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啟動建設
【科技前沿】
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啟動會(hui) 30日在廣東(dong) 東(dong) 莞舉(ju) 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總指揮王生表示,二期工程建成後,裝置研究能力、實驗精度、實驗效率將得到大幅提升,能夠為(wei) 探索科學前沿,解決(jue) 國家重大需求和產(chan) 業(ye) 發展中的關(guan) 鍵科學問題提供科技利器。
中國散裂中子源被譽為(wei) 探索物質材料微觀結構的“超級顯微鏡”,自2018年完成國家驗收、投入運行以來,注冊(ce) 用戶已超過6000人,用戶實驗課題已完成1500餘(yu) 項(含港澳台地區及國外100餘(yu) 項),涵蓋能源、物理、材料、工程等多個(ge) 前沿交叉和高科技研發領域,在航空航天關(guan) 鍵部件應力檢測、鋰離子電池、太陽能電池結構、稀土磁性、新型高溫超導、功能薄膜、高強合金、芯片單粒子效應等重點領域取得了一批科技創新成果。
據介紹,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主要建設11台中子譜儀(yi) 和實驗終端,建成後中子譜儀(yi) 數量將增加到20台,並新增國內(nei) 首台繆子實驗終端和高能質子實驗終端;同時,加速器打靶束流功率將從(cong) 一期的100千瓦設計指標提高到500千瓦。二期工程建設周期預計5年9個(ge) 月。建成後,裝置在同等時間內(nei) 能產(chan) 生更多中子,不僅(jin) 能有效縮短實驗時間,還能滿足科學研究對更高實驗分辨率、更小樣品、更快動態過程的需求。
“中國散裂中子源每年供束時間最長超過5200個(ge) 小時,裝置運行效率最高超過97%,均達到世界同類裝置最好水平,提供了強有力的研究平台。”王生說,二期工程已在關(guan) 鍵技術預研方麵取得重要進展,國內(nei) 首台高功率高梯度磁合金加載腔已正式投入運行,P波段大功率速調管順利通過驗收;中子探測器、中子導管、中子極化器的研製也取得突破,為(wei) 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的成功建設奠定了技術基礎。
作為(wei) 粵港澳大灣區首個(ge)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重要科技支撐。二期工程建成後,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原始創新能力,並與(yu) 其他大科學裝置形成集群優(you) 勢,為(wei)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發展和產(chan) 業(ye) 升級作出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