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加快塑造充分釋放人才紅利

發布時間:2023-12-20 15:31:00來源: 經濟日報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綜合國力競爭(zheng) 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zheng)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人才隊伍快速壯大,人才素質明顯提升,人才比較優(you) 勢穩步增強。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ge) 時期,我國仍然具有人口總量規模優(you) 勢,特別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持續提高,處於(yu) 由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的關(guan) 鍵階段。

  形成具有競爭(zheng) 力的人才製度體(ti) 係

  人才紅利是指由於(yu) 人才的規模增長及其充分利用所產(chan) 生的超過同樣數量簡單勞動力投入所獲得的經濟收益。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作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xing) 、贏得國際競爭(zheng) 主動的戰略資源的重大判斷,作出全方位培養(yang) 、引進、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2016年,黨(dang) 中央印發《關(guan) 於(yu) 深化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的意見》,這是中央層麵出台的我國第一個(ge) 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綜合性文件。隨後,中央和國家相關(guan) 部門以及各省區市出台一係列配套改革政策,破除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ti) 製機製障礙,讓人才紅利得以源源不斷釋放。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強調“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製定了清晰的路線圖。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一係列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構建起係統全麵、自上而下的人才引育政策體(ti) 係,推動我國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國際競爭(zheng) 力的人才製度體(ti) 係。

  通過改革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業(ye) 活力。科技人才創新創業(ye) 活力能否充分釋放,關(guan) 鍵在於(yu) 體(ti) 製機製。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為(wei) 目標推進科技人才政策體(ti) 係建設。科技人才教育與(yu) 培養(yang) 方麵,圍繞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深化科教融合與(yu) 產(chan) 教融合等出台了一係列政策。例如,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深化產(chan) 教融合的若幹意見》強調,推動學科專(zhuan) 業(ye) 建設與(yu)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相適應。科技人才使用與(yu) 發展方麵,圍繞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優(you) 化科技計劃項目組織實施等出台一係列政策,推行人才類科研項目經費包幹製,支持鼓勵青年科技人才承擔重大科技任務,完善收入分配機製,切實增加科研人員收入。科技人才評價(jia) 與(yu) 激勵方麵,圍繞優(you) 化科技人才評價(jia) 機製、優(you) 化科技項目資金管理等出台一係列政策,深化基礎研究類、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類人才的分類評價(jia) 改革,對重大科技項目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製度,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激發其創新創業(ye) 積極性。

  破除體(ti) 製機製障礙促進人才順暢有序流動。針對人才資源分布不合理、城鄉(xiang) 和區域市場分割等問題,一係列政策舉(ju) 措同向發力,有效推動了人才順暢有序流動,人才創新創業(ye) 創造活力不斷激發。一是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等部門推進“三支一扶”計劃、高校畢業(ye) 生基層成長計劃、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等項目,引導各類人才向欠發達地區流動。二是深化區域人才交流開發合作。為(wei) 打破阻礙人才跨區域流動的不合理壁壘、健全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體(ti) 係,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人才開發一體(ti) 化進程加快,實現了人才標準統一、信息共享,推進評價(jia) 結果互認。三是完善人才流動服務體(ti) 係。為(wei) 解決(jue) 人才流動服務供給不足、信息不暢通等問題,各地出台相關(guan) 政策支持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ye) ,通過編製急需緊缺人才目錄、推進戶籍製度改革、優(you) 化人才流動政策環境等,建立一體(ti) 化人才流動服務體(ti) 係。

  持續加大境外高端人才引進支持力度。當今世界,圍繞科技製高點和高端人才的競爭(zheng) 日趨激烈。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更加積極、開放的人才政策,逐步從(cong) 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國轉變為(wei) 主要人才回流國,正在成為(wei) 創新人才高度集聚、創新要素高度整合、創新活動高度活躍的全球人才高地。一是提高人才來華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化程度。例如,為(wei) 便利科研人員進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先期采取“一線高度便利出入境”的通關(guan) 模式,待後期條件成熟後,與(yu) 香港一道探索在深圳園區海關(guan) 監管區域內(nei) 實行更加便利的出入境及停居留政策。二是便利人才創業(ye) 就業(ye) 。我國實施留學人員回國創業(ye) 啟動支持計劃,鼓勵各地探索建立青年留學回國人員實習(xi) 基地。例如,海南自由貿易港開展了國際人才服務管理改革試點,在國際人才引進使用、培養(yang) 評價(jia) 、工作居留、服務保障等方麵實現突破。三是放寬專(zhuan) 業(ye) 人才執業(ye) 許可條件。我國重點開放平台對符合條件的境外職業(ye) 資格認定實行認可清單製度,海南自由貿易港認可219項、南沙146項、前海20項,清單內(nei) 專(zhuan) 業(ye) 人才經備案後,在平台區域內(nei) 提供服務,其在境外的從(cong) 業(ye) 經曆可視同國內(nei) 從(cong) 業(ye) 經曆。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ye) 合作區創新治理模式,研究在前海合作區工作、居留的港澳和外籍人士參與(yu) 前海區域治理途徑,探索允許符合條件的港澳和外籍人士擔任前海合作區內(nei) 法定機構職務。2023年,科技部、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推動在北京、上海、重慶、杭州、廣州、深圳開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試點工作,支持進一步擴充外國高端人才(A類)和外國專(zhuan) 業(ye) 人才(B類)的認定範圍。

  人才優(you) 勢轉化為(wei) 發展優(you) 勢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才工作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人才總量快速增長,高素質人才數量顯著增加,人才效能持續增強,人才產(chan) 出水平穩步提高。

  一是人才隊伍快速壯大。當前,我國黨(dang) 政、企業(ye) 經營管理、專(zhuan) 業(ye) 技術、高技能、農(nong) 村實用人才等各類人才資源總量達2.2億(yi) 人。研發人員總量從(cong) 2012年的325萬(wan) 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超過600萬(wan) 人年,多年保持世界首位。截至2021年底,全國高技能人才數量超過6000萬(wan) 人,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30%。科睿唯安發布的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顯示,2023年,美國入選2669人次,中國內(nei) 地有1275人次入選,位居全球第二。2018年至2023年,我國高被引科學家數量占全球比重從(cong) 7.9%上升至17.9%,美國占比由43.3%下降至37.5%。部分領域領軍(jun) 人才數量居世界首位,阿裏研究院《2023全球數字科技發展研究——科技人才儲(chu) 備實力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數字科技人才總量達12.8萬(wan) 人,占全球總量的17%,是美國的1.5倍、日本的8.3倍。

  二是國際人才吸引力顯著增強。隨著基礎研究投入機製、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逐步完善,我國對人才的吸引力不斷增強,海外高層次人才加速匯聚。全球化智庫發布《全球人才流動趨勢與(yu) 發展報告(2022)》顯示,我國人才競爭(zheng) 力指數排在全球第8位,世界人才中心正在從(cong) 歐美向亞(ya) 洲擴散。據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調研數據,2021年,北京的高水平科學家集聚總人數居全球主要城市第一位,2012年至2021年,北京、上海分別增長215.7%、281.5%。我國成為(wei) 主要的留學目的國,相關(guan)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躍居世界第三、亞(ya) 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來華留學受到大多數國際學生認可。

  三是人才產(chan) 出水平穩步提高。人才是創新的根本,隨著人才工作持續推進,人才效能有效發揮,為(wei) 我國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人才產(chan) 出數量和質量同步提升。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公布數據顯示,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cong) 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12位,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每萬(wan) 人口高價(jia) 值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達9.4件,PCT國際專(zhuan) 利申請量連續4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3年9月,我國有效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達480.5萬(wan) 件,知識產(chan) 權大國地位牢固確立。

  四是人才發展環境持續優(you) 化。人才政策體(ti) 係的逐步完善,推動人才發展環境持續優(you) 化。《全球人才流動趨勢與(yu) 發展報告(2022)》顯示,在人才環境指標方麵,中國位居第二。近年來,我國研究與(yu) 試驗發展經費投入保持較快增長,為(wei) 人才發揮自身優(you) 勢、獲得更好發展機會(hui) 創造了良好條件。2022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達3.08萬(wan) 億(yi) 元,連續7年保持兩(liang) 位數增長,投入總量穩居世界第二;投入強度從(cong) 2012年的1.91%提升至2022年的2.54%,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及長三角地區示範引領作用突出,廣東(dong) 、江蘇、北京、浙江等地研發經費投入均超過2000億(yi) 元,北京投入強度達6.83%。

  我國已擁有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you) 良、結構不斷優(you) 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隊伍,但人才供給與(yu) 行業(ye) 需求不匹配、人才政策精準化程度不高、結構性和製度性人才紅利釋放不充分等問題依然存在。由於(yu) 高校專(zhuan) 業(ye) 設置滯後於(yu) 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和市場需求變化,部分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就業(ye) 存在“內(nei) 卷”現象,而集成電路、電子信息等領域高端複合型人才缺乏。截至2021年底,我國高技能人才數量占就業(ye) 人員總量約8%。據《製造業(ye) 人才發展規劃指南》統計,預測到2025年,全國製造業(ye) 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近3000萬(wan) 人。此外,人才評價(jia) 唯論文、唯職稱等問題依然存在,重數量輕質量、重短期利益輕長期效果的現象尚未消除,人才產(chan) 出效率不高。與(yu) 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產(chan) 業(ye) 生態、公共服務等方麵還存在一定差距,部分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領域人才引留能力尚有不足,頂尖人才競爭(zheng) 力較國際一流水平仍有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地處在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的不同階段。受人口疏解、生活成本上升、產(chan) 業(ye) 轉移等因素影響,2022年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常住人口有所減少,但人才吸引力增強。全球五大科技集群中,深圳—香港—廣州集群、北京集群、上海—蘇州集群占據三席。近年來,東(dong) 北地區麵臨(lin) 人口持續外流、人才儲(chu) 備不足壓力,重點高校2022屆畢業(ye) 生本地就業(ye) 占比不高,機械、輕工等傳(chuan) 統主導產(chan) 業(ye) 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流失較為(wei) 嚴(yan) 重,高科技中小企業(ye) 高層次人才和實用型技術人才缺口較大。

  發達國家獲取人才紅利的經驗

  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ti) 通過職業(ye) 移民、簽發居留許可、提供優(you) 厚待遇等方式吸引外國人才,同時也通過發展高水平職業(ye) 教育、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等舉(ju) 措構築高水平人才隊伍並充分釋放人才紅利。

  強化海外高端人才引進。美國等發達國家曆來重視高端人才引進,通過簡化移民程序、提高審批效率等方式,強化先發優(you) 勢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包括頂尖科學家、前沿科技和產(chan) 業(ye) 變革領域的技術人才和創業(ye) 人才等。從(cong) 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就不斷修訂移民法,建立了靈活的技術移民製度,授予非美國籍專(zhuan) 業(ye) 人才在美永久居留權,打通工作居留向永久居留的轉換通道,吸引了眾(zhong) 多外籍科技和專(zhuan) 業(ye) 技能人才,這些人才為(wei) 美國經濟與(yu) 科技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為(wei) 彌補高技術人才缺口,2007年歐盟出台藍卡製度,以吸引全球範圍的技術人才移民到歐盟工作。

  大力發展高水平職業(ye) 教育。發達的職業(ye) 教育體(ti) 係為(wei) 發達國家先進製造業(ye) 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不同國家職業(ye) 教育體(ti) 係有所不同,但普遍強調校企合作,並以法律形式加以規範。德國的“雙元製”模式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職業(ye) 教育模式之一,有效推動了校企合作,形成了以企業(ye) 培訓為(wei) 核心、學校學習(xi) 為(wei) 輔助的現代學徒製人才培養(yang) 模式,由企業(ye) 根據市場需要建立培訓體(ti) 係,為(wei) 企業(ye) 直接輸送大量技能人才。為(wei) 提高企業(ye) 參與(yu) 的積極性,德國設立了中央基金給予企業(ye) 和培訓中心支持,並針對中小企業(ye) 推出專(zhuan) 門的培訓聯盟和計劃,減輕企業(ye) 培訓成本。近年來,主要發達國家高度重視製造業(ye) 發展,更加強調技能人才的培育。2017年,英國發布《產(chan) 業(ye) 戰略:建設適應未來的英國》,提出建立與(yu) 高等教育體(ti) 係並駕齊驅的技術教育體(ti) 係,計劃投資1.7億(yi) 英鎊用於(yu) 創建地區技術學院,實施國家新型再培訓計劃。2018年,美國發布《美國學徒製擴張任務》,聯邦政府從(cong) 教育與(yu) 資格認證兩(liang) 方麵吸引企業(ye) 引入學徒製。

  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科技實力較強的國家普遍重視高校與(yu)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主要發達國家就以立法形式打通科技成果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之間的通道。例如,美國頒布《拜杜法案》,明確了美國大學、科研機構利用聯邦資金獲得的技術成果的所有權歸屬,解決(jue) 了高校及科研院所創新成果無法順暢實現商業(ye) 化的問題;英國設立科學創業(ye) 挑戰基金、高等教育創新基金等,推動高等教育領域的創新創業(ye) 。斯坦福、牛津等高校及科研院所以股權激勵等方式在製度上確定了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比例,將發明人和企業(ye) 利益結合起來,極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率,孕育出一批全球領先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

  積極吸引本國人才回流。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尤其是技術人才加速流動,各國紛紛出台政策吸引海外人才回流。德國、法國等通過提供高級職位、成立激勵基金等方式吸引本國人才回流,以色列推出“卓越計劃”、韓國推出“智力回歸計劃”等,都是針對本國海外人才的引才計劃,不僅(jin) 為(wei) 歸國人才提供良好發展機會(hui) ,也為(wei) 其子女教育、家屬就業(ye) 提供保障。同時,主要發達國家更加重視為(wei) 回流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載體(ti) ,持續加大科學研究、基礎設施及實驗室大型儀(yi) 器設備的更新支持力度,借力先進的科技基礎設施、國際頂尖科研機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加快塑造新時代人才紅利

  人才資源是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中的重要力量和顯著優(you) 勢。我國已成為(wei) 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人口紅利仍然存在,人才紅利新優(you) 勢正在顯現。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更加重視人口素質和質量提升,加快塑造新時代人才紅利。

  一是著力提升人才供需銜接水平,釋放結構性紅利。強化供需對接提高人才利用率,把社會(hui) 需求和畢業(ye) 生就業(ye) 作為(wei) 高校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布局調整和招生培養(yang) 的重要依據,進一步深化校企對接、產(chan) 教融合、校地合作。推動發展校企聯盟,建立就業(ye) 與(yu) 招生培養(yang) 聯動機製,通過聯合研究項目、聯合設計課程與(yu) 教學模式、打造新項目、組建新學院等方式培養(yang) 行業(ye) 急需人才。推動新增教育經費向職業(ye) 教育傾(qing) 斜,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高水平的中、高等職業(ye) 學校。研究繪製產(chan) 教對接譜係圖,促進職普教育相互融通,完善職教高考製度,穩步發展職業(ye) 本科教育。引導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機製,鼓勵行業(ye) 龍頭企業(ye) 主導建立全國性、行業(ye) 性職教集團並推進實體(ti) 化運作。推動建設產(chan) 教融合型城市、企業(ye) 實訓基地,推廣現代學徒製和企業(ye) 新型學徒製,強化職業(ye) 培訓壯大技能人才隊伍。引導高校在職稱晉升、績效考核、崗位聘任、項目結題、人才評價(jia) 中更加重視專(zhuan) 利質量和轉化運用等指標。探索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收益分配中提高科研人員報酬,通過賦權大力支持科研人員以職務科技成果進行自主創新創業(ye) 。

  二是探索激發人才創新活力,釋放製度性紅利。構築與(yu) 國際接軌的人才服務環境,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動力源地區完善高端人才和專(zhuan) 業(ye) 人才工作、科研、交流各項政策,完善外國人在華永久居留製度,探索建立技術移民製度,研究省市一級根據自身發展實際製定選擇標準等相關(guan) 事宜。細化並豐(feng) 富海外人才簽證類別,探索設立創新創業(ye) 類簽證,鼓勵引導優(you) 秀外國留學生在華就業(ye) 創業(ye) 。探索建立高端國際人才社區,形成與(yu) 國際接軌的人才生活保障服務新範式,完善社區內(nei) 國際學校、國際醫療機構等生活配套。

  三是不斷強化跨區域人才合作,以改革釋放更多紅利。以產(chan) 業(ye) 升級和環境改善推動人才培育和回流,支持中西部地區全麵提升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現代化水平,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領域培育新的支柱產(chan) 業(ye) 。同時,研究在中西部地區新增國家級承接產(chan) 業(ye) 轉移示範區,引導勞動和技術密集型產(chan) 業(ye) 優(you) 先向中西部轉移,以產(chan) 業(ye) 轉移帶動人才跨區域流動,在對口支援、對口幫扶、對口合作中加大人才合作力度;規劃布局一批具有專(zhuan) 業(ye) 和區域特色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並開展跨區域科技人才交流,深入推進職業(ye) 教育東(dong) 西協作行動,助力產(chan) 業(ye) 技術提升和研發平台建設。進一步培育壯大東(dong) 北地區半導體(ti) 設備、航空航天、工業(ye) 機器人、清潔能源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著力發展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推動能源、化工、食品、輕工等傳(chuan) 統行業(ye) 數字化轉型。同時,以更大力度推動國企市場化改革,支持、鼓勵、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下大力氣營造人才發展良好生態環境。深入實施“三區”人才支持計劃,因地製宜實施“三支一扶”、高校畢業(ye) 生基層成長等計劃,全麵建立城市醫生教師、科技文化人員等定期服務鄉(xiang) 村機製。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yu) 地區經濟研究所課題組 執筆:盧偉(wei) 李曉琳)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