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水而美 因水而興
【記者手記】
光明日報記者 馬躍華
“因水而美,因水而興(xing) 。”這句話,廈門人深以為(wei) 然。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廈門也因此常被喚為(wei) “海上花園”。
水,對廈門來說,就是這座城市美景裏的靈魂。廈門把筼簹湖稱為(wei) “會(hui) 客廳”。遠方的客人來了,廈門人都樂(le) 意帶他們(men) 到筼簹湖走一走,瞧瞧蕩漾的碧波,吹吹輕柔的晚風。
在廈門“會(hui) 客廳”走著,不經意間就能看見立在筼簹湖邊的牌子——河(湖)長公示牌。牌子上,清清楚楚地寫(xie) 著守護這個(ge) 湖泊的責任人和聯係電話。
從(cong) 2017年開始推行河湖長製至今,“河湖有問題,直接找河湖長”,已經成為(wei) 廈門市民的共識。守河有責,河長、湖長不僅(jin) 是職務,更是責任。
河湖長製的全麵實施,從(cong) 根本上扭轉了傳(chuan) 統的治水理念。廈門的水治理工作,不再簡單地停留在過去“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被動應對,而是轉變為(wei) 係統治理、統籌協調的主動作為(wei) ,為(wei) 維護河湖健康、實現河湖功能永續提供了堅實製度保障。
以“河湖長製”推動“河湖長治”,廈門河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筼簹湖是廈門治水史上一顆耀眼的“明珠”。發光的筼簹湖,也曾因汙染一度“黯然失色”,魚蝦都不來“光顧”。建立筼簹湖綜合治理體(ti) 製機製,創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汙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ti) 、美化環境”的治湖方針,廈門由此下活了治水“一盤棋”。
如今,廈門又出現了一個(ge) “新客廳”——五緣灣。
20多年前,五緣灣隻是大片灘塗。2002年,廈門市啟動了五緣灣片區生態修複與(yu) 綜合開發工作。五緣灣濕地公園的設計理念,是不破壞原有的生態基礎,盡量利用現有的生態環境,以保護、修複為(wei) 主,重構為(wei) 輔,營造綠色“原生態”。
20年後的今天,五緣灣碧波萬(wan) 頃,成為(wei) 廈門島內(nei) 集水景、植被、濕地、海灣等多種自然景觀於(yu) 一體(ti) 的生態空間,是廈門島內(nei) 最宜居的片區之一。
筼簹湖綜合治理模式、五緣灣片區生態修複與(yu) 綜合開發做法,被納入2020年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ju) 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成為(wei) 全國治水的標杆。
2022年,廈門又通過了《廈門經濟特區河湖長製條例》。這是廈門首部河湖長製專(zhuan) 項法規,廈門市河湖長製從(cong) 此有法可依,以立法形式將河湖治理所涉及的工作內(nei) 容予以明確。在采訪中,記者明顯感覺到河(湖)長的工作更底氣十足了!
不久的將來,越來越多亮麗(li) 的河流、湖泊會(hui) 成為(wei) 廈門人的“新客廳”,碧水清流將與(yu) 幸福生活一起“流淌”。
《光明日報》( 2023年06月21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