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打造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北京模式”

發布時間:2023-04-06 08:38:00來源: 新京報

  3月24日,居庸關(guan) 長城與(yu) 山花爛漫同框。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3月26日,景山公園,遊客眺望遠處故宮拍照打卡。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去年12月,首屆明文化論壇在北京十三陵之畔落幕後的第20天,故宮博物院北院正式破土動工。一場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宣傳(chuan) 理念餘(yu) 熱未退,一次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工程實踐便緊跟了上來。

  明十三陵和故宮是北京現有的2處世界文化遺產(chan) ,加上長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頤和園、天壇、大運河5處,讓目前坐擁7處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北京,成為(wei) 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chan) 數目最多的城市。

  在文化遺產(chan) 領域,完善保護管理規劃體(ti) 係是個(ge) 持久命題。大多數專(zhuan) 家學者也早已意識到,摸索出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實際上就是要回答“如何‘活化’文化遺產(chan) ,讓其融入社會(hui) 經濟文化建設”這一問題。

  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利用情況如何?近期北京市文物局公開材料顯示,近10年來,北京在遺產(chan) 本體(ti) 保護、科學和技術研究、保護管理機構和能力建設等方麵開展了持續有效的工作,並創造了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利用的“北京模式”。

  從(cong) “搶救性保護”到“預防性保護”

  2021年深冬,北京市平穀區的黃鬆峪長城段,長城保護員韓建光與(yu) 往常一樣,要對東(dong) 壩頭長城的九座敵台、四座馬麵等重點附屬設施進行巡查與(yu) 保護,其長度達3000米。

  韓建光從(cong) 54號敵台一直往東(dong) ,在50號圓形敵台附近一處長城外牆角,發現了一道大多由紅石壘砌成的不連續的牆體(ti) 。他懷疑該牆體(ti) 是偏坡。“偏坡是在邊牆外圍修建的人造陡坡,目的是為(wei) 了增加敵人靠近的難度,強化長城的防禦能力。”韓建光說,他所在的黃鬆峪村就是一座由長城關(guan) 堡演變而成的村落。

  韓建光通過長城巡查信息管理係統,上傳(chuan) 了現場照片和位置信息,後來又跟隨專(zhuan) 家去現場考察。經驗證,專(zhuan) 家斷定此次發現就是長城的附屬設施——偏坡。

  韓建光是平穀區第一批長城保護員。在平穀,與(yu) 他一樣的保護員還有40餘(yu) 人。除了日常的巡查、監測外,他們(men) 還會(hui) 配合執法,對長城周邊的違法建設等行為(wei) 實時監控,及時上報相關(guan) 執法部門。

  2006年,我國正式施行《長城保護條例》。這是國務院首次就單項文化遺產(chan) 保護製定專(zhuan) 門性法規。十年後,國家文物局又出台《長城執法巡查管理辦法》和《長城保護員管理辦法》,對《長城保護條例》內(nei) 容進行細化和落實。

  事實上,中國的文化遺產(chan) 保護曆史不長,但在近年來的文物保護進程中,我國形成了一套自己獨有的思想觀念、管理體(ti) 係和工作模式。例如不斷推進故宮、周口店、頤和園等遺產(chan) 地監測預警平台搭建,結合監測數據的積累與(yu) 分析,及時發現和解決(jue) 問題。

  自2011年起,故宮開始進行世界文化遺產(chan) 監測項目的係統建設。經過十年探索,誕生了故宮世界遺產(chan) 監測部,形成了技術實施體(ti) 係、指標體(ti) 係、數據管理體(ti) 係和執行保障體(ti) 係為(wei) 一體(ti) 的監測係統,其監測技術實施工作也更為(wei) 精準。

  中國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原副院長詹長法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時代的進步,中國的文物保護工作理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從(cong) “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從(cong) 技術幹預到監測預警風險防範,從(cong) 關(guan) 注物到關(guan) 注人的可持續發展。

  詹長法表示,國內(nei) 的研究人員、文物保護工作者在各個(ge) 場合也都強調事件性風險對文化遺產(chan) 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損失,這使“防患於(yu) 未然”成為(wei) 文物安全維係的重要措施。預防性保護逐漸從(cong) 聚焦博物館內(nei) 部的藏品轉向文物建築、考古遺址現場等更廣泛區域。

  管理模式因價(jia) 值屬性和管理現狀而定

  周末,亮燈的天壇祈年殿會(hui) 迎來一批拍照打卡的遊客。他們(men) 在傍晚時分從(cong) 北門入園,穿過靜謐的樹林,沿著壇牆去找適合拍照的點位,燈光下的祈年殿要比白天的視覺衝(chong) 擊力更強。

  天壇是明清兩(liang) 代皇帝祭天的場所,於(yu) 1998年11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an) 。在很大程度上,天壇公園已成為(wei) 周邊居民健身和休閑的樂(le) 園,為(wei) 景區周邊社區居民提供了極大福利,文化遺產(chan) 的公益性功能也就此充分發揮出來。

  北京的7處世界文化遺產(chan) ,主要有四種管理模式。據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湯羽揚介紹,以頤和園、天壇為(wei) 代表的是公園管理模式及多部門代管模式。此外,還有以故宮、周口店為(wei) 代表的博物館(院)管理模式,和以十三陵、八達嶺為(wei) 代表的派出機構管理模式。

  “不同管理模式的選擇主要取決(jue) 於(yu) 7處世界遺產(chan) 不同的價(jia) 值屬性及管理現狀。”詹長法說,如故宮和頤和園都是世界遺產(chan) ,但文化價(jia) 值和曆史發展完全是不同的軌跡;周口店是一處考古遺址,且遠離中心城區,這就決(jue) 定了不能完全參照一種同質化的管理方式。

  他也提到,雖然管理模式存在差異,但都要按世界文化遺產(chan) 管理製度開展保護利用等相關(guan) 工作。在地方層麵,聯席會(hui) 議機製、溝通協調機製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jue) 了遺產(chan) 管理主體(ti) 多元、目標多重、責任不清的問題。

  明十三陵的營建經曆了230餘(yu) 年。明朝有16位皇帝,其中13位埋葬在了十三陵。在一定意義(yi) 上,明十三陵就是一部濃縮的明代史。2003年7月,明十三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an) 。

  早在1981年,北京就設立了十三陵特區辦事處,負責明十三陵景區的保護和管理。辦事處定性為(wei) 事業(ye) 單位,但財務方麵自收自支、自負盈虧(kui) ,實則具有企業(ye) 的性質。2011年,昌平區政府對行政區劃進行調整,撤銷長陵鎮,將景區內(nei) 原長陵鎮的22個(ge) 村莊合並到十三陵鎮。

  這次調整給明十三陵的保護和管理帶來了很大便利。但十三陵管理中心副主任袁江玉認為(wei) ,這種方式非長久之策。“從(cong) 其他世界文化遺產(chan) 地的實踐經驗和長遠眼光來看,非常有必要在景區內(nei) 成立一個(ge) 具有政府職能、有執法權的管理機構。”

  2021年,特區辦事處更名為(wei) 十三陵管理中心,屬區政府直屬公益一類事業(ye) 單位,主要職責是承擔明十三陵、居庸關(guan) 長城、銀山塔林等保護區範圍內(nei) 文物古跡保護、文化遺產(chan) 研究和旅遊景區管理服務工作。

  明十三陵兆域麵積廣闊,文物古跡數量多,涉及眾(zhong) 多村莊、社區,以及中央、市、區屬單位。近年來,為(wei) 了便於(yu) 協調聯動,根據《昌平區明十三陵保護管理辦法》,由區政府牽頭,建立了明十三陵保護管理工作聯席會(hui) 議製度。

  展陳形式多樣“讓文物活起來”

  要想深入認識和理解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價(jia) 值,最好的方法是走近它們(men) 。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yu) 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鎮龍骨山北部,是世界上材料最豐(feng) 富、最係統、最有價(jia) 值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遺址之一。1987年12月該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an) ,2014年5月,新建成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向公眾(zhong) 開放。

  展陳手段的豐(feng) 富多樣,讓人們(men) 更容易接受文化的“熏陶”。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四個(ge) 展廳展出古人類、古動物、文化遺物等1000餘(yu) 件藏品。在互動電子屏前,遊客可以伸出手掌,與(yu) “北京人”比身高。在館內(nei) 的4D影院,人們(men) 可以沉浸式體(ti) 驗遠古人類的生活家園。該博物館采用“實物展陳與(yu) 互動體(ti) 驗相結合、文物展示與(yu) 場景再現相結合、傳(chuan) 統展陳與(yu) 數字技術相結合”的方式,係統介紹周口店遺址的發現、發掘、研究和保護。

  “總體(ti) 來說,文化遺產(chan) 的普及要走向民眾(zhong) 、惠及民生。不能把文化遺產(chan) 地變成一個(ge) 孤零零的景觀參觀點。”詹長法說,遺產(chan) 創造於(yu) 人民、存留於(yu) 人民,要讓大家真正懂得,文化遺產(chan) 是與(yu) 我們(men) 相生相伴的。

  頤和園位於(yu) 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園,始建於(yu) 1750年。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yu) 1998年11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an) 。今年3月初,頤和園聽鸝館北側(ce) 的“畫中遊”古建築群以全新麵貌示人。此次開放前進行的修繕工程,是自1985年以來的首次較大規模整修。“畫中遊”景區始建於(yu) 清乾隆年間,由澄輝閣、愛山樓、借秋樓、畫中遊殿、石牌坊等組成,遊客可以近距離體(ti) 驗依山而建的循廊觀景。

  為(wei) 了讓民眾(zhong) 更好地走近文化遺產(chan) ,自2006年起,我國確定每年6月的第二個(ge) 星期六為(wei) 中國的“文化遺產(chan) 日”,每年確定一個(ge) 主題,配合文化遺產(chan) 日,各文化遺產(chan) 地會(hui) 舉(ju) 辦各種主題活動。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讓文物活起來”的思想指導下,政府及各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廣泛利用各類媒體(ti) 、公共機構宣傳(chuan) 文化遺產(chan) 保護理念,組織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博物館日活動,凝聚起全社會(hui) 廣泛共識,不斷提升“圍繞文化遺產(chan) ,講好中國故事”能力。

  此外,近10年,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也充分利用了社會(hui) 力量。例如利用高校學術資源優(you) 勢,助推北京長城文化帶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還積極引入社會(hui) 資本支持故宮延禧宮等研究性保護和修繕項目。

  “社會(hui) 力量越來越成為(wei) 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主體(ti) 。”詹長法認為(wei) ,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文物保護利用的熱情越來越高漲,形式越來越多樣,效果越來越顯著,社會(hui) 力量不僅(jin) 積極參與(yu) 文物保護利用和巡查巡護、博物館建設、文物立法調研、文化價(jia) 值傳(chuan) 播,還參與(yu) 長城保護員培訓、文化創意產(chan) 品開發、普及宣傳(chuan) 教育等。

  深化文旅結合 以遺產(chan) 保護促經濟發展

  近10年來,北京進一步統籌全區文化旅遊資源,深化全域文化、旅遊、生態、民生融合發展,先行先試,以遺產(chan) 保護促經濟發展,拿出遺產(chan) 保護與(yu) 經濟發展的“中國方案”。

  今年,北京市文旅局將指導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大運河始建於(yu) 公元前486年,涉及沿線8個(ge) 省市27座城市,全長2700公裏。

  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的運河,代表了工業(ye) 革命前水利水運工程的傑出成就,對中國乃至世界曆史都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中國大運河於(yu) 2014年6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an) 。

  通州區文化和旅遊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張華此前介紹,經過多年努力,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已達到5A景區驗收標準。2022年以來,通州區結合5A創建,加快推進大運河文旅項目提質升級。“三廟一塔”、大光樓、漕運碼頭、柳蔭碼頭等重點區域已完成提質改造。

  目前,通州區打造的大運河水上觀光線路,特色文創、優(you) 質演藝等給遊客提供了豐(feng) 富多元的暢遊體(ti) 驗。

  在文物古建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前提下,頤和園也不斷探索“公園+”的新模式,讓頤和園文化邊界不斷拓寬,圍繞新業(ye) 態、新場景、新體(ti) 驗的文化商業(ye) 趨勢,讓商業(ye) 與(yu) 文化共融。

  2021年,頤和園正式對外開放南九卿咖啡、首飾、彩妝、延賞齋咖啡、知春亭服飾、茶飲、文具、冰淇淋、西九間糕點9家文化商業(ye) 空間,為(wei) 遊客開啟古典與(yu) 時尚碰撞的“頤式生活”體(ti) 驗。

  經過為(wei) 期一年的改造,曾經的普通旅遊紀念品售賣店、食品零售店與(yu) 辦公用房升級為(wei) 複合型文化體(ti) 驗空間。伴隨著文化商業(ye) 空間的開放,公園餐飲服務也變得時尚化、個(ge) 性化。

  在深化文旅結合的同時,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也在積極嚐試“走出去”。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先後在韓國、意大利、馬來西亞(ya) 、埃及等國家舉(ju) 辦展覽,每年都在國內(nei) 舉(ju) 辦數次巡展,並舉(ju) 辦科普大講堂走進校園。

  去年年底,在首屆明文化論壇上,明十三陵世界遺產(chan) 專(zhuan) 屬logo和明文化論壇logo正式發布。這也標誌著十三陵世界遺產(chan) 走入了一個(ge) 新階段,並進一步凸顯出世界遺產(chan) 的國際性和官方屬性。

  據管理人員介紹,管理中心將以十三陵世界遺產(chan) 等文物資源為(wei) 抓手,有序引導核心保護區內(nei) 的村莊搬遷,整治明十三陵周邊環境,加強周邊區域風貌管控,改造提升沿途沿線景觀。打造以明文化為(wei) 主題、長城文化為(wei) 補充的國際文化旅遊名鎮,推動文物保護、文旅發展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

  堅持最小幹預 留存文物價(jia) 值真實性

  近期,《北京市文物局關(guan) 於(yu) 北京天壇現狀整修工程方案核準的複函》中提到,“如屋麵不存在漏雨現象,應減少對捉節夾壟灰的剔鑿擾動,選擇以勾抹修補脫落鬆動灰縫為(wei) 主的保養(yang) 措施。”

  真實性、完整性是我國文物保護單位價(jia) 值體(ti) 係評估中遵循的重要原則。“對文物保護的幹預程度是文物保護專(zhuan) 業(ye) 人員對文物曆史、科學、藝術、文化等多重價(jia) 值保護、傳(chuan) 承的過程。”詹長法說。

  我國在文物保護方麵一直堅持保護“最小幹預”原則,修舊如舊,保留原貌,防止建設性破壞。《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將“盡可能減少幹預”作為(wei) 一項文物保護原則,並明確提出:除非涉及重大危險,不應進行更多的幹預,且幹預僅(jin) 限於(yu) 最必要部分並減少到最低限度。

  此後,在2015年的修訂版本中更加突出了最小幹預等文物保護原則的重要性,並強調“幹預應當限製在保證文物古跡安全的限度上,必須避免過度幹預造成對文物古跡價(jia) 值和曆史、文化信息的改變”。

  詹長法認為(wei) ,堅持文物保護“最小幹預”原則是為(wei) 了盡量避免不必要的保護行為(wei) ,爭(zheng) 取文物價(jia) 值的真實性得到留存最大化。

  自上世紀50年代定陵考古發掘後,明十三陵出土眾(zhong) 多珍貴文物。明十三陵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5119件套,其中珍貴文物1057件套,數量多、品類全、級別高,文物價(jia) 值極其珍貴,文化內(nei) 涵極其深邃,但多數館藏文物未曾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陳列展出。

  各景點之間聯係較弱,僅(jin) 能展示出十三陵文化遺產(chan) 的一部分突出普遍價(jia) 值,無法展示十三陵在規劃、設計等方麵的多重價(jia) 值,陵寢營建過程、營造技術、管理機構設置與(yu) 建製、管理製度、祭祀禮儀(yi) 沒有得到係統展示。

  針對陵寢建築和遺址遺跡展示不係統、不充分的問題,管理中心將積極探索擴大開放範圍,借助土地流轉的契機,整治文物周邊環境,建設小型遺址文化公園,提升遺址遺跡的展示水平。

  此外,明十三陵還將基於(yu) 遊客差異化的價(jia) 值認知和個(ge) 性追求,探索文化沉浸遊、親(qin) 子研學遊。通過多樣化的文化旅遊線路,幫助遊客樹立正確的價(jia) 值導向和文化思考,突出文化旅遊的公益屬性和社會(hui) 效益。

  記者從(cong) 北京市文物局了解到,目前,北京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程經費保障穩定,保護工程計劃穩步實施,遺產(chan) 本體(ti) 保存狀況良好。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見證,向世界展現了更加真實、立體(ti) 、全麵的中國。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