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項目工地引入三台機器人,僅有一人能操作

發布時間:2023-08-18 08:43:00來源: 《工人日報》

  隨著數字化、智能化職業(ye) 場景普遍應用,能在一線崗位上第一時間解決(jue) 現場複雜問題的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成為(wei) 企業(ye) 爭(zheng) 相追逐的“香餑餑”。現場工程師成職場“新寵”的同時卻麵臨(lin) 很大的人才缺口。為(wei) 填補缺口,五部門明確,到2025年累計培養(yang) 現場工程師20萬(wan) 人。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校企一體(ti) ”能破解人才困局。

  “小段,今天要進行混凝土振搗、抹平作業(ye) ,你到現場去操作一下設備……”8月17日上午,在中鐵建工集團重慶東(dong) 站2標項目部,總工程師範曉亮對該項目的BIM與(yu) 信息化專(zhuan) 員段先航說道。

  “好的。”段先航輕聲回應後,登錄重慶東(dong) 站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查看整個(ge) 項目的施工動態。

  今年5月,該項目引入了履帶抹平機器人、四輪激光地麵整平機器人和四盤地麵抹光機器人進行混凝土施工作業(ye) ,這幾台機器人隻需要一個(ge) 人操作,其每小時的施工麵積是傳(chuan) 統施工方式的4倍以上。

  操作機器人難度不大,不過需要操作者必須熟悉混凝土在每個(ge) 時間段的屬性,並且要能夠熟練地協調現場工人進行攤鋪作業(ye) ,還要懂機械設備的維保知識。“目前能夠勝任這一工作的僅(jin) 有段先航一人,因此,我們(men) 一方麵自己大力培養(yang) 這類人才,另一方麵也麵向社會(hui) 招聘。”範曉亮說。

  近年來,隨著我國產(chan) 業(ye) 加快轉型升級,像段先航這樣精操作、懂工藝、會(hui) 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現場工程師,成為(wei) 企業(ye) 急需的人才。然而,麵對產(chan) 業(ye) “數智化”升級浪潮的高歌猛進,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供應卻顯得捉襟見肘。

  啥都會(hui) 的“萬(wan) 能匙”

  “段工,你再給我講講如何判斷混凝土處在哪個(ge) 階段?”“項目主體(ti) 結構即將封頂,協調各參建單位塔吊作業(ye) 的方案怎麽(me) 樣了?”“今天我們(men) 收到了幾條關(guan) 於(yu) 高邊坡、模架等工程的危險源信息,也根據提醒實施了相應的管控措施,等會(hui) 兒(er) 你幫我再看看……”剛到施工現場,段先航就被技術員、安全員、工人給“包圍”了。

  麵對眾(zhong) 人各式各樣的提問,段先航早已習(xi) 慣,同時,解決(jue) 施工一線遇到的各類問題也是他的職責所在。現場工程師也被稱為(wei) 現場應用工程師或現場技術負責人,是在生產(chan) 、工程、管理、服務等一線崗位上,用科學技術創造性解決(jue) 技術應用問題的複合型人才。

  重慶東(dong) 站項目現有4家施工單位的50餘(yu) 台塔吊同時作業(ye) ,隨著工程的推進,塔吊高度也有相應調整。以往,需要各單位坐在一起,將各自統計的數據進行匯總,再計算出塔吊之間互不幹擾的調整高度。這種傳(chuan) 統協調模式不僅(jin) 耗時耗力,更有可能出現因計算失誤而導致的安全事故。對此,段先航便運用信息化技術開發了“群塔自動化計算”程序,隻需將對應的數據輸入程序,便可生成各塔吊需要調節的安全高度。

  範曉亮告訴記者,段先航從(cong) 去年11月來到項目後,就扮演起“萬(wan) 金油”“萬(wan) 能匙”的角色,施工現場的各環節、軟硬件設備操作、編程、工藝優(you) 化等啥都會(hui) ,是複合型的技能技術人才。

  複合型技術人才緊缺

  隨著數字化、智能化職業(ye) 場景普遍應用,“互聯網+”的理念、技術、設備被廣泛引入建築工地、生產(chan) 車間等。然而,軟硬件設備可以靠購買(mai) 實現,但精操作、懂工藝、會(hui) 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現場工程師卻極為(wei) 緊缺。

  “我們(men) 項目目前複合型技能技術人才占比約為(wei) 10%。盡管人數不多,但卻讓項目的智慧化程度上了一個(ge) 台階,確保了工程高效、安全運行。”範曉亮說,“能在一線崗位上第一時間解決(jue) 現場複雜問題的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是企業(ye) 爭(zheng) 相追逐的“香餑餑”,我們(men) 也在大力招募這方麵的人才。”

  在全國勞動模範、重慶宗申航空發動機製造有限公司樣件工程師劉勇看來,這類技能人才能夠很好地應用數字化、信息化工具和新的技術手段,尤其是涉及一些新技術、新工藝、新的產(chan) 品開發和攻關(guan) ,最後一個(ge) 環節需要靠現場工程師來把控。

  記者查詢各大招聘網站發現,眾(zhong) 多知名的製造企業(ye) 、建築企業(ye) 紛紛開出重金招聘現場工程師,其開具的平均薪資水平達到了1.3萬(wan) 元。

  此外,據2021年發布的《智能製造領域人才需求預測報告》預測,到2025年我國智能製造產(chan) 業(ye) 將有近100萬(wan) 名工程技術人員的缺口。為(wei) 填補缺口,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實施“職業(ye) 教育現場工程師專(zhuan) 項培養(yang) 計劃”,明確到2025年,不少於(yu) 500所職業(ye) 院校、1000家企業(ye) 參加項目實施,累計培養(yang) 不少於(yu) 20萬(wan) 名現場工程師。近期,山東(dong) 、江蘇等地也相繼啟動了現場工程師專(zhuan) 項培養(yang) 計劃。

  如何破解人才困局?

  高質量培養(yang) 現場工程師,並實現“量產(chan) ”,是眼下建築業(ye) 、製造業(ye) 乃至全社會(hui) 共同關(guan) 注的焦點話題。麵對20萬(wan) 的人才培養(yang) 目標,部分業(ye) 界人士認為(wei) ,現場工程師的合格標準高,且培養(yang) 任務重,短短的兩(liang) 三年時間很難實現;還有部分人士稱,全國職業(ye) 教育力量雄厚、“產(chan) 能很高”,完成目標不成問題。

  對此,範曉亮、劉勇等均表示,要培養(yang) 出高標準、嚴(yan) 要求的現場工程師,單純依靠三四年的學校教育遠遠不夠,這就要求企業(ye) 、行業(ye) 要把企業(ye) 的存量拔尖人才納入現場工程師的培養(yang) 對象,並與(yu) 相關(guan) 院校深度協作,針對其優(you) 點和不足,進行查漏補缺、精進加工,走“校企一體(ti) ”路線。

  記者注意到,日前,重慶公共運輸職業(ye) 學院與(yu) 中國四聯儀(yi) 器儀(yi) 表集團聯合申報了首批高端裝備產(chan) 業(ye) 現場工程師培養(yang) 項目。

  該學院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學院將結合先進製造業(ye) 、工業(ye) 互聯網、數字技術打造通用能力工程訓練基地,企業(ye) 則依托崗位及高端生產(chan) 裝備,打造培養(yang) 關(guan) 鍵能力的實訓基地;同時,企業(ye) 選派技術能手等參與(yu) 學徒培養(yang) ,並以企業(ye) 導師為(wei) 主、學校內(nei) 導師為(wei) 輔,共同指導實踐教學,並構建匹配崗位任務的課程體(ti) 係,學院的教師也將在企業(ye) 崗位實踐中參與(yu) 企業(ye) 技術攻關(guan) 。

  “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ti) ,職業(ye) 院校和企業(ye) 是相向而行的。”該負責人說,現場工程師必須“常在現場”,這也就意味著,在培養(yang) 階段就得讓學生們(men) 離企業(ye) 一線“再近一些”。這種以市場需求為(wei) 主導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可以使企業(ye) 能夠深度介入職業(ye) 教育之中,學員學成畢業(ye) 後也能夠順利找到相應工作崗位,就業(ye) 、晉升也有了著落。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