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貿試驗區:拓展對外通道 走向開放前沿
【自貿試驗區十周年】
光明日報記者 周洪雙 李曉東(dong)
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假期,以“美食之都,萬(wan) 千氣象”為(wei) 主題的第二十屆成都國際美食節舉(ju) 行,新西蘭(lan) 、葡萄牙、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商品)館悉數亮相,遊客一站便可嚐遍全球美食。
四川深入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經過6年的發展,自貿試驗區製度創新蹄疾步穩,改革紅利加快釋放,重大項目強勢集聚,營商環境全麵改善,在打造內(nei) 陸開放型經濟高地、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給群眾(zhong) 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地處西部內(nei) 陸腹地的四川,努力克服“盆地意識”,不斷走向開放前沿。在建設自貿試驗區之初,四川便承擔起差異化發展的使命,著力推進建設內(nei) 陸與(yu) 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示範區。
要走出盆地,首先就要拓展對外開放通道。四川充分發揮臨(lin) 空、臨(lin) 鐵、臨(lin) 江“三臨(lin) ”疊加優(you) 勢,深化四向拓展通道建設。雙流機場國際航線由104條增至131條;打造中歐班列(成渝)“統一品牌、整合數據、協同機製”,累計開行量超22000列,與(yu) 100個(ge) 境外城市、30個(ge) 境內(nei) 城市互通;瀘州港鐵路線路建設成為(wei) 長江上遊口岸第一個(ge) 鐵路直通的集裝箱碼頭。
成都不斷建設輻射沿海、沿邊地區的“蓉歐+”鐵路班列通道,完善物流服務網絡,與(yu) 沿海港口建立戰略合作關(guan) 係,建設海運箱還箱點,依托鐵路骨幹優(you) 勢,整合場站資源、鐵路資源、汽運資源、水運資源,搭建統一的內(nei) 陸港多式聯運服務平台,逐步形成“貫通南北、連接東(dong) 西、通江達海、覆蓋全球”的多式聯運網絡,助推成都建成西部物流橋頭堡。
成都正業(ye) 佶祥公司2017年6月入駐成都國際鐵路港,依托“蓉歐+”鐵路班列通道開展整車進口業(ye) 務,2022年完成進口業(ye) 務2.6億(yi) 元,完成向中東(dong) 、中亞(ya) 、俄羅斯、東(dong) 南亞(ya) 、非洲等區域出口整車1300餘(yu) 台。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要進一步抓住新能源汽車發展風口,用好“中歐班列”,助力中國品牌做大做強。
四川依托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最高能級平台作用,牢記“為(wei) 國家試製度、為(wei) 地方謀發展”的雙重使命,聚焦製度創新,以改革促開放促發展。四川省人大常委會(hui) 頒布《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以法的權威框定厘清了機構設置、任務分工、改革授權、容錯糾錯等重大問題,破除各級幹部思想掣肘、行動羈絆。四川鼓勵各地放開手腳,先行先試,累計三批次146項省級管理權限同步下放至自貿試驗區片區和協同改革先行區。
“小時清單製”“首證通”改革試點實現獲取證照“隻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企業(ye) 開辦時間壓縮至最快1個(ge) 小時;在全國首推生產(chan) 型出口企業(ye) 出口退稅服務前置,退稅時間縮短到3個(ge) 工作日;在全國首創“企業(ye) 套餐式注銷服務模式”“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智能輔助申報服務”……6年來,四川自貿試驗區大膽探索形成800餘(yu) 項製度創新成果,在近4批國務院複製推廣的改革試點成果中,四川貢獻12項、占全國1/9。
6年來,四川自貿試驗區開放平台建設成效突出。綜保區實現自貿試驗區片區全覆蓋;成都青白江經開區成功升級為(wei) 國家級經開區;瀘州跨境電商綜試區、瀘州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升級建設為(wei) 瀘州綜合保稅區;天府新區獲批首批國家級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天府軟件園獲批首批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雙流區塊打造亞(ya) 洲最大的航空發動機境內(nei) 外保稅維修基地,飛機保稅融資租賃落地;中國-歐洲中心加快打造國家級對歐合作平台,聚集170餘(yu) 家國際機構和企業(ye) 。
實踐中,四川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差異化特色優(you) 勢,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共同構建起陸海內(nei) 外聯動、東(dong) 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6年來,全省近1/4的外商投資企業(ye) 、1/10的進出口、1/10的新設企業(ye) 來自四川自貿試驗區,區內(nei) 入駐世界500強企業(ye) 達104家,實際使用外資占全省比重由掛牌初的4.3%上升到31.2%。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08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