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打“國家”旗號的涉詐App,折射手機應用市場亂象

發布時間:2024-04-02 14:53:00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套用各類官方公開信息,打著“國家支持項目”“國家惠民政策”旗號製作出一批手機應用(App),在其中編造虛假投資理財項目,以高收益為(wei) 誘餌,忽悠不明真相的群眾(zhong) 在App“投資”進而實施詐騙。

  不少專(zhuan) 家表示,一些虛假App造成群眾(zhong) 財產(chan) 損失,帶來負麵社會(hui) 影響,建議持續加大對違法行為(wei) 的打擊力度,強化手機應用市場主體(ti) 責任,提升消費者防範意識。

  打“國家”旗號的涉詐App

  3月中旬,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公布了一批涉詐高風險App,包括數個(ge) “一帶一路”虛假App、“中國供銷合作社”虛假App、“中國鄉(xiang) 村發展基金會(hui) ”虛假App、“中國芯”虛假App、“中國製造”虛假App等。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反詐專(zhuan) 班提醒,涉詐App套路多,請從(cong) 正規途徑下載App,可通過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反詐專(zhuan) 班公眾(zhong) 號涉詐高風險App曝光台專(zhuan) 欄,獲取最新涉詐高風險App信息。

  記者調查發現,類似案例近年來不時出現。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人民檢察院去年底公布的一起案例顯示,以巫某某、劉某某為(wei) 首的犯罪團夥(huo) 成立傳(chuan) 銷組織,無任何實際經營活動,在宣傳(chuan) 過程中將“一帶一路”作為(wei) 幌子,開發“一帶一路”App平台,以“電力開發”“基礎建設”等項目為(wei) 名,引誘他人注冊(ce) App以會(hui) 員身份投資虛擬項目獲得收益。

  該組織以“專(zhuan) 家演講”、線上直播、微信群等方式進行宣傳(chuan) 推廣,發展大量會(hui) 員。通過設立會(hui) 員層級,形成上下級關(guan) 係,設置產(chan) 品收益、代理傭(yong) 金、團隊發展津貼、團隊投資獎勵等收益方式。以巫某某、劉某某為(wei) 首的團夥(huo) 利用該App不斷發展下線,會(hui) 員層級多達36級,累計涉案金額近億(yi) 元。

  一些涉詐App甚至盜用國家部委的名字,借用國家公信力進行詐騙,比如“國家社保部”虛假App的圖標采用了國徽樣式。這些虛假App有一些較明顯的特征,比如邀請用戶注冊(ce) 賬號時,要求填入推薦人邀請碼,並利用“內(nei) 幕消息”“高額回報”“穩賺不賠”等話術,誘騙群眾(zhong) 將錢財轉給非法賬戶。

  中國政法大學特約研究員趙占領認為(wei) ,被騙群眾(zhong) 是直接受害者,遭受相應的財產(chan) 損失。同時,不法人員以國家或政府部門的名義(yi) 從(cong) 事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損害了有關(guan) 政府部門的形象和公信力。

  折射App市場亂(luan) 象多

  金融行業(ye) 也頻現“李鬼”App。東(dong) 興(xing) 基金3月中旬公告,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東(dong) 興(xing) 基金”名稱、標識,假冒該公司員工提供非法證券谘詢活動;不法分子以提供網絡公示的公司注冊(ce) 地址、辦公地址、營業(ye) 執照等手段,涉嫌以退費名義(yi) ,通過電話、App等渠道向公司客戶發送詐騙信息,誘導客戶向其退費並進行非法資金詐騙。

  今年1月底,大成基金也發布《提醒投資者謹防金融詐騙》公告稱,據客戶反映有不法分子冒用該公司名義(yi) ,設立仿冒App、網站誘導投資者充值、退費進行詐騙等非法活動。今年以來,發布類似金融詐騙風險提示的基金公司已不下10家,虛假金融App已成為(wei) 高發的網絡詐騙手段。

  受訪專(zhuan) 家表示,虛假涉詐App背後,折射的行業(ye) 亂(luan) 象、地下黑產(chan) 等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中國互聯網協會(hui) 法工委副秘書(shu) 長胡鋼說,盡管目前應用市場的管理越來越嚴(yan) 格、越來越規範,但實際上,應用市場本身是經營主體(ti) ,多數應用市場隻進行表麵的審查和技術性的防範,如果申請者提交的App本身是符合有關(guan) 技術規範的,沒有明顯的木馬、病毒等,原則上多數可以通過。

  趙占領表示,部分涉詐App在手機應用市場上線,一些應用市場出於(yu) 商業(ye) 利益考慮,可能不會(hui) 對App的經營活動是否違法進行審查。客觀上,事前判斷App的經營者是否存在違法或犯罪行為(wei) 也有一定困難。

  一些公安部門工作人員表示,隨著科技手段不斷更新迭代,詐騙分子利用打包平台、自動化工具批量生成涉詐App,已形成熟練運作的黑色產(chan) 業(ye) 鏈。部分分發平台、下載鏈接處於(yu) 失管失控狀態,導致電詐黑灰產(chan) 打不勝打、涉詐App防不勝防。

  趙占領表示,部分涉詐App的下載渠道可能並非應用市場,而是自建網站或者小程序等,用戶可以直接下載或者登錄。胡鋼說,不少涉詐App直接一對一精準誘使用戶下載,如通過單獨的渠道發送下載鏈接等。

  綜合施策加大打擊力度

  多位受訪者建議,有關(guan) 部門針對涉詐App還需綜合施策,加快完善法律法規、加大監管審核力度、加強運營的日常監管。通過開發更智能、更高效的安全檢測工具和建立涉詐App黑名單數據庫等提高技術防範能力,有效遏製涉詐App的滋生和傳(chuan) 播,保護用戶的財產(chan) 和信息安全。

  手機應用市場應當好“守門人”。公安部網安局去年年中公布的一起案例顯示,福建廈門思明公安分局接國家稅務總局電子稅務管理中心通報,某移動應用市場對外提供6款假冒國家稅務總局“個(ge) 人所得稅”App的下載服務,相關(guan) 假冒App的圖標與(yu) 國家稅務總局“個(ge) 人所得稅”App圖標完全相同、名稱也高度雷同。

  警方對該移動應用市場運營公司開出罰單,因未履行網絡安全保護義(yi) 務、未落實內(nei) 容審核製度,該公司被依法處以罰款2萬(wan) 元,公司法人代表被依法處以罰款8000元。

  趙占領建議,手機應用市場應加強涉詐信息處置,不斷完善技術與(yu) 管理手段,盡到事前審查、事中監督及事後及時處置的義(yi) 務。對於(yu) 那些明顯移花接木、以假亂(luan) 真的App應嚴(yan) 格審查,不予上架。對某些特定類型的App,要給予重點關(guan) 注,如涉金融類、理財類的App是否存在金融詐騙可能等。

  胡鋼建議,消費者要提升有關(guan) 網絡安全的認知,盡量通過正規的手機應用市場下載App,避免掃描所謂“客服”等陌生人發來的二維碼下載App,不點擊陌生鏈接,遇到涉詐App情況或線索,及時向監管部門投訴、舉(ju) 報,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記者孫飛)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