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減稅降費的重大意義與發展方向

發布時間:2024-01-04 14:38:00來源: 經濟日報

  稅收是國家實施宏觀調控、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稅收工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發揮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財稅體(ti) 製改革不是解一時之弊,而是著眼長遠機製的係統性重構”等重要論述,為(wei) 推進減稅降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基本依據。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明確指出,“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製造業(ye) 發展”。我們(men) 要深入學習(xi) 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精神,確保稅費優(you) 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地生效,積極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內(nei) 生動力持續增強。

  重大意義(yi)

  減稅降費政策在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減輕經營主體(ti) 負擔、提升稅收治理能力等方麵具有重要意義(yi) 。

  其一,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大局,賦能高質量發展。減稅降費政策兼具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屬性,既有利於(yu) 擴大總需求、穩定經濟增長,又有利於(yu) 促進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一方麵,減稅降費政策有助於(yu) 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清理和廢除製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jue) 定性作用的各種規定及做法,破除妨礙生產(chan) 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ti) 製機製障礙,促進各類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nei) 暢通流動。另一方麵,通過出口免抵退稅等手段,可有效調節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市場的動態平衡,暢通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

  助力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減稅降費從(cong) 供需兩(liang) 端協同發力,推動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良性循環。從(cong) 供給側(ce) 看,及時公布行政事業(ye) 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目錄清單,嚴(yan) 厲查處強製攤派、征收過頭稅費、截留減稅降費紅利等舉(ju) 措能有效降低企業(ye) 經營成本和製度性交易成本,穩定企業(ye) 市場預期,提高供給質量。從(cong) 需求側(ce) 看,減稅降費可以促進消費增長和消費升級。個(ge) 人所得稅專(zhuan) 項附加扣除、增值稅稅收優(you) 惠、降低消費稅等措施能有效減輕居民稅收負擔,增強消費者的實際購買(mai) 力。

  助力企業(ye) 數字化轉型和技術創新。減稅降費政策能夠有效緩解小微企業(ye) 、高新技術企業(ye) 等經營主體(ti) 數字化轉型初期的經營和資金壓力,助力數字技術與(yu) 生產(chan) 經營深度融合,提升企業(ye) 智能製造水平。同時,持續加大對科技創新的稅收優(you) 惠力度,逐步形成覆蓋企業(ye) 成長和創新全生命周期的稅收政策支持體(ti) 係,特別是通過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並實行提前享受等措施,有力支持經營主體(ti) 創新創造。

  其二,減輕經營主體(ti) 負擔,促進穩就業(ye) 保民生。當前,我國已基本實現宏觀降稅負與(yu) 微觀降成本的統一,經營主體(ti) 獲得感顯著提升。同時,更加突出對小微企業(ye) 等領域重點支持的鮮明導向,體(ti) 現了對民生的關(guan) 注。

  重點扶持小微企業(ye) ,增加就業(ye) 機會(hui) 。小微企業(ye) 數量龐大,是吸納就業(ye) 的主力軍(jun) 、經濟發展的生力軍(jun) 。我國對小微企業(ye) 的多項稅收優(you) 惠政策不斷優(you) 化和延續,在企業(ye) 所得稅方麵,多次擴大小微企業(ye) 所得稅優(you) 惠政策範圍;在增值稅方麵,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免征額不斷提高。這直接為(wei) 廣大小微企業(ye) “輸血”,有效激發小微經營主體(ti) 活力,也有助於(yu) 增強小微企業(ye) 就業(ye) 吸納能力,穩定和擴大就業(ye) 崗位,切實保障基本民生。

  通過個(ge) 人所得稅改革促進社會(hui) 公平,確保中低收入群體(ti) 獲益更大。稅收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麵具有重要作用,減稅降費政策強調在分配環節分好“蛋糕”,可以更好保障中低收入群體(ti) 的基本生活需要,促進社會(hui) 公平。具體(ti) 而言,個(ge) 人所得稅改革提高了個(ge) 人所得稅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新增了多項涉及基本民生支出的專(zhuan) 項附加扣除,廣大納稅人都能夠不同程度地享受到減稅的紅利,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ti) 獲益更大。這對於(yu) 減輕家庭撫養(yang) 贍養(yang) 負擔、促進教育公平、提升居民消費等具有積極作用。

  其三,提升稅收治理能力,推進稅收現代化。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出台一係列減稅降費政策,推動了新一輪財稅體(ti) 製改革進程,提升了稅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減稅降費助推稅收征管改革。減稅降費涉及政策項目多、稅種費種多、企業(ye) 戶數多,操作實施要求高。為(wei) 切實推動減稅降費政策落地落實,稅務部門深化稅收征管改革,加強稅收征管信息化建設,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了稅收征管的精準度和效率。通過簡化辦稅流程、提供更便捷的在線服務等措施,使納稅人更加便利地履行納稅義(yi) 務。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稅收政策,使不同行業(ye) 和地區的稅收政策靈活性得到提高,從(cong) 而更好適應經濟發展需求。

  減稅降費推動納稅服務水平提升。持續完善稅費優(you) 惠政策直達快享工作機製,積極圍繞納稅人需求,及時調整納稅服務事項,實現納稅服務向精細化、智能化、個(ge) 性化轉變,降低納稅人辦稅成本,為(wei) 納稅人營造便捷高效的辦稅環境。同時,多渠道多層次向企業(ye) 、個(ge) 體(ti) 戶宣傳(chuan) 解讀稅費政策,提高企業(ye) 辦稅人員實際操作水平,幫助企業(ye) 用足用好稅費優(you) 惠政策。

  發展方向

  減稅降費政策順應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助力解決(jue)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有利於(yu) 推動高質量發展。未來減稅降費政策要進一步在強化稅收中性、穩定宏觀稅負、助力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等方麵持續發力。

  第一,強化稅收中性,推動稅製簡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科學的財稅體(ti) 製是優(you) 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hui) 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製度保障”。新時代新征程,強化稅收中性原則,持續推動稅製簡化,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yi) 。

  保持稅收中性,盡可能避免稅收對市場運行的幹擾。在完善稅收公平競爭(zheng) 審查製度、清理地方性稅收優(you) 惠政策、統一稅務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等方麵深入探索。完善稅收公平競爭(zheng) 審查製度,建立全麵的監督和評估機製。設立專(zhuan) 門機構,負責審核各項減稅政策的稅收中性情況,確保實現稅收中性目標。清理地方稅收優(you) 惠政策,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加強稅務係統內(nei) 部精細化分工,完善征管權力製衡機製;加大審計力度,重點審計稅收優(you) 惠政策貫徹落實情況、預期目標實現情況、總量規模、支出分布及資金配置等方麵內(nei) 容,及時清理不符合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稅收優(you) 惠政策。

  優(you) 化稅製結構,適當簡並稅率。在優(you) 化稅製結構方麵,應緊跟稅源變化建立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相適應的稅收製度框架。完善綜合與(yu) 分類相結合的個(ge) 人所得稅製度,提升稅製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擴大個(ge) 人所得稅綜合征收範圍,合理調節過高收入,規範資本性所得管理。健全直接稅體(ti) 係,提高直接稅比重,增強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更加注重稅製的整體(ti) 性和係統性。

  第二,保持宏觀稅負總體(ti) 穩定,增強財政可持續性。當前我國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ye) 產(chan) 能過剩、社會(hui) 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nei) 大循環存在堵點。為(wei) 進一步刺激需求、優(you) 化供給、改善預期,下一步減稅降費政策需確保宏觀稅負總體(ti) 穩定,並增強財政可持續性。

  健全地方稅收體(ti) 係。加強稅收法治建設,營造合理穩定可預期的稅製環境。適當擴大地方財政自主權,動態調整共享稅征收範圍和地方分享比例,培育地方主體(ti) 稅種,為(wei) 地方提供持續穩定的稅收收入。重新評估短期性、過渡性區域稅收優(you) 惠政策,規範稅收優(you) 惠政策出台標準,在優(you) 化營商環境的同時確保稅負保持在合理水平。

  更好發揮政策效能。綜合評估宏觀經濟運行態勢,加強減稅降費政策與(yu) 金融政策、產(chan) 業(ye) 政策、就業(ye) 政策等統籌協調,打好政策組合拳。推進稅收征管數字化改革,設立“智慧辦稅服務站”,健全總局、省局、市局、縣局四級貫通聯動的政策落實工作機製,積極推動減稅降費政策落地見效。

  提升政策精準性和前瞻性。針對減稅降費政策項目多、涉及行業(ye) 廣、適用主體(ti) 差異大的特點,開展全流程、遞進式、差異化的精準推送工作,推動實現“政策找人”,確保稅費優(you) 惠直達快享。聚焦經濟運行中的難點重點,充分發揮好稅收調節作用。突出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加大科技型企業(ye)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助力科研攻關(guan) 和先進製造業(ye) 發展。加大對高校畢業(ye) 生、農(nong) 民工等重點群體(ti) 創業(ye) 就業(ye) 扶持力度,強化惠企利民實效,提升居民消費意願。

  第三,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作出明確部署,財稅政策在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中發揮重要政策支持作用。減稅降費政策可以通過實施差別化優(you) 惠政策,引導企業(ye) 投資特定行業(ye) ,達到推動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的目的。

  推動稅費優(you) 惠政策向製造業(ye) 傾(qing) 斜,強化創新激勵。一方麵,降低企業(ye) 所得稅實際稅率。在研發環節,提高企業(ye)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激活企業(ye) 創新動力;在成果轉化環節,可進一步加大企業(ye) 技術轉讓所得稅優(you) 惠,加速成果轉化,鼓勵技術轉讓與(yu) 合作,促進行業(ye) 間知識與(yu) 技術分享,推動產(chan) 業(ye) 升級。另一方麵,通過稅收優(you) 惠政策引導資本流入先進製造業(ye) 研發與(yu) 生產(chan) 領域。

  調整稅負結構,降低間接稅比重。完善增值稅抵扣鏈條,減少產(chan) 業(ye) 間抵扣差異,避免扭曲中間投入價(jia) 格及資源錯配。目前,企業(ye) 員工的工資薪金等人力成本尚不在抵扣鏈條中,導致資本密集型產(chan) 業(ye) 抵扣率高,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抵扣率低,不同行業(ye) 間稅負不均等。要統一稅基,減少臨(lin) 時性、過渡性、差額性增值稅政策,使各行業(ye) 稅基統一可比。要利用增值稅即征即退等政策,對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等進行支持,減輕企業(ye) 稅收負擔,降低間接稅比重,推動消費提質和產(chan) 業(ye) 升級,形成良性循環。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馬海濤、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姚東(dong) 旻)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