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回望870年前,北京建都之起點

發布時間:2023-04-20 09:20:00來源: 北京日報

  1153年4月21日(金貞元元年三月二十六日),海陵王完顏亮將金朝都城從(cong) 上京(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南遷至燕京(今北京),取名“中都”,寓意其居五京(金朝五都)之中、天地之中。他把宮廷、宗廟、衙署、皇陵等政權核心遷移至此,從(cong) 此開啟了北京作為(wei) 大國都城的新紀元。

  金殿日長承宴久,招來暫喜清風透。

  忽聽傳(chuan) 宣須急奏,輕輕褪入香羅袖。

  ——完顏璟(金章宗)

  金朝於(yu) 1125年攻占了燕山府(遼代南京城,今北京市)。24年後,海陵王完顏亮上台。一心仰慕漢人文化的他在兩(liang) 年後頒布《議遷都燕京詔》,在遼代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新城,為(wei) 此征用了民夫80萬(wan) 人、兵夫40萬(wan) 人。由於(yu) 工期短促,奴役殘酷,疫病頻生,還征用了當時北京周邊五百裏以內(nei) 的醫生。竣工驗收後,完顏亮下詔遷都,把這座遼陪都扶正,命名中都。

  海陵王的遷都之舉(ju) ,使得金朝的統治中心由東(dong) 北一隅直接肇定在北方漢人居住的地區,便於(yu) 南下對中原一帶的控製;更重要的是,也擺脫和打擊了女真族的舊勢力。

  為(wei) 了完成遷都大業(ye) ,完顏亮煞費苦心,大造輿論。一日,他突問大臣:“我栽種的二百棵蓮花為(wei) 什麽(me) 沒有活?”臣子們(men) 深知主子之意,便答:“自古江南為(wei) 橘,江北為(wei) 枳,非種者不能栽,蓋地勢也。上京地寒,燕京地暖可栽蓮。”所以,就有了現在北京西站旁的蓮花池。而看完燕京荷花的完顏亮,又因羨慕江南的“三秋桂子,十裏荷花”,遂決(jue) 意征伐南宋,結果把命搭上了。

  金中都是我國古代城市規劃的重要轉折點。金中都規劃有致,以街市繁華、結構華美、宮殿宏偉(wei) 、苑囿優(you) 雅著稱。“延亙(gen) 阡陌,上切霄漢,雖秦阿房、漢建章,不過如是。”可惜,如此輝煌壯觀的傑作僅(jin) 存在了62年便被蒙古軍(jun) 隊放火燒毀,再經數百年滄桑,早已片瓦無存。

  金中都繼承了唐幽州和遼南京舊的城市規製,特別是模仿了宋汴京新的城市建製。坊、巷結合的格局並存於(yu) 一座城市之中,正是中國古代封建城市規劃由中期向後期轉變的特點。

  金中都不僅(jin) 規模形製仿自汴京,甚至一部分建築材料也從(cong) 汴京劫掠而來。所以從(cong) 建築藝術的係統上看,北京現存的宮殿建築,清襲於(yu) 明,明沿自元,元仿自金,金又搬自汴京。汴京則上承洛陽與(yu) 長安。脈絡相循,淵源有自,這就是北京特殊的曆史意義(yi) 之處。

  金建中都,是“基建狂魔”的效率。兩(liang) 年內(nei) 就修起了長約19公裏、底部寬24米的城牆,城牆之下有水涵洞,沿城修了馬麵(一種城防設施),城外挖了66米寬的護城河。城內(nei) 以道路連接皇城、宮城、兵營和坊。著名曆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根據考古發現撰寫(xie) 了《北京建都記》,立碑於(yu) 今廣安門外濱河公園。

  金朝留下了這些曆史風物

  郭京寧

  曆史上金朝留下的遺跡如今已成為(wei) 著名文物,這些文物古跡可以讓我們(men) 穿越870年,回到金朝。

  北京市豐(feng) 台區右安門外玉林小區,今涼水河以北50米處,有金中都水關(guan) 遺址。上世紀90年代初,考古人員在這裏發現了一些排列整齊的石板、木樁和水衝(chong) 刷的痕跡。在古代,這樣的建築物叫水涵洞,又稱水關(guan) 、水竇、水門,就是穿過城牆之下,供水進出的水道,是由早期城內(nei) 向城外排水的管道或渠道逐漸演變而成的。

  水關(guan) 遺址位於(yu) 金中都東(dong) 南景風門西側(ce) 的城垣下,與(yu) 城外的涼水河(當時是金中都的南護城河)相通。它的存在表明,當年城內(nei) 的水從(cong) 北向南經過這裏流入河道。

  金建水關(guan) ,充分發揮了“工匠精神”:將木樁、襯石枋、石板三者緊密相連,像穿糖葫蘆一樣,用木樁把石板穿起來,形成堅固的整體(ti) ,叫作“鐵(木)穿心”。

  水關(guan) 工程浩大,用了1800多根1米多長的柏木樁(柏木木質細密,不易腐朽,是我國古代大型墓葬和臨(lin) 水工程常用的建材)、至少530立方米的青色石料、至少2500個(ge) 鐵銀錠榫,它的底部建築結構是現存中國古代都城水關(guan) 遺址中體(ti) 量最大的,需用人工的數量也可想而知。

  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北宋時期的《營造法式》中專(zhuan) 有一章介紹水關(guan) 的做法。金中都水關(guan) 同其記載中“卷輂水窗”的規製一致,是研究古代排水設施的重要實例,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水利設施的成就,至今仍在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中展示,供市民參觀。

  為(wei) 了堅定遷都的決(jue) 心,海陵王連祖墳都帶到了北京,這就是現在房山的金陵。房山區的雲(yun) 峰山,是金朝曆代皇帝、後妃及宗室的陵墓區。這裏古樹參天,鬱鬱蔥蔥。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金世宗二十七代孫完顏麟慶等人拜山陵所繪《拜山圖》中,還有老虎優(you) 哉遊哉在小溪旁飲水的畫麵。

  金陵主陵區建於(yu) 金貞元三年(1155年),海陵王將其祖父(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和叔公(金太宗完顏晟)從(cong) 金上京會(hui) 寧府遷葬於(yu) 此。

  金朝雖然是僅(jin) 統治半個(ge) 中國的百年王朝,但其所營建的帝王陵在中國古代皇室陵寢文化中占有輝煌的一頁,特別是陵寢的堪輿格局,堪稱經典。

  金陵有名有號的陵寢共17座。傳(chuan) 說當年海陵王到山中狩獵,正追趕一頭鹿,追著追著鹿不見了,眼前出現一座閃著金光的寺廟。海陵王覺得奇怪便走了進去,恍恍惚惚間仿佛看到金太祖、金太宗等幾位逝去的先祖竟然坐在香案上。後來得知,此寺叫龍城寺,正好位於(yu) 雲(yun) 峰山的中峰——“龍頭”上。

  海陵王詫異之餘(yu) 覺得是祖宗顯靈,是大金國都城遷出阿城、定都燕京、盤定中原的吉兆。就這樣,海陵王遠在黑龍江的祖陵隨都城一並遷到了燕京,陵址中心就擇在顯靈之處的龍城寺。金帝陵大搬家,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帝王陵整體(ti) 搬遷。

  故事雖然活靈活現,但從(cong) 《大金國誌校證》《金虜圖經·山陵》等史書(shu) 的記載來看,金帝王陵的擇址絕沒這麽(me) 簡單。“虜人都上京,本無山陵。祖宗以來,止卜葬於(yu) 護國林之東(dong) ,儀(yi) 製極草創。迨亮徙燕,始有置陵意,遂禽司天台卜地於(yu) 燕山之四周。”海陵王是命令堪輿師找了一年後,才找到龍城寺這塊風水寶地的。所謂看到先祖坐在香案上,不過是後世的附會(hui) 之說而已。

  修建金陵,海陵王親(qin) 自督工,六次前往考察,時間最長的一次在山裏住了半個(ge) 月。他命工人晝夜趕鑿山體(ti) ,也不知有多少人挨了他的鞭子。曆史的結果往往具有諷刺性。海陵王在苦心經營陵園之後自己卻未能享受他選擇的這個(ge) 風水寶地。與(yu) 南宋作戰敗逃的途中,海陵王被自己的部下殺死,當了13年皇帝,終年40歲。

  金陵填補了中國帝王陵墓的缺環。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說呢?中國帝陵從(cong) 秦始皇陵起,陵園製度大體(ti) 經曆了三個(ge) 階段的變化。秦漢魏晉南北朝為(wei) 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是唐宋時期,第三階段為(wei) 明清時期。遼陵承唐製,依山為(wei) 陵。元人根本不建陵。而以山為(wei) 陵、嚴(yan) 格遵循昭穆製度、鑿地為(wei) 穴、不建墓道,都是金陵的特點。金陵的研究價(jia) 值在於(yu) 它介於(yu) 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之間的傳(chuan) 承作用。

  金朝統治者十分崇佛。昌平區北銀山腳下有一處金元時期的塔林,有金塔5座。這裏在金代是大延壽寺所在地。金大定年間,僧人多達500餘(yu) 人,許多高僧在此講經說法,他們(men) 死後留下了靈塔,成為(wei) 中都著名的風景勝跡。

  大覺寺是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八處行宮作為(wei) 遊玩、宴樂(le) 之所)之一,當時名為(wei) 靈泉寺,明代始稱大覺寺。大覺寺以清泉、古樹、玉蘭(lan) 而聞名,至今仍吸引大批遊客。

  盧溝橋始建於(yu) 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全長212米,為(wei) 11孔不等跨圓弧拱橋。橋麵兩(liang) 側(ce) 共有望柱281根,柱上共雕有近五百個(ge) 大小、神態各異的石獅。民間有諺語“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盧溝橋的建成,方便了中都與(yu) 南方的交通。它工程宏偉(wei) 、結構科學、技藝高超、造型優(you) 美,代表了中國古代造橋的最高成就。《馬可·波羅遊記》中稱其為(wei) “世界上最美的橋”。“盧溝曉月”自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wei) “燕京八景”之一。(作者單位: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萬(wan) 寧宮,串起金中都與(yu) 元大都

  王光鎬

  眾(zhong) 所周知,今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那元大都又是怎樣興(xing) 建起來的呢?金中都和元大都以及之後的北京城有什麽(me) 特別的關(guan) 聯嗎?

  《元史·地理誌》載:元至元四年(1267年)“始於(yu) 中都之東(dong) 北置今城而遷都焉”。《日下舊聞考》卷38雲(yun) :“至元四年,始定鼎於(yu) 中都之北三裏。”由上可知,元大都新城建在了金中都城外東(dong) 北三裏,完全脫離了金中都。經過考古勘察和局部解剖,可知金中都的西北城牆在今白雲(yun) 觀一帶,而元大都的南城垣在今東(dong) 西長安街稍南,兩(liang) 座城址間隔了數百米。看來元大都新城確實和金中都不搭界了,也和金的建都史不搭界。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元大都新城的選址不僅(jin) 和金中都有關(guan) ,而且有著十分直接的關(guan) 聯。不過,這關(guan) 聯不是來自金中都城內(nei) 的皇城,而是來自中都城外的金代皇家禦苑——萬(wan) 寧宮。

  《金史·地理誌》載:“京城北離宮有太寧宮,大定十九年建,後更為(wei) 壽寧,又更為(wei) 壽安,明昌二年更為(wei) 萬(wan) 寧宮……又有瓊華島,又有瑤光樓。”這就是金中都的萬(wan) 寧宮,位於(yu) 中都城北,建成於(yu) 金世宗大定十九年(1179年),先後稱太寧宮、壽寧宮、壽安宮,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定名為(wei) 萬(wan) 寧宮。其宮苑內(nei) 既有湖泊也有島嶼,島即瓊華島,島上還有廣寒殿、瑤光台、瑤光樓等。整個(ge) 萬(wan) 寧宮樓台聳峙,山環水抱,水波漣漪,風光綺麗(li) 。

  雖然是離宮,但萬(wan) 寧宮在中都城的地位非同一般,甚至不亞(ya) 於(yu) 中都皇廷。

  《金史·世宗本紀下》等正史的記載中,此宮建成後,世宗就屢屢“幸太寧宮”“幸壽安宮”。“太寧宮”“壽安宮”是萬(wan) 寧宮的舊稱,可見此宮甫一建成,便成了金帝處理朝政的又一中心。

  世宗之後,《金史》中有關(guan) 金帝“如萬(wan) 寧宮”或“至自萬(wan) 寧宮”的記載連綿不絕,這裏幾乎成了金朝的半個(ge) 金鑾寶殿。尤有甚者,《金史·移刺履傳(chuan) 》載:“世宗崩,遺詔移梓宮壽安宮。”這裏說,金世宗特別留下遺詔,要求將他的梓宮安放在壽安宮,亦即萬(wan) 寧宮。金世宗完顏雍是金朝的第五位皇帝,在位於(yu) 公元1161年至1189年。此間他實現了史家盛稱的“大定盛世”,不但開創了金朝的盛世,也開創了金中都的盛世。他死前遺詔停柩萬(wan) 寧宮,足見他對該宮的戀戀不舍。雖然他的遺詔由於(yu) 於(yu) 禮不合而未能實現,但萬(wan) 寧宮的地位在其心目中已不亞(ya) 於(yu) 皇宮,甚至超過皇宮。

  金世宗之後在位的是金章宗,《日下舊聞考》雲(yun) :“瓊華島周圍計二百七十四丈,舊有廣寒殿,相傳(chuan) 為(wei) 金章宗時李妃妝台遺址。”此文所言的“李妃”,是金章宗的元妃,即在曆史上留下了不少故事的李師兒(er) 。此女因家人獲罪被沒入宮中,後因才貌雙全被金章宗納為(wei) 妃。由於(yu) 李師兒(er) 備受寵愛,一家人雞犬升天,權傾(qing) 朝野。就是這樣一位地位相當於(yu) 皇後的寵妃,居然不住皇宮而住瓊華島,恐怕也隻能用“金屋藏嬌”來解釋。

  在金朝的曆史上,金章宗是以鋪張奢靡而著稱的。但《金史·章宗二》載: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命減萬(wan) 寧宮陳設九十四所”。奢靡如金章宗竟然也不得不裁減萬(wan) 寧宮的陳設,而且一次就裁減了94處,足見當時萬(wan) 寧宮的富麗(li) 堂皇到了何等程度。

  金亡後,這座華貴大氣的萬(wan) 寧宮迎來了一位新的主人,這就是元世祖忽必烈。據《元史·世祖一》記載,忽必烈剛登大汗之位便於(yu) “是冬,駐燕京近郊”,緊接著又於(yu) 元中統元年(1260年)十二月“帝至自和林,駐蹕燕京近郊”。忽必烈當時駐蹕的“燕京近郊”,就是金中都東(dong) 北郊的萬(wan) 寧宮。忽必烈敕建“城大都”是在元至元四年(1267年),而他頻頻駕臨(lin) 萬(wan) 寧宮比這早了整整七年,足見他對萬(wan) 寧宮的一見傾(qing) 心。同時,在確定“城大都”之前,忽必烈就開始精心打造這座景態萬(wan) 狀的萬(wan) 寧宮。

  《元史·世祖本紀三》載,至元二年(1265年),用整塊大玉雕琢的精美玉甕“瀆山大玉海”製作完成,忽必烈下令“敕置廣寒殿”,把這個(ge) 稀世珍寶放進了萬(wan) 寧宮的廣寒殿。過後不久,至元三年(1266年)夏四月,“五山珍禦榻成”,忽必烈又降旨把這個(ge) 奇珍異寶放到了廣寒殿。如此這般地一再把天下奇珍集於(yu) 萬(wan) 寧宮,忽必烈的鍾愛可見一斑。

  光是匯集天下奇珍還不夠,忽必烈下決(jue) 心要把萬(wan) 寧宮打造得更加風月無邊。《元史·兵誌二》載:至元三年五月“帝謂樞密臣曰:‘侍衛親(qin) 軍(jun) ,非朕命不得發充夫役。修瓊華島士卒,即日放還。’”此文說,忽必烈覺得把自己的侍衛親(qin) 軍(jun) 打發去修築萬(wan) 寧宮瓊華島似為(wei) 不妥,於(yu) 是敕令把親(qin) 軍(jun) 召回。忽必烈一度把自己的貼身警衛投入到了萬(wan) 寧宮的修建工程中,據此不難想象,當時有多少民夫兵丁投身到這項皇家工程中。

  以上諸事,都發生在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決(jue) 定建大都之前。當忽必烈決(jue) 定建設“城大都”時,會(hui) 以哪裏為(wei) 中心呢?應該是以萬(wan) 寧宮為(wei) 中心了。事如元末明初陶宗儀(yi) 《南村輟耕錄》所雲(yun) :“未幾,金亡,世皇徙都之。至元四年興(xing) 築(萬(wan) 寧宮)宮城,山(瓊華島)適在禁中,遂賜今名雲(yun) 。”此文所說的“山適在禁中”,一語道破了元大都的選址是以萬(wan) 寧宮的瓊華島為(wei) 中心的。

  忽必烈營建的元大都城有三重城垣:最外是大城,中間是皇城,最裏是宮城。元皇城位於(yu) 全城正中偏南,而皇城之中居中的不是宮城,恰恰是以瓊華島為(wei) 中心的金萬(wan) 寧宮,亦即元皇城的太液池,元大都的三大宮殿群分列在太液池的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從(cong) 整體(ti) 布局上看,整個(ge) 元大都是以皇城為(wei) 中心的,整個(ge) 元皇城又是以太液池為(wei) 中心的。也就是說,正是因為(wei) 忽必烈首先選中了金萬(wan) 寧宮,才營造出了以其為(wei) 中心的元大都。

  自從(cong) 1153年金海陵王遷都燕京,“以遷都詔中外,改元貞元,改燕京為(wei) 中都,府曰大興(xing) ”,迄今已有悠悠八百七十載。北京這870年建都史,是由金以後的元、明、清以至今天的新首都史貫穿下來的。如果說這部建都史僅(jin) 僅(jin) 隻是年月累加的結果,那就大錯特錯了。通過本文的鉤沉輯佚,可知自從(cong) 金中都以來,這870年都城建造史是前後銜接的。特別是由於(yu) 金萬(wan) 寧宮的鏈接,金中都以降的870年北京都城史密合無間地銜接起來。正是這種銜接,使北京的建都史具有了如下特點:

  1.忽必烈的另建新都雖然勢在必行,但由於(yu) 選定了萬(wan) 寧宮,以至元大都新城和金中都老城緊相比鄰,並在明世宗擴建北京外城時合二為(wei) 一,由此形成了在同一地點綿延不斷的870年都城史。

  2.由於(yu) 以萬(wan) 寧宮為(wei) 元大都的中心,以至其後的北京城均以瓊華島和太液池為(wei) 都城和皇城的中心。這是一道獨特的都城景觀,造就了一個(ge) 風格鮮明的“山水之都”。

  3.金海陵王營造金中都時,是以北宋都城汴京為(wei) 藍本的,萬(wan) 寧宮的建造也充分借鑒了北宋的皇家禦苑“艮嶽”,甚至連瓊華島上的奇石也是從(cong) 汴京的艮嶽專(zhuan) 程運來的。這種從(cong) 北宋東(dong) 京汴梁全盤照搬過來的建築模式,由金中都影響到了元大都,又由元延續到了明、清,由此締造了風格劃一的古都北京。

  同一個(ge) 地理位置、同一處山水中心、同一種建築風格,便是870年北京都城史一以貫之的三大特征,而這皆與(yu) 元大都選址金中都萬(wan) 寧宮不無關(guan) 係。(作者係西城區政府顧問)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