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跨區授信、發展消費信貸……京津冀新市民金融服務 瞄準這些急難愁盼
央廣網北京4月19日消息(記者任芳言)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經濟之聲《交易實況》報道,北京、天津、河北三地銀保監局日前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通知》,指導京津冀銀行業(ye) 保險業(ye) 金融機構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加強信貸管理、押品管理、保險理賠、風險防控等方麵信息共享和行動協同,推動形成覆蓋新市民群體(ti) 的多元化、多樣化、多層化區域性金融服務體(ti) 係。
新市民的金融需求有哪些特點?如何針對這些需求加強金融服務?對此,記者采訪了國家金融與(yu) 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
楊濤表示,新市民一般指因創業(ye) 就業(ye) 、子女上學或投靠子女等原因到城鎮居住,但未獲得當地戶籍或獲得當地戶籍未滿三年的各類群體(ti) ,主要包括進城務工人員、小微企業(ye) 主、大中專(zhuan) 畢業(ye) 生、隨遷老人等。這些新市民群體(ti) 在創業(ye) 、就業(ye) 、住房、消費、醫療、養(yang) 老等方麵有眾(zhong) 多金融需求,但在獲取金融服務時,可能麵臨(lin) 征信信息不完整等問題,導致金融機構無法作出有效的風險管理決(jue) 策。同時,新市民群體(ti) 的金融需求額度相對不高、比較分散,金融機構也麵臨(lin) 成本收益的考量,因此有些金融需求難以被覆蓋到。
《通知》聚焦新市民金融服務高頻場景和該群體(ti) 急難愁盼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jue) 方案。比如鼓勵金融機構探索開展跨區域跨機構授信合作、鼓勵金融機構允許新市民以其京津冀三地內(nei) 的異地押品提供增信等。楊濤認為(wei) ,要想應對好異地授信、異地貸款等麵臨(lin) 的挑戰,一方麵要加強合作協調,另一方麵要考慮風險控製。新市民辦理業(ye) 務的所在地分支機構和資產(chan) 可以作抵押的所在地分支機構在調查抵質押品、估值審批等大量環節都要協同合作。對在京津冀三地不是都有分支機構的民營銀行、小型銀行,可以考慮依托於(yu) 線上業(ye) 務模式,進行異地金融服務支持。
《通知》明確,適度發展消費信貸和保險產(chan) 品服務,提升住房、汽車等大宗消費和養(yang) 老、教育、醫療、裝修等服務消費的綜合金融服務水平。如何把這方麵工作做實做細?楊濤表示,不同的新市民群體(ti) 金融需求可能有差異,需要通過個(ge) 性化和標準化的有效結合,來為(wei) 不同的新市民提供金融支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