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國家衛健委等八部門推進職業健康保護行

發布時間:2024-03-12 08:54:00來源: 法治日報

  □ 本報記者  趙晨熙

  咳嗽、發熱、胸痛、呼吸困難……提起塵肺病,很多人都為(wei) 之色變。作為(wei) 我國目前危害最嚴(yan) 重和最常見的一種職業(ye) 病,塵肺病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職業(ye) 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黨(dang) 中央一直高度重視職業(ye) 病防治相關(guan) 工作,早在2001年就出台了職業(ye) 病防治法,有力推動了我國職業(ye) 病防治製度化、法治化。2019年開始實施的健康中國行動也明確提出,要推進職業(ye) 健康保護行動。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推進職業(ye) 健康保護行動 提升勞動者職業(ye) 健康素養(yang) 水平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過強化用人單位主體(ti) 責任落實、開展多樣法律科普宣傳(chuan) 等規定,對進一步推進職業(ye) 健康保護行動提出具體(ti) 要求。

  部分行業(ye) 勞動者職業(ye) 健康素養(yang) 較低

  隨著工業(ye) 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我國職業(ye) 健康工作麵臨(lin) 雙重挑戰。一方麵,職業(ye) 中毒、塵肺病、噪聲聾等傳(chuan) 統職業(ye) 病防控壓力巨大;另一方麵,由於(yu) 不良作業(ye) 方式、工作緊張等原因導致的新型職業(ye) 病危害問題也日益突出。

  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的勞動者職業(ye) 健康素養(yang) 情況並不十分樂(le) 觀。

  2022年國家衛健委在全國首次開展重點人群職業(ye) 健康素養(yang) 監測,範圍覆蓋31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監測對象為(wei) 第二產(chan) 業(ye) 18個(ge) 行業(ye) 與(yu) 第三產(chan) 業(ye) 5個(ge) 行業(ye) 的16歲至59歲勞動者,最終監測結果顯示,2022年全國重點人群職業(ye) 健康素養(yang) 水平為(wei) 52.6%。這一數字代表著參與(yu) 本次調查問卷綜合得分在80分及以上的勞動者占被全部調查對象的比例。

  記者從(cong) 國家衛健委了解到,此次監測所選擇的第二產(chan) 業(ye) 中的18個(ge) 行業(ye) 均為(wei) 近幾年監測發現的職業(ye) 病危害較為(wei) 嚴(yan) 重的行業(ye) ,比如煤礦開采製造業(ye) 、化學產(chan) 品製造業(ye) 等。第三產(chan) 業(ye) 中選擇的5個(ge) 行業(ye) 是《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職業(ye) 健康保護行動中特別提出的重點行業(ye) ,比如外賣快遞業(ye) 、中小學教師等。選擇對象均為(wei) 一線勞動者,代表性較強。

  國家衛健委職業(ye) 健康司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實施以來,各地采取多種方式推進職業(ye) 健康保護行動,取得明顯成效。但通過監測不難看出,部分地區、行業(ye) 的勞動者職業(ye) 健康素養(yang) 水平仍然較低,缺乏職業(ye) 健康知識和防護技能,距離《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重點行業(ye) 勞動者對本崗位主要危害及防護知識知曉率≥90%”以及《國家職業(ye) 病防治規劃(2021—2025年)》中“重點人群職業(ye) 健康知識知曉率≥85%”的規劃指標仍有較大差距,職業(ye) 健康培訓和科普宣傳(chuan) 等工作亟待進一步加強。

  在這種背景下,國家衛健委與(yu) 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通知》,進一步加強職業(ye) 健康培訓和科普宣傳(chuan) 等工作,推動勞動者職業(ye) 健康素養(yang) 相關(guan) 目標如期實現。

  推動用人單位落實職業(ye) 病防治責任

  在很多職工不幸患上職業(ye) 病的案例中,都存在用人單位忽視甚至無視職工權益的情況。

  對此,《通知》著力推動用人單位落實主體(ti) 責任。一方麵,要求各地加強用人單位職業(ye) 健康培訓,督促用人單位切實落實職業(ye) 病防治主體(ti) 責任,及時公布工作場所職業(ye) 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jia) 結果,並向勞動者書(shu) 麵告知職業(ye) 健康檢查結果,依法依規開展職業(ye) 健康培訓,提高勞動者對職業(ye) 病危害的重視程度和防護意識。另一方麵,鼓勵用人單位開展職業(ye) 病防治自查。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數據,我國中小微型企業(ye) 占比高達99%,占從(cong) 業(ye) 人員總數的79.4%。由於(yu) 中小微型企業(ye) “關(guan) 停並轉”比較頻繁,人員流動性大,使得職業(ye) 健康管理基礎比較薄弱,企業(ye) 職業(ye) 健康主體(ti) 責任落實難。

  “在‘十四五’國家職業(ye) 病防治規劃中,我們(men) 把中小微型企業(ye) 職業(ye) 健康幫扶作為(wei) 一項重點任務,力求破解中小微型企業(ye) 職業(ye) 健康主體(ti) 責任落實難問題。”在國家衛健委近期召開的介紹“深入開展職業(ye) 健康保護行動推進健康企業(ye) 建設”情況的發布會(hui) 上,國家衛健委職業(ye) 健康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王建冬介紹,國家衛健委要求各地區建立中小微型企業(ye) 職業(ye) 健康幫扶機製,在礦山、建材、冶金、化工、建築等重點行業(ye) 領域,以防治粉塵、化學毒物、噪聲和輻射危害等為(wei) 重點,開展中小微型職業(ye) 健康幫扶行動。

  幫扶行動主要是通過有關(guan) 部門和職業(ye) 病防治有關(guan) 機構,幫助中小微型企業(ye) 建立職業(ye) 健康管理製度,開展企業(ye) 負責人、管理人員、勞動者培訓,幫助他們(men) 開展職業(ye) 病危害因素監測、職業(ye) 健康監護,加強現場的職業(ye) 健康管理等,幫助中小微型企業(ye) 規範管理,落實責任,提升職業(ye) 健康管理水平。

  同時,國家衛健委在組織開展職業(ye) 病及危害因素主動監測中,也注重向中小微型企業(ye) 幫扶傾(qing) 斜,以中小微型企業(ye) 為(wei) 重點共監測企業(ye) 31.4萬(wan) 家,免費體(ti) 檢52萬(wan) 餘(yu) 人。

  當前,不少地區根據本地區中小微型企業(ye) 分布特點、職業(ye) 病危害特點等,建立了多項幫扶機製,比如重慶市的職業(ye) 健康管家服務、山東(dong) 省的“一企一策”等幫扶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

  王建冬透露,國家衛健委將在總結地方經驗基礎上,抓緊研究製定中小微型企業(ye) 職業(ye) 健康幫扶製度,完善相關(guan) 法規和規章,從(cong) 製度上推動中小微型企業(ye) 提高職業(ye) 病防治水平,保障勞動者健康權益。

  全方位開展職業(ye) 健康法治科普宣傳(chuan)

  加強職業(ye) 病防治宣傳(chuan) 教育,普及職業(ye) 病防治知識,增強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職業(ye) 病防治法治意識是職業(ye) 病防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nei) 容,也是預防職業(ye) 病的重要手段。

  職業(ye) 病防治法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以來,先後經過四次修正,為(wei) 深入宣傳(chuan) 貫徹職業(ye) 病防治法,推動用人單位落實職業(ye) 病防治主體(ti) 責任,保障廣大勞動者職業(ye) 健康權益,自2002年起,我國將每年4月的最後一周定為(wei) 全國職業(ye) 病防治法宣傳(chuan) 周。

  2023年全國職業(ye) 病防治法宣傳(chuan) 周活動主題為(wei) “改善工作環境和條件,保護勞動者身心健康”。國家衛健委、民政部等部門圍繞職業(ye) 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標準和政策指導各地進行了宣貫闡釋,宣傳(chuan) “國家加強職業(ye) 健康保護”的有關(guan) 法律規定和各地依法治理職業(ye) 病危害、開展職業(ye) 病診療康複、維護保障勞動者職業(ye) 健康權益的實踐經驗,增強了全社會(hui) 的職業(ye) 健康法治意識。

  《通知》對職業(ye) 健康法治科普宣傳(chuan) 提出了多項要求。明確各地要加強部門間協作,動員社會(hui) 各界積極參與(yu) 職業(ye) 病防治法宣傳(chuan) 周活動,普及職業(ye) 健康知識,營造關(guan) 心關(guan) 愛勞動者健康的社會(hui) 氛圍。同時,深入推進職業(ye) 健康知識“五進”活動,以職業(ye) 病防治院(所)、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等專(zhuan) 業(ye) 機構為(wei) 科普主陣地,推進職業(ye) 健康知識“進機構、進企業(ye) 、進學校、進鄉(xiang) 村、進社區”。

  《通知》特別明確了監管執法與(yu) 科普宣傳(chuan) 相融合的製度。按照“誰執法、誰普法”的原則,要求地方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疾病預防控製主管部門和衛生監督機構在開展監督執法工作中,要同步向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宣傳(chuan) 職業(ye) 健康有關(guan) 法律法規知識,並對重點行業(ye) 用人單位每半年至少組織開展一次以職業(ye) 病危害事故案件或案例分析為(wei) 重點的宣講活動。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