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北京市去年新增11家備案博物館

發布時間:2024-01-08 09:01: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圍繞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重點工作 北京交出文博領域“成績單”

  本市去年新增11家備案博物館

  先農(nong) 壇宰牲亭揭開神秘麵紗,清華園火車站舊址對公眾(zhong) 開放,20組家庭走進通州路縣故城遺址,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麵向公眾(zhong) 開放……剛剛過去的2023年,圍繞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重點工作,北京交出了文博領域的“成績單”,其中“開放”成為(wei) 2023年的關(guan) 鍵詞,僅(jin) 在“博物館之城”建設方麵,北京新增備案博物館11家,還有27家“類博物館”掛牌開放。

  多處文物古跡麵向公眾(zhong) 開放

  2023年,北京多處古跡遺址對公眾(zhong) 開放,切實推動了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3月25日,清華園火車站舊址、頤和園益壽堂對公眾(zhong) 開放,加上此前開放的香山革命紀念地,標誌著“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全線貫通。3月28日,地處北京西單繁華地段的蒙藏學校舊址對公眾(zhong) 開放,參觀人數屢創新高,成為(wei) 繼北京大學紅樓之後又一例央地協同保護利用文物的典範,“蒙藏學校舊址保護展示工程”還入圍終評第四屆(2022)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

  此外,北京市文物局還組織開展革命文物保護項目,完成北京市域紅色標語類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專(zhuan) 項調查,北京市重點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提升工程,開展全市抗戰文物征集、認定、管理等工作。這一係列舉(ju) 措,讓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得到顯著提升。

  除了革命文物,2023年還有北京中軸線上的曆史遺跡向公眾(zhong) 敞開大門。經過半年多的文物修繕,先農(nong) 壇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於(yu) 7月18日重張,開放區域的古建館以嶄新麵貌亮相,其中“宰牲亭”係首次與(yu) 公眾(zhong) 見麵。去年12月25日,北京市文物局還公布了《北京市文物建築開放利用導則(試行)》,市文物局將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基礎上,推動各級各類文物建築盡可能向社會(hui) 開放。

  27家“類博物館”掛牌開放

  2023年,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呈現新氣象。數據顯示,北京2023年新增11家備案博物館,分別是:北京天橋印象博物館、北京牛欄山二鍋頭酒文化博物館、石景山區石刻博物館、北京公交館、北京天元中醫藥博物館、視障文化博物館、中國木偶藝術劇院博物館、景泰藍藝術博物館、北京六必居博物館、北京福履布鞋文化博物館、慈善寺古香道文化陳列館。

  3月24日,北京首家“類博物館”——北京崇德堂匾額博物館掛牌開放。該館收藏展示與(yu) “德”相關(guan) 的大量牌匾、名人名家篆刻和書(shu) 法作品,是一家致力於(yu) 弘揚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教育實踐基地。

  什麽(me) 是“類博物館”?據了解,除備案博物館外,北京還存在大量具有部分博物館功能的場館,推動這類場館有序開放,對於(yu) 激發社會(hui) 力量積極參與(yu) 博物館事業(ye) 、豐(feng) 富博物館門類具有重要意義(yi) 。2021年5月,中宣部、國家文物局等九部委發布《關(guan) 於(yu) 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將具有部分博物館功能,但尚未達到登記備案條件的社會(hui) 機構納入行業(ye) 指導範疇。2023年全年,北京陸續有27家“類博物館”掛牌開放。

  對於(yu) 北京的“博物館之城”建設,2023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6月5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館更名而來的“國家自然博物館”揭牌亮相,這標誌著我國自然博物館的發展曆程翻開嶄新一頁。12月27日,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dong) 館)向公眾(zhong) 開放,這是我國已建成隔震博物館中隔震區域投影麵積最大的一座,展出了上千件文物和藝術品,基本陳列可一覽大運河千年曆史,開館當天就迎來3114名觀眾(zhong) ,即日起至2024年1月25日,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開始招募“開放服務誌願者”,服務優(you) 秀且累積一定服務時長者,可通過考核成為(wei) 展廳講解誌願者。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暑期北京“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個(ge) 別博物館一票難求,為(wei) 滿足廣大觀眾(zhong) 參觀需求,北京46家博物館在暑期(8月18日—8月31日)取消周一閉館,每日對觀眾(zhong) 開放。

  考古發掘工地麵向公眾(zhong) 開放

  2023年,新宮遺址、金中都光源裏遺址列為(wei)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新宮遺址位於(yu) 豐(feng) 台區南苑街道,是京津冀地區首次發現雙環壕祭祀遺存與(yu) 墓地的大坨頭遺址。在新宮遺址還出土有陶器、石器、金器、銅器、玉器、骨器等大量的珍貴文物,填補了北京城區夏商階段曆史文化麵貌的空白。有趣的是,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新宮遺址發現了北京最早的稻作遺跡,以及當時人類的豐(feng) 富飲食,涉及蚌科、蛙科、雞、狗、驢、豬、梅花鹿、黃牛、羊、魚等10多種動物。

  金中都光源裏遺址,是北京金中都考古發現的最大的“官式建築組群”,其中部分建築組群初步推斷為(wei) 皇家寺院。值得一提的是,剛剛過去的2023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金中都(2019-2020)城牆遺址考古發掘報告》麵世,這是有關(guan) 金中都城址的第一本正式考古發掘報告,回答了有關(guan) 金中都城的諸多疑問。

  在琉璃河遺址,技術人員通過高分辨率古DNA親(qin) 緣關(guan) 係鑒定技術,重建了琉璃河遺址出土人骨的家族樹,與(yu) 考古學證據深度融合,為(wei) 理解西周燕國古代人群的埋葬方式、婚配策略以及潛在的社會(hui) 組織結構提供了科學依據。

  為(wei) 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展示傳(chuan) 播,北京市文物局多次組織公眾(zhong) 參觀考古工地。9月24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圓明園管理處和北京考古學會(hui) 在圓明園澹泊寧靜遺址舉(ju) 辦了“圓明訪古——圓明園考古工地公眾(zhong) 開放日活動”,25名市民、學生走進澹泊寧靜遺址與(yu) 考古專(zhuan) 家麵對麵交流。10月21日,20組家庭在專(zhuan) 業(ye) 考古工作者的帶領下,走進通州路縣故城遺址,體(ti) 驗考古勘探及發掘工作,實地感受考古工作的獨特魅力。

  原標題:圍繞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重點工作 北京交出文博領域“成績單”

  本市去年新增11家備案博物館

  先農(nong) 壇宰牲亭揭開神秘麵紗,清華園火車站舊址對公眾(zhong) 開放,20組家庭走進通州路縣故城遺址,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麵向公眾(zhong) 開放……剛剛過去的2023年,圍繞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重點工作,北京交出了文博領域的“成績單”,其中“開放”成為(wei) 2023年的關(guan) 鍵詞,僅(jin) 在“博物館之城”建設方麵,北京新增備案博物館11家,還有27家“類博物館”掛牌開放。

  多處文物古跡麵向公眾(zhong) 開放

  2023年,北京多處古跡遺址對公眾(zhong) 開放,切實推動了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3月25日,清華園火車站舊址、頤和園益壽堂對公眾(zhong) 開放,加上此前開放的香山革命紀念地,標誌著“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全線貫通。3月28日,地處北京西單繁華地段的蒙藏學校舊址對公眾(zhong) 開放,參觀人數屢創新高,成為(wei) 繼北京大學紅樓之後又一例央地協同保護利用文物的典範,“蒙藏學校舊址保護展示工程”還入圍終評第四屆(2022)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

  此外,北京市文物局還組織開展革命文物保護項目,完成北京市域紅色標語類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專(zhuan) 項調查,北京市重點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提升工程,開展全市抗戰文物征集、認定、管理等工作。這一係列舉(ju) 措,讓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得到顯著提升。

  除了革命文物,2023年還有北京中軸線上的曆史遺跡向公眾(zhong) 敞開大門。經過半年多的文物修繕,先農(nong) 壇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於(yu) 7月18日重張,開放區域的古建館以嶄新麵貌亮相,其中“宰牲亭”係首次與(yu) 公眾(zhong) 見麵。去年12月25日,北京市文物局還公布了《北京市文物建築開放利用導則(試行)》,市文物局將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基礎上,推動各級各類文物建築盡可能向社會(hui) 開放。

  27家“類博物館”掛牌開放

  2023年,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呈現新氣象。數據顯示,北京2023年新增11家備案博物館,分別是:北京天橋印象博物館、北京牛欄山二鍋頭酒文化博物館、石景山區石刻博物館、北京公交館、北京天元中醫藥博物館、視障文化博物館、中國木偶藝術劇院博物館、景泰藍藝術博物館、北京六必居博物館、北京福履布鞋文化博物館、慈善寺古香道文化陳列館。

  3月24日,北京首家“類博物館”——北京崇德堂匾額博物館掛牌開放。該館收藏展示與(yu) “德”相關(guan) 的大量牌匾、名人名家篆刻和書(shu) 法作品,是一家致力於(yu) 弘揚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教育實踐基地。

  什麽(me) 是“類博物館”?據了解,除備案博物館外,北京還存在大量具有部分博物館功能的場館,推動這類場館有序開放,對於(yu) 激發社會(hui) 力量積極參與(yu) 博物館事業(ye) 、豐(feng) 富博物館門類具有重要意義(yi) 。2021年5月,中宣部、國家文物局等九部委發布《關(guan) 於(yu) 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將具有部分博物館功能,但尚未達到登記備案條件的社會(hui) 機構納入行業(ye) 指導範疇。2023年全年,北京陸續有27家“類博物館”掛牌開放。

  對於(yu) 北京的“博物館之城”建設,2023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6月5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館更名而來的“國家自然博物館”揭牌亮相,這標誌著我國自然博物館的發展曆程翻開嶄新一頁。12月27日,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dong) 館)向公眾(zhong) 開放,這是我國已建成隔震博物館中隔震區域投影麵積最大的一座,展出了上千件文物和藝術品,基本陳列可一覽大運河千年曆史,開館當天就迎來3114名觀眾(zhong) ,即日起至2024年1月25日,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開始招募“開放服務誌願者”,服務優(you) 秀且累積一定服務時長者,可通過考核成為(wei) 展廳講解誌願者。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暑期北京“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個(ge) 別博物館一票難求,為(wei) 滿足廣大觀眾(zhong) 參觀需求,北京46家博物館在暑期(8月18日—8月31日)取消周一閉館,每日對觀眾(zhong) 開放。

  考古發掘工地麵向公眾(zhong) 開放

  2023年,新宮遺址、金中都光源裏遺址列為(wei)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新宮遺址位於(yu) 豐(feng) 台區南苑街道,是京津冀地區首次發現雙環壕祭祀遺存與(yu) 墓地的大坨頭遺址。在新宮遺址還出土有陶器、石器、金器、銅器、玉器、骨器等大量的珍貴文物,填補了北京城區夏商階段曆史文化麵貌的空白。有趣的是,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新宮遺址發現了北京最早的稻作遺跡,以及當時人類的豐(feng) 富飲食,涉及蚌科、蛙科、雞、狗、驢、豬、梅花鹿、黃牛、羊、魚等10多種動物。

  金中都光源裏遺址,是北京金中都考古發現的最大的“官式建築組群”,其中部分建築組群初步推斷為(wei) 皇家寺院。值得一提的是,剛剛過去的2023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金中都(2019-2020)城牆遺址考古發掘報告》麵世,這是有關(guan) 金中都城址的第一本正式考古發掘報告,回答了有關(guan) 金中都城的諸多疑問。

  在琉璃河遺址,技術人員通過高分辨率古DNA親(qin) 緣關(guan) 係鑒定技術,重建了琉璃河遺址出土人骨的家族樹,與(yu) 考古學證據深度融合,為(wei) 理解西周燕國古代人群的埋葬方式、婚配策略以及潛在的社會(hui) 組織結構提供了科學依據。

  為(wei) 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展示傳(chuan) 播,北京市文物局多次組織公眾(zhong) 參觀考古工地。9月24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圓明園管理處和北京考古學會(hui) 在圓明園澹泊寧靜遺址舉(ju) 辦了“圓明訪古——圓明園考古工地公眾(zhong) 開放日活動”,25名市民、學生走進澹泊寧靜遺址與(yu) 考古專(zhuan) 家麵對麵交流。10月21日,20組家庭在專(zhuan) 業(ye) 考古工作者的帶領下,走進通州路縣故城遺址,體(ti) 驗考古勘探及發掘工作,實地感受考古工作的獨特魅力。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