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警惕“應用推薦”背後的信貸陷阱

發布時間:2023-11-10 09:36:00來源: 南方日報

  默達

  網絡購物時,無意間被辦了分期付款;打個(ge) 網約車,卻被推銷小額貸款;一個(ge) 電話打來,才知道自己錯借的網貸已經逾期……打著“省錢方便,智能推薦”的旗號為(wei) 消費者辦理信貸,這一屆應用軟件,為(wei) 何變得如此“熱心”?

  手機應用軟件爭(zheng) 相排隊借錢給你,可能並不是件好事:先不說明麵上的利息高低,就說裏麵大大小小的隱藏條款,許多消費者看不懂也玩不轉。若是稍不注意有逾期還款,額外收取費用不說,可能還會(hui) 有電話騷擾乃至“暴力征收”,真可謂“相見容易別時難”。

  說到底,這些魚龍混雜的信貸服務,源於(yu) 互聯網平台的無序擴張和盲目逐利,每一款“熱心”的應用軟件、每一次“開通服務立減金額”背後,都有著商家推廣和引流的需要。他們(men) 或是自己試水相關(guan) 業(ye) 務,或是向各類網絡信貸公司售賣廣告位,希求通過掌握自己的支付和金融渠道,搞“生態圈”“服務閉環”,從(cong) 而實現業(ye) 務的擴張和市場占有率的提升。然而,違規的推銷模式和違法的信貸服務,不僅(jin) 會(hui) 誘導超前消費、過度消費,也可能帶來大量壞賬,造成金融風險。

  消費者頻頻“中招”,與(yu) 誘導性的文字表述和不合理的界麵互動設計有分不開的關(guan) 係。部分廣告鏈接采用“大額備用金”“折上折”“零利率免手續費”等噱頭騙人點擊,卻暗藏凶險複雜的信貸規則,頗有些“掛羊頭賣狗肉”的意味。更不必說有些應用軟件“玩陰的”,摻雜在正常的使用流程中,在付款界麵不予說明,默認選擇開通信貸服務,突出顯示相關(guan) 選項,卻把正常的付款渠道變淡隱去,顯然是為(wei) 了誤導消費者的選擇。

  說到底,部分小額網絡貸款產(chan) 品仍處於(yu) 法律監管的“灰色地帶”,授權方式、利率標準、還款模式和隱私保護都缺乏行之有效的標準。縱容這些無良廣告和違規鏈接出現在手機應用中,甚至親(qin) 自下場暗中操作,平台有著無可推卸的責任。更何況,當下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信貸消費的理念,一味推廣引流,甚至綁定主營業(ye) 務,惹得滿身“牛皮癬”,這樣“自降身價(jia) ”的應用軟件,消費者也必然不會(hui) 買(mai) 賬。

  許多商家奉行一句話叫作“消費習(xi) 慣是培育出來的”,但信任和口碑也同樣如此。急於(yu) 借助流量進行變現,引入資質不健全的信貸服務,看似攫取了短期利益,但最終難免落得“雙輸”的局麵。作為(wei) 消費者,更應在使用相關(guan) 應用軟件時多留一個(ge) 心眼,仔細閱讀宣傳(chuan) 詞背後的條款。若是真落入了“信貸陷阱”之中,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辦理了相關(guan) 業(ye) 務,也要積極通過協商手段和法律渠道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確保征信記錄幹淨和安全。(南方日報)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