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海峽兩岸學者話融合:發揚中山精神 促進兩岸交流

發布時間:2023-07-03 08:4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中山6月30日電 題:海峽兩(liang) 岸學者話融合:發揚中山精神 促進兩(liang) 岸交流

  中新網記者 蔡敏婕

  “兩(liang) 岸因紀念孫中山而更加融合在一起,我覺得這符合孫中山對我們(men) 的期待。”在澳門理工大學名譽教授、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科院原院長邵宗海看來,兩(liang) 岸語言文化相通,“如何團結在一起,把國家建設得更強大,我覺得這是目前最有意義(yi) 的事情”。

  

  2023年粵台滬“紀念孫中山”研討會(hui) 在廣東(dong) 中山舉(ju) 行。 孫中山基金會(hui) 供圖

  2023年粵台滬“紀念孫中山”研討會(hui) 28日至30日在孫中山的故鄉(xiang) 廣東(dong) 中山舉(ju) 行,來自海峽兩(liang) 岸的60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嘉賓,圍繞孫中山的思想、事功、當代意義(yi) 及相關(guan) 中國近代史問題展開討論。

  在如何進一步促進兩(liang) 岸心靈契合方麵,邵宗海從(cong) 兩(liang) 岸婚姻、兩(liang) 岸家庭文化等角度出發,表示一直以來都有台灣青年在大陸求學和生活,並且他們(men) 在大陸認識了人生的另一半,組織了家庭,這種融合能讓兩(liang) 岸人民“心連心”。

  “孫中山在台灣年輕人的知名度高,我們(men) 很期望通過發揚孫中山的精神和事跡,促進兩(liang) 岸的交流。”台北孫中山紀念館研究員鍾文博列舉(ju) 數據說明,每年約有兩(liang) 三千萬(wan) 人次到台北孫中山紀念館參觀,而且以年輕人居多。

  鍾文博建議,台灣年輕人不僅(jin) 要在當地了解孫中山,而且希望他們(men) 能夠到大陸,特別是到孫中山的故居翠亨村,進一步了解孫中山,重溫孫中山的“博愛”精神,這樣對促進兩(liang) 岸的交流與(yu) 和平都會(hui) 有很大幫助。

  從(cong) 學生時代開始,30年來,鍾文博幾乎每年都到大陸觀摩和學習(xi) ,足跡涉及廣州、廈門等城市。“每一次過來,大陸都會(hui) 有新的進步和發展,我也樂(le) 見這裏發展得更好。”他說,應該要多鼓勵台灣的年輕人到大陸交流,來走走看看,“我想我們(men) 學術界等都有這樣的責任與(yu) 義(yi) 務,帶領青年學子前來大陸多認識和了解”。

  “海峽兩(liang) 岸都有一個(ge) 植樹節。它的意義(yi) 包含著對孫中山倡導植樹造林功績的紀念。”來自台灣的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hui) 秘書(shu) 長李建榮稱,如今重新回顧孫中山的思想,會(hui) 發現這對當下年輕人的立誌和發展有指導指引的作用。

  孫中山曾說過“要立誌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李建榮表示,這對當下年輕人仍有借鑒意義(yi) 。兩(liang) 岸的年輕人應該多研究孫中山思想,當代人應繼續弘揚和繼承他的精神。

  “實際上兩(liang) 岸要走向融合,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同存異。”李建榮強調,海峽兩(liang) 岸在經貿、文化、科技以及年輕人交流等方麵,有很多可以合作的地方,實現互利雙贏。

  海峽兩(liang) 岸要實現進一步發展,年輕人扮演關(guan) 鍵的角色。“我覺得年輕人是國家的希望,如今,大陸在多個(ge) 方麵都已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我鼓勵台灣年輕人多到大陸學習(xi) 交流,或者與(yu) 大陸的年輕朋友們(men) 共同打拚創業(ye) ,兩(liang) 岸攜手共發展。”李建榮說。(完)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