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評】整治基層形式主義 從上級單位不亂下任務開始
日前,中央層麵整治形式主義(yi) 為(wei) 基層減負專(zhuan) 項工作機製辦公室通報三起典型案例。其中,有市縣層層加碼攤派經營主體(ti) 增長任務的,有農(nong) 家書(shu) 屋實際利用率低造成資金浪費的,還有攤派點讚指標加重基層負擔的。
這些典型案例雖然形式各異,但均暴露出一些地方過分追求指標完成度,卻忽視發展實際需求和質量的弊病。其根源往往在於(yu) 上級的考核“指揮棒”出現了偏差。要知道,上級對下級的過度施壓,難免使得基層工作在執行過程中變形走樣,原本應該服務群眾(zhong) 、解決(jue) 實際問題的工作,卻變成應對上級指標和檢查的機械式執行,不僅(jin) 加重基層工作負擔,易滋生形式主義(yi) 之風,也會(hui) 損害政府公信力。
早在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解決(jue) 形式主義(yi) 突出問題為(wei) 基層減負的通知》就明確指出,強化結果導向,考核評價(jia) 一個(ge) 地方和單位的工作,關(guan) 鍵看有沒有解決(jue) 實際問題、群眾(zhong) 的評價(jia) 怎麽(me) 樣。一些地方的考核評價(jia) 機製之所以導向形式主義(yi) ,給基層添負擔、添亂(luan) ,就是把考核變成了從(cong) 文件到文件,從(cong) 會(hui) 議到會(hui) 議,從(cong) 指標到指標,導致基層在落實上隻能是服務於(yu) 指標的完成,而不是實際問題的解決(jue) 。
這種情況的出現又可以追溯到兩(liang) 個(ge) 直接原因:一是,考核評價(jia) 部門對基層工作缺乏足夠的了解和“現實感”,同時又不重視“打撈”基層工作人員聲音,導致在製定任務和指標時犯了“不接地氣”的毛病;二是,對基層幹部和工作的考核以及具體(ti) 任務的製定,與(yu) 民眾(zhong) 實際需求和滿意度相脫節。要知道,基層工作質量如何,基層到底需要什麽(me) ,民眾(zhong) 最有發言權。在考核基層工作質量和幹部表現以及下達任務時,不能將民眾(zhong) 的評價(jia) 和心聲結合起來,就難免放大“失真”的風險,最終導向形式主義(yi) 。
所以,要為(wei) 基層減負並提高基層工作質量,首先就要從(cong) 上級單位不亂(luan) 下任務、亂(luan) 製定指標開始。基層民眾(zhong) 到底需要解決(jue) 哪些問題,在解決(jue) 上又麵臨(lin) 哪些現實難題,隻有事先掌握了這些實際情況,才能確保任務和指標的製定更加科學、務實,而不是一開始就成為(wei) 形式化落實的誘因。
在這方麵,需要創新一些工作方法。如上級單位和下級單位之間建立雙向的信息互通機製,而不僅(jin) 僅(jin) 是由上至下的單向度指標、文件的下達;製定任務和指標時,必須對應實際要解決(jue) 的問題,並在執行過程中和考核時主動聽取民眾(zhong) 意見,搭建社情民意“上傳(chuan) 下達”的渠道,以確保任務、指標的完成和考核過程始終緊盯問題的解決(jue) ,而不是浮於(yu) 任務、指標的表麵。當任務、指標變得務實、“接地氣”,才能真正對形式主義(yi) 頑疾釜底抽薪。(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朱昌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