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精靈監測眼”辨音識鳥
“西伯利亞(ya) 銀鷗、蒼鷺和白琵鷺同框是比較難得的,說明這一區域的鳥類多樣性比較好!”近日,沙河水庫AI智能監測站點“開工”第一天,就識別到了50種鳥類,這讓市水務局水質水生態監測中心的工作人員很是興(xing) 奮。
這套被譽為(wei) “河湖精靈監測眼”的裝備係統,學名叫做“河湖鳥類AI智能識別監測裝備”,2022年曾在官廳水庫成功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的蹤跡。2023年,北京市水務局將在全市新增設包括沙河水庫觀測站在內(nei) 的12處監測站點,並在原有“河湖精靈監測眼”裝備係統上增加了“鳥鳴識別”功能,為(wei) 河湖生態監測再添助力。
“AI”觀鳥新添移動站點
去年,市水務部門改變過去傳(chuan) 統的“人工蹲守”監測方式,開創性的將AI技術應用於(yu) 水生態鳥類多樣性監測,建設了3座河湖鳥類AI智能識別自動監測站,探索首都河湖鳥類的自動化、智能化監測。
“截至去年12月31日,3座AI監測站(密雲(yun) 水庫1號站、官廳水庫1號站和六渡站)共拍攝照片超過18000張,識別並記錄的河湖鳥類近40種。”市水務局水質水生態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楊蓉介紹,觀測到的鳥類中既有北京地區常見的普通鸕鶿、蒼鷺、綠頭鴨、白鷺、骨頂雞等,也拍攝到不少“稀客”,如黑臉琵鷺、黑鸛、牛背鷺、紅尾水鴝等。
“今年以來,密雲(yun) 水庫不老屯鳥島、官廳水庫野鴨湖、永定河盧溝橋和大寧水庫、潮白河向陽閘、沙河水庫等區域已經有新的AI監測站點入駐了,溫榆河公園、南海子郊野公園、團城湖、泃河等傳(chuan) 統‘觀鳥聖地’的監測站點建設正在加緊推進中。”楊蓉介紹,今年水務係統選擇鳥類聚集、繁衍、遷徙的區域,計劃再建設12處監測站點,其中包括11處固定站點和1處移動站點。
“鳥鳴識別”功能可準確判斷種類
今年,河湖鳥類AI智能識別監測裝備還增加了新功能——“鳥鳴識別”功能,即通過采集鳥鳴聲就能準確判斷鳥的種類。
“鳥鳴聲也同千差萬(wan) 別的人聲一樣,具有高度差異化的特質。”楊蓉表示,聲音識別不同於(yu) 圖像識別,它受空間範圍限製較小,而且還能從(cong) 樹叢(cong) 等複雜地形中采集信息,不容易受到物體(ti) 遮擋等幹擾,更適合鳥類信息采集工作。
實現鳥鳴聲識別的第一步,是建立本地區鳥鳴信息數據庫,為(wei) 聲音識別係統進行“建模”。技術人員從(cong) 鳥類公開數據集中下載了包括綠頭鴨、蒼鷺、鸕鶿等在內(nei) 的20種北京地區常見鳥類的鳴聲構建數據集,並通過在站點周邊安裝的四向拾音器采集鳥類聲頻並保存,與(yu) 數據庫比對進行識別。
楊蓉介紹,河湖鳥類信息的采集主要會(hui) 受到風聲水聲等環境噪聲的幹擾,為(wei) 降低這類幹擾,係統預設了適應濾波算法,能在識別前對常見的環境噪聲進行消除,“初步試用證明,鳥鳴識別對一些鳴聲高亢的鳥類、背景聲音不複雜的鳥類和一些非特殊的單一叫聲,識別準確率還是非常理想的。”此外,遇到沒有預存在數據庫的鳥鳴,係統還會(hui) 對信息進行保存、檢測,經過專(zhuan) 業(ye) 人員確認後,作為(wei) 新的樣本擴充數據庫。
智能監測浮遊生物提效10倍
目前,AI技術在本市水生態監測領域主要應用於(yu) 鳥類、魚類和浮遊生物監測三個(ge) 方麵。
“鳥類、魚類的監測比較容易想象,在相對微小的浮遊生物監測方麵,AI技術也可以發揮驚人效能。”楊蓉說,過去,水務部門針對浮遊生物的監測主要依靠人工鏡檢識別。“這非常考驗‘眼力’,即便是熟練的技術員,每天最多也就處理10多個(ge) 樣品,再多了眼睛就會(hui) 又花又澀。”楊蓉說。
為(wei) 克服傳(chuan) 統鏡檢法的不足,進一步提高浮遊生物監測效能,市水務部門組織開展了浮遊生物AI智能識別技術研究。借助AI“電子眼”,通過先進成熟的“流式細胞技術”,導入樣品、聚焦、拍攝、識別、計數……實現自動化一站式識別,可在無人值守條件下完成浮遊生物種類、比例、密度等多指標自動分析和輸出。“利用AI技術現在每天能識別100多個(ge) 樣品,並且極大地提高了準確性和效率。”楊蓉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