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保護傳承關鍵在人(金台隨筆)
貴州畢節黔西市的苗族村寨化屋村,原名意為(wei) “懸崖下的村寨”。因被懸崖峭壁阻隔,這個(ge) 小山村曾是深度貧困村。在精準扶貧政策有力推動下,化屋村不僅(jin) 脫貧摘了帽,還做強了特色苗繡產(chan) 業(ye) 。回鄉(xiang) 做苗繡的95後繡娘楊文麗(li) ,所在的非遺工坊去年銷售火爆,帶動當地數十名繡娘返鄉(xiang) 就業(ye) 。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非遺行業(ye) ,在增進自身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了解、拓寬實現人生價(jia) 值途徑的同時,也為(wei) 非遺保護傳(chuan) 承注入源頭活水。
非遺保護傳(chuan) 承,關(guan) 鍵在人。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指的是“被各群體(ti) 、團體(ti) 、有時為(wei) 個(ge) 人視為(wei) 其文化遺產(chan) 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guan) 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與(yu) 自然文化景觀和文物等“物質性”文化遺產(chan) 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更注重知識、情感和技能、手藝及其活態傳(chuan) 承,其精粹總是與(yu) 該項目代表性的傳(chuan) 承人聯結在一起,凸顯了“人”的核心地位與(yu) 重要作用。
加強非遺保護和傳(chuan) 承,要積極培養(yang) 非遺傳(chuan) 承人。截至目前,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wan) 餘(yu) 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每一項非遺都蘊含著深厚久遠的文化記憶和曆史信息,傳(chuan) 承人的實踐經驗彌足珍貴。例如,安徽涇縣的宣紙生產(chan) 過程包含100多道傳(chuan) 統工序,沒有多年積累難以掌握訣竅。不少非遺技藝、工序沒有文字記錄,有賴於(yu) 師徒之間的口傳(chuan) 心授、長期實踐的耳濡目染。保持和擴大傳(chuan) 承人群,加強非遺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傳(chuan) 承人素養(yang) ,才能讓非遺在傳(chuan) 承中延續曆史文脈,在當代生活中愈加枝繁葉茂。
接穩傳(chuan) 好非遺保護傳(chuan) 承的接力棒,要注重激發青少年對非遺的了解、認同和熱情。近年來,各地高校和中小學紛紛開展各種形式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在雲(yun) 南大理,當地建成13個(ge) 非遺進校園示範學校,每年開展進校園活動達40多場次;在河南師範大學,非遺進校園活動已堅持了18年,越來越多青年學生被非遺的魅力感染,積極參與(yu) 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和保護。這無疑是一種雙贏:青少年收獲了更多非遺文化的滋養(yang) ,非遺傳(chuan) 承也有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非遺要代代守護、薪火相傳(chuan) ,又要守正創新、與(yu) 時俱進。複刻“永生”通草花、還原古籍中的美味、變易拉罐為(wei) 驚豔鳳冠,各個(ge) 短視頻平台上不少年輕人用巧手匠心製作非遺“爆款”;一些劇場院團與(yu) 直播平台合作,以直播等新形式為(wei) 非遺傳(chuan) 播注入活力。這些都啟示我們(men) ,隻有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推動非遺在人們(men) 的生活實踐中煥發新活力,才能讓古老的非遺不斷續寫(xie) 新的時代篇章。
豐(feng) 富多彩的非遺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文明綿延傳(chuan) 承的生動見證。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以人為(wei) 本、薪火相傳(chuan) 、弦歌不輟,在活態傳(chuan) 承中有效保護、在有效保護前提下合理利用,從(cong) 時光深處走來的非遺定能更好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jia) 值、走入千家萬(wan) 戶,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