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石刻也“生病”?看石刻醫院“治療”有方
央廣網北京8月23日消息(總台中國之聲記者鶴佳)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8月21日,首屆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在重慶大足石刻閉幕,海內(nei) 外石窟寺保護領域近百名專(zhuan) 家學者聚焦氣候變化條件下的石窟寺保護,發布眾(zhong) 多研究成果。
我國現有石窟6000餘(yu) 處,數量眾(zhong) 多的石窟寺是我國傳(chuan) 承脈絡清晰、關(guan) 聯性密切、體(ti) 係完整的曆史文物遺存,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an) 中重要的中國元素。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對於(yu) 促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重大意義(yi) 。石窟寺由於(yu) 賦存環境、主體(ti) 構成、建造材料等方麵的特殊性,因此對於(yu) 氣候變化的敏感性也遠大於(yu) 其他文化遺產(chan) 門類。
曆經千年風吹日曬,石刻會(hui) 得哪些疾病?如何監測石刻的變化?修複石刻文物有哪些技巧?
千年石刻,藝術瑰寶
大足石刻研究院保護工程中心主任陳卉麗(li) 介紹,大足石刻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作,也是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後一座豐(feng) 碑,正因如此,大足石刻於(yu) 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an) 名錄,是繼敦煌莫高窟之後第二個(ge) 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石窟,也是重慶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
大足石刻的曆史悠久,最早的造像開鑿於(yu) 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曆經晚唐、五代,盛行於(yu) 兩(liang) 宋,明清時期亦有少量增刻。大足石刻石窟數量眾(zhong) 多,分布於(yu) 大足區各個(ge) 地方,總共造像5萬(wan) 餘(yu) 尊。被列為(wei) 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多達7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世界文化遺產(chan) 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6處,規模之大可見一斑。
風吹日曬、生物侵害,大足石刻也“生病”
大足石刻的造像都依附於(yu) 崖壁,是不可移動文物。大足石刻通常被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部分:一部分是載體(ti) ,即崖壁;另一部是造像的本體(ti) ,即最具核心價(jia) 值的部分。如果崖壁不穩定,整個(ge) 造像都處於(yu) 失穩的狀態,核心價(jia) 值部分就難以保存,因此岩體(ti) 本身結構狀態的穩定性是直接影響造像穩定性的最關(guan) 鍵因素。
除此之外,大足石刻作為(wei) 室外的文化遺產(chan) ,和館藏文物相比,還會(hui) 遭受自然引力和人為(wei) 破壞。除了岩體(ti) 失穩,大足石刻還麵臨(lin) 水的侵蝕、石質風化等多種威脅。除此之外,生物病害也會(hui) 使大足石刻“生病”。一方麵生物的分泌物會(hui) 汙染石質的表麵,導致彩繪和石質表麵變色,同時生物分泌的有腐蝕性的液體(ti) 會(hui) 對石質和彩繪貼金層造成生物風化。另一方麵,有些植物的根係伸進岩石的裂隙當中會(hui) 造成石質的開裂脫落甚至坍塌。比如在對千手觀音這一貼金彩繪的石質文物進行調查時,發現病害多達30餘(yu) 種,保護難度非常之大。
幹濕交替的極端天氣的增加,也會(hui) 導致石質長期緩慢風化。為(wei) 應對氣候造成的影響,大足石刻重點針對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建設和完善防洪防火防雷等防災減災措施。
從(cong) 大足石刻研究院建院以來,保護工作就在持續地進行,比如針對岩體(ti) 的身紋,主要采取墊砌、支撐、錨固等工程手段,以及裂隙灌漿砌築加固岩體(ti) 。對於(yu) 水害,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創新性地實施了北山石刻的隧洞排水治理工程,對石刻的保護起到了關(guan) 鍵性作用。2015年,研究院采用帷幕灌漿、截水防滲、排水等綜合性立體(ti) 治水措施,解決(jue) 了石窟滲水問題。針對露天的文物,也會(hui) 加上保護棚以抵禦自然因素的影響。同時,對於(yu) 景區參觀人流量也會(hui) 有所控製,降低二氧化碳對文物的影響。
大足石刻醫院助力石質文物“強身健體(ti) ”
為(wei) 了更好的保護和傳(chuan) 承大足石刻,2022年還成立了大足石刻文物醫院。陳卉麗(li) 介紹,大足石刻文物醫院前身是2007年和意大利建設的重慶大足石質文物保護中心,主要是對文物進行測試分析,相當於(yu) 對其進行全麵的體(ti) 檢。
大足石刻醫院裏有大量先進的文物保護修複設備。X射線衍射儀(yi) 和X射線熒光光譜儀(yi) ,主要對受風化影響的文物的礦物成分和元素組成進行定量定性分析,判別病害程度,為(wei) 後期選擇材料和工藝治療提供依據。紅外熱成像儀(yi) ,主要探測崖壁含水率和溫度的分布,了解岩體(ti) 內(nei) 部病害機理,為(wei) 後期修複工程量和工程造價(jia) 提供支撐。X光探傷(shang) ,主要探測石質文物內(nei) 部結構是否風化和斷裂。體(ti) 視顯微鏡、光學顯微鏡,了解岩石晶體(ti) 內(nei) 部結構分布,彩繪石質修複前後的色差變化……
這些設備既可以在醫院裏使用,也可以帶到現場進行無損檢測,醫生們(men) 既可以“坐診”,也可以“出診”。文物進到醫院以後,首先對其進行體(ti) 檢,其次根據體(ti) 檢結果針對性地製定修複方案。修複過程中先用各種各樣的“手術工具”清理表麵汙染物,再對其進行脫鹽處理,最後再對風化石質進行加固。如果說物理保護工程是從(cong) 外部防禦減少對石質文物的傷(shang) 害,文物醫院的修複就是從(cong) 內(nei) 部對石質文物“強身健體(ti) ”。
此次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召開,受到外國專(zhuan) 家的高度評價(jia) ,巴基斯坦開伯爾-普什圖赫瓦省考古與(yu) 博物館局局長評價(jia) 稱:“中國文物保護工作非常慎重和專(zhuan) 業(ye) ,尤其在數字建檔、活化利用以及文物本體(ti) 的修複工作方麵,都令人印象深刻。”陳卉麗(li) 表示,石窟寺保護是一項涉及多學科研究和技術的綜合項目,相關(guan) 領域的國際交流與(yu) 合作尤為(wei) 重要,很多中國經驗也可以供國際同行就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文物保護工作進行借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