓寫(xie) 生。
北京中軸線,是老伍最鍾愛的、著墨最多的題材。萬(wan) 寧橋的鎮水獸(shou) 、故宮太和殿頂部脊獸(shou) 、天橋附近的北京八大怪雕塑等,都曾出現在他的作品中。
老伍還記得他小時候第一次登上景山萬(wan) 春亭的情景。“當時感覺北京城的房屋、街道怎麽(me) 那麽(me) 規整,看起來都是對稱的,而且對稱的軸線往南往北看起來都特別直。”
在今天,景山萬(wan) 春亭觀景平台也是觀賞北京城的好去處。站在這裏,能清晰地感知到北京中軸線的存在,它北起鍾鼓樓,向南經萬(wan) 寧橋、景山、故宮,至永定門,縱貫北京老城。
現在,中軸線在騎行圈中已成為(wei) 網紅打卡線路。“因為(wei) 這條線路整體(ti) 平坦,路修得好,路過的景點也很集中,傳(chuan) 統文化氣息濃厚。”黎夏解釋,“我每次都會(hui) 完整地騎完整個(ge) 線路,一個(ge) 閉環才能直觀地感受到中軸線的存在。”
老伍和黎夏感受到的中軸線上的變化,源於(yu) 持續開展的中軸線和老城保護工作。
勠力同心 攜手保護曆史遺產(chan)
在新中國成立後,曾被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盛讚為(wei) “全世界最長、也最偉(wei) 大的”壯美中軸線,隨著城市發展也在不斷生長,並重塑著北京城。
與(yu) 此同時,對中軸線的保護和修繕也沒有落下腳步。老伍在繪畫寫(xie) 生時,能感受到近年中軸線上的變化。
位於(yu) 地安門外大街的萬(wan) 寧橋,南北跨越於(yu) 玉河之上,是北京中軸線與(yu) 大運河玉河段的交匯點,迄今已經有著738歲“高齡”。
2000年,北京市對萬(wan) 寧橋進行了整治修繕,毀壞的橋欄杆按舊樣做了修整,橋洞下和河岸邊的水獸(shou) 被原地保留,並疏通了河道。2006年老伍畫下了整治後的萬(wan) 寧橋,“我覺得疏通清理後的萬(wan) 寧橋變化挺大,必須畫一個(ge) 。”老伍說。
2016年,老伍再次以萬(wan) 寧橋為(wei) 主體(ti) 作畫,遠景是中軸線末端的鍾鼓樓,中景是位於(yu) 萬(wan) 寧橋西北邊的火神廟。始建於(yu) 唐代的火神廟,經過騰退、修複,2008年重新開放迎客。
像老伍一樣默默關(guan) 注中軸線,或者投身到中軸線保護工作中的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動書(shu) 寫(xie) 著中軸線和老城保護的新故事。
生於(yu) 1985年、家住石景山的侯雪,是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清宮造辦處第七代傳(chuan) 人、金漆鑲嵌髹飾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2014年至2016年,侯雪曾參與(yu) 故宮金漆鑲嵌文物的修複。他對這段經曆倍感自豪:“我們(men) 祖師爺做的物件,現在經過我的手來修,這是一輩子的榮耀。”
近年來,為(wei) 了保護與(yu) 傳(chuan) 承這條中軸線的精髓,北京付出了巨大努力。
2018年,天壇南門、西門外,核心區最大簡易樓騰退,天壇公園修繕了公園西南側(ce) 廣利門以南至昭亨門、昭亨門以東(dong) 119米處內(nei) 壇牆,修繕麵積約704平方米,被遮擋了半個(ge) 多世紀的壇牆終於(yu) 露出真容。
2019年,天壇泰元門複原修繕工程完工,自此,天壇圜丘壇四座天門遙相對望,天壇內(nei) 壇曆經70年首次呈現完整格局。
2020年,天壇東(dong) 裏北區1至8號樓拆除後,原址建起7600平方米的街邊公園,形成自然式混交林,重現曆史上天壇外壇的郊祀景觀。
按計劃,天壇要在2030年恢複其完整性,這一世界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皇家祭天建築群將恢複盛時風貌。
中軸線的保護工作在擦亮曆史文化遺存的同時,也改善著老城的人居環境。
10餘(yu) 年間,百餘(yu) 項文物修繕工程扮靚中軸線,對中軸線的保護也越來越規範。
2022年5月下旬,《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審議通過,明確提出對中軸線及其環境實行整體(ti) 保護。時隔8個(ge) 月後,《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正式公布實施,以中軸線遺產(chan) 保護為(wei) 抓手,中軸線的保護、展示、利用、檢測、研究等工作更具方向策略和基礎依據。
北京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介紹,未來,北京中軸線將繼續嚴(yan) 格遵循相關(guan) 法律法規要求,堅持長期維護北京中軸線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促進曆史文脈的傳(chuan) 承和可持續發展,讓“古都之脊”綻放時代新韻,使北京老城煥發勃勃生機。
實景三維 複刻“孿生”中軸線
事實上,近年來北京對中軸線的保護,打出了一套完美的組合拳,除修繕、騰退、整治、出台法律法規外,目前已進入全新的數字時代,一條數字孿生中軸線也正在生成之中。
太廟享殿,王東(dong) 旭按設計好的站點,固定了站式三維激光掃描儀(yi) 。隨著三維激光掃描儀(yi) 360度旋轉發出的突突聲,這座由68根金絲(si) 楠木撐起的恢宏大殿內(nei) 的立體(ti) 化三維空間數據都將被采集,並將在電腦裏真實再現。
王東(dong) 旭是北京市測繪院的工作人員,他們(men) 正在進行的太廟實景三維測繪,也是太廟曆史上第一次使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進行的測繪。作為(wei) 北京中軸線的重要節點,太廟測繪,也是整個(ge) 北京中軸線實地測繪即將順利完成的一個(ge) 標誌。
受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等委托,2020年9月開始,北京市測繪院組織一支200多人的技術團隊,開展了中軸線遺產(chan) 點的實地測繪,希望通過這次史無前例的測繪工作,提供高精度的中軸線空間數據底板,助力中軸線精細治理和科學保護。
截至目前,北京市測繪院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北京中軸線居中道路、公共空間等係列遺產(chan) 空間的實景三維建設,包括永定門、鍾鼓樓、地安門內(nei) 外大街等;第二階段的太廟、中山公園、景山公園、天壇公園是最後的四個(ge) 節點,計劃在2023年上半年全部完成信息采集、內(nei) 業(ye) 整合與(yu) 三維模型搭建。
北京市測繪院黨(dang) 委委員陳品祥告訴記者,數字產(chan) 品可以突破時空界限,讓大家體(ti) 會(hui) 到中軸線的獨特神韻。
“從(cong) 紙質地圖到數字地圖、實景三維產(chan) 品,我們(men) 對中軸線的測繪越來越精細。”北京市測繪院大數據中心主任陶迎春表示。隨之,一條複刻“數字孿生線”呼之欲出。
草長鶯飛,開春時節的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裏,太廟非文物建築拆除區域環境整治工程項目已正式開工兩(liang) 個(ge) 多月,工人們(men) 正在進行草坪種植和地麵鋪裝,享殿身後的祧廟也在進行保護性修繕。一直在修繕現場的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黨(dang) 委書(shu) 記、主任李鵬告訴記者,目前實景三維太廟還在建設中,建好後它將把我們(men) 帶進一個(ge) 虛擬的“真實世界”,進一步豐(feng) 富中軸線文化體(ti) 驗。(葉紅梅 沙雪良 劉旻)
現場 天橋老字號 笑迎八方客
早上七點不到,郭建軍(jun) 就開始忙活上了。“先鹵,後煮,最後放火燒。”郭建軍(jun) 在天橋附近經營著一家灌腸鹵煮火燒店。“晚上十點多打了烊,我回家後還要蒸灌腸。”辛苦歸辛苦,但郭建軍(jun) 對這門祖傳(chuan) 手藝感情深厚。幾十年來,這家老字號也成了北京中軸線上一道充滿煙火氣的風景。
郭建軍(jun) 的灌腸鹵煮火燒手藝是從(cong) 爺爺那兒(er) 傳(chuan) 下來的。“早在1932年,我爺爺就在天橋市場開始支小吃攤兒(er)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父親(qin) 在天橋百貨商場開了個(ge) 門臉兒(er) ,一直到2000年。”說起店鋪的家族傳(chuan) 承,郭建軍(jun) 侃侃而談。2005年,郭建軍(jun) 把門臉兒(er) 搬到了天橋南大街以西三百米的現址。
今年51歲的郭建軍(jun) ,從(cong)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就進店幫忙,並逐漸接過了經營的擔子。“我是生在天橋,長在天橋,也賣手藝在天橋。”
2000年,天橋啟動危改工程。2001年,郭建軍(jun) 一家住進了天橋北裏的回遷房,父母則搬至豐(feng) 台區居住。
郭建軍(jun) 目前住的這套新房子,與(yu) 以前住的老房子相距不過五十米,寬敞、亮堂,還有獨衛和廚房。這份方便,是過去在平房生活時所不能比的。
改變的不僅(jin) 是居住環境,作為(wei) 中軸線上重要節點的天橋周邊也發生了巨變。
2013年,天橋在原址附近重建;2015年,嶄新的天橋藝術中心落成,郭建軍(jun) 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高品質的音樂(le) 劇、芭蕾舞劇……
“來了您呐,裏邊請。”每到飯點,郭建軍(jun) 就站在門口,熱情地跟客人打招呼。
隨著天橋周邊環境越來越好,郭建軍(jun) 發現,光顧生意的客人,從(cong) 附近的街坊發展為(wei) 全國各地的遊人,“店裏常能聽到五湖四海的口音。”
郭建軍(jun) 家離天壇公園很近,每年冬天,拍攝天壇雪景是他固定的儀(yi) 式。“我喜歡看積雪壓在祈年殿的三重簷上,我覺得,那是北京最美的場景。”(馮(feng) 雨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