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敬一丹:直麵離別

發布時間:2020-05-15 16:33:00來源: 北京晚報

  上周日是母親(qin) 節,敬一丹在王府井攜新書(shu) 《床前明月光》與(yu) 讀者見麵。這本書(shu) 是寫(xie) 母親(qin) 的。活動開始前,敬一丹接到女兒(er) 的視頻來電祝她母親(qin) 節快樂(le) ,她卻恍惚了。年年為(wei) 母親(qin) 慶祝,她還沒有從(cong) 女兒(er) 的角色中轉變過來。愣了一下她才忽然意識到這個(ge) 事實——母親(qin) 已經去世一年了,自己沒辦法再說“母親(qin) 節快樂(le) ”了。

  4月27日,敬一丹過了65歲生日。這個(ge) 生日她過得很艱難,因為(wei) 這一天也是母親(qin) 去世一周年的忌日。母親(qin) 去世那晚,她怎麽(me) 也想不通為(wei) 什麽(me) 媽媽要在自己生日這天離開。她想,以後再也不過生日了。親(qin) 朋開解說,這是因為(wei) 母親(qin) 太愛你了,是生命的緣分,以後就過農(nong) 曆生日吧。之前央視的同事李小萌安慰她,這是你從(cong) 精神上脫離母體(ti) ,成為(wei) 獨立的人,迎來的又一次新生。她聽進去了,這樣的解釋讓她好受了些。

  《床前明月光》這本書(shu) 的副標題是“為(wei) 親(qin) 愛的媽媽送行”,“送行”這個(ge) 詞是敬一丹與(yu) 白岩鬆一同去醫院看望趙忠祥時,白岩鬆提到的。如今,她開始感覺到這兩(liang) 個(ge) 字的分量。

  生死是沉重的話題,尤其是父母親(qin) 人的生死,我們(men) 的文化裏似乎忌諱生命的終結,總希望生命可以無止境地延續下去,暫時沒發生的事情就當不存在。敬一丹的母親(qin) 查出癌症時,四姐弟決(jue) 定不告訴老人。許多病人家屬都經曆過這個(ge) 煎熬的過程,告訴還是不告訴?敬一丹的母親(qin) 幹了一輩子的公安工作,明察秋毫的性格讓她對自己的病情早就心中有數,也理解兒(er) 女的隱瞞。母親(qin) 在三亞(ya) 的泳池邊麵對麵直接問敬一丹:我是不是喉癌?聽到“癌”這個(ge) 字,敬一丹心騰地跳了一下,但她發現母親(qin) 遠比她想象中鎮靜和坦然,母親(qin) 對她說:“行啊,我都這麽(me) 大歲數了,該走了”。

  敬一丹的女兒(er) 是80後,她知道姥姥的情況後,不同意敬一丹的隱瞞。她推薦敬一丹看一部電影《別告訴她》,電影探討了病人有沒有知情權的問題。敬一丹發現自己這一代習(xi) 以為(wei) 常的想法正在被年輕人質疑,年輕人似乎並不那麽(me) 避諱生老病死。

  “我姐姐的孫女從(cong) 小就跟著我媽媽生活,和她特別親(qin) 密,我媽媽去世的時候她才四歲半。”敬一丹有些驚訝小姑娘的父母沒有避談死亡,而是直接告訴她什麽(me) 是生和死,什麽(me) 是土葬,什麽(me) 是火葬。敬一丹告訴筆者,她谘詢過教育專(zhuan) 家,在孩子多大時可以談論死亡,得到的答案是,四五歲就可以了。小女孩的父母是有現代思維的年輕人,敬一丹相信在她以後漫長的人生中,這次經曆在她心裏種下了一顆種子,以後她會(hui) 麵對很多事情,而這顆種子總會(hui) 起作用。“我們(men) 這一代人是沒有經曆過生命教育的,多少人麵對生死的時候會(hui) 缺少心理準備,現在中小學的這種教育也是缺失的。很多成人都需要補這一課,我也需要補課。”

  敬一丹在央視做新聞調查節目時,曾采訪過關(guan) 於(yu) 臨(lin) 終關(guan) 懷的選題。“所有的孩子在那個(ge) 時刻都有無力感,我就看著媽媽在痛苦中煎熬。麵對至親(qin) 的最後時刻,我們(men) 怎麽(me) 能判斷出,該結束了呢?你會(hui) 跟醫生談這個(ge) 話題嗎?我沒有談過,但我需要知道什麽(me) 時候是最後的時刻。”敬一丹想知道如何在明知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如何與(yu) 病人交流,如何在度日如年中與(yu) 親(qin) 人告別。

  在讀者見麵會(hui) 上敬一丹請來了重症醫學專(zhuan) 家朱立和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hui) 秘書(shu) 長王博探討在當下的現狀我們(men) 應該如何看待從(cong) 疾病到死亡的過程,尤其是一個(ge) 在大眾(zhong) 看來還很陌生的概念“生前預囑”。“生前預囑”在國內(nei) 也被稱為(wei) “預先醫療指示”或“預立指示”,是指立預囑者在其意識清楚時簽署的,就其處於(yu) 生命末期時是否需要采用生命支持手段或其他延緩生命的醫療措施的事先說明。因為(wei) 還沒有相關(guan) 立法,實際執行中也麵臨(lin) 著種種複雜的情況,目前在國內(nei) 還在逐步完善中,人們(men) 對此的認知了解和觀念轉變也需要一個(ge) 較長的過程。

  采訪結束後敬一丹告訴筆者,第二天她就啟程回三亞(ya) 陪父親(qin) 。父親(qin) 已年過九十,得了阿爾茲(zi) 海默症。當父親(qin) 問她叫什麽(me) 名字時,敬一丹心如刀絞。現在她已慢慢接受父親(qin) 開始不認得自己的事實了。盡管最終會(hui) 什麽(me) 都不記得,還是要陪伴。

  “我這個(ge) 年紀已經感受到夕陽了,但我前麵有了母親(qin) 這樣一個(ge) 變老的示範之後,現在就比較平靜看待這件事了。”敬一丹說,中年和老年之間的歲月中人會(hui) 產(chan) 生很多惶惑,“五六十歲的人是很害怕變老的,這是一個(ge) 坎兒(er) 。”

  敬一丹在五年前退休時讀到一首詩:變老的時候,一定要變好,要變到所能達到的最好。現在再讀這首詩,她有了更深的理解。她情不自禁在詩的最後又加了一句——變老的時候,一定要變好,要變到所能達到的最好——變到像媽媽期望的那麽(me) 好。

  父母有潛在的欲望

  書(shu) 鄉(xiang) :您的母親(qin) 生活在哈爾濱,最後是在三亞(ya) 去世的,這是她的願望嗎?

  敬一丹:是她想去的,(之前)每年都像候鳥一樣過去。但是那時候已經放療完了,這趟去了很可能回不來了,其實到了那時候,哪兒(er) 的醫療都沒有辦法治,已經到晚期了。最後她是在三亞(ya) 告別的,她喜歡這樣的環境。她從(cong) 發病到去世一年半,中間走過兩(liang) 個(ge) 來回,回到東(dong) 北是坐火車,再來三亞(ya) 是飛來的。那時候病有點重了,但其實是我們(men) 成全了她的願望,她很想坐一趟火車。我小弟陪著她一路,車窗外全是風景,她很滿足。

  書(shu) 鄉(xiang) :父母臨(lin) 終時除了滿足他們(men) 的願望,子女還可以做哪些事?

  敬一丹:我媽走的時候是沒有遺憾的。她把所有的願望說出來。其實父母是有些潛在的欲望的,比如他們(men) 心裏是需要得到肯定的,這不是一個(ge) 具體(ti) 的願望,不一定能夠表達出來,但我們(men) 要讀出這些。年輕人不太能意識到,覺得老人也需要激勵嗎?他們(men) 需要這種力量,尤其是在無力的時候。

  書(shu) 鄉(xiang) :有人說父母去世後,自己跟死亡之間的遮擋就沒有了,要直接麵對死亡,這件事給您最直接的改變是什麽(me) ?

  敬一丹:我這次最明顯的感覺就是,原來媽媽在夕陽裏,媽媽走了以後,我就站在夕陽裏了。我麵前有一個(ge) 巨大的精神空缺。我用了很多方式勸自己要接受。接受這個(ge) 詞說起來容易,但內(nei) 心就是有這樣的空缺。未來的路我得自己走。失親(qin) 之後會(hui) 有很多心理調適。這本書(shu) 原來沒有後記,交完書(shu) 稿疫情就發生了。我就加了後記。後記寫(xie) 了兩(liang) 個(ge) 月,疫情在不斷變化,很多人都有失親(qin) 之痛,所以我就更想讓這本書(shu) ,能與(yu) 更多人交流。

  慢慢接受醫療的有限

  書(shu) 鄉(xiang) :當時您的母親(qin) 在醫院時有心理醫生來,是您找的還是醫院派的?

  敬一丹:醫院派的,三亞(ya) 的301醫院。可能重症就會(hui) 派心理醫生去看一看。當時心理醫生來就說:這老太太沒問題。我媽不會(hui) 說痛苦就露出不行了的樣子,她是有精神力量的。他看我們(men) 家屬情緒挺低沉的,就跟我們(men) 說,你們(men) 不要自己成為(wei) 病人啊。在醫院的環境裏,人的心情更容易變糟,焦慮,絕望。我也想了一些方法去調整自己,讓自己盡量過正常的生活。

  書(shu) 鄉(xiang) :您怎麽(me) 給自己做心理建設?

  敬一丹:原來覺得要不惜代價(jia) 治,後來我就慢慢地接受醫學是有限的。這是從(cong) 糾結到接受的過程,接受醫學的有限,接受生老病死是不能改變的。

  書(shu) 鄉(xiang) :書(shu) 中寫(xie) 的母親(qin) 身上插了11根管子,而一開始她一根管子都不願意接受。您怎麽(me) 看生前預囑和緩和醫療?

  敬一丹:媽媽走了之後我看她微信,她問醫生,在中國可不可以安樂(le) 死。我媽媽想過這個(ge) 事。等到將來我遇到這種事時,也希望緩和醫療。現在談理念非常好,真的能夠從(cong) 理念上到病床前,中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書(shu) 鄉(xiang) :科技、醫療的發展讓變老成了特別緩慢的過程,六十歲的老人,還有二三十年的未來。您對未來有什麽(me) 樣的規劃?

  敬一丹:我今年六十五歲,時間過得太快,轉眼退休五年了。我心裏隱隱對遺忘有種不安,特別想趁著沒有忘記,趕緊把應該記得的東(dong) 西做個(ge) 記錄。我寫(xie) 了四本書(shu) ,記錄成慣性了,這是我願意做的,也是我能做的。

  獨生子女一代的壓力

  書(shu) 鄉(xiang) :您女兒(er) 是80後,您跟她探討過告訴不告訴老人患病的事嗎?

  敬一丹:我女兒(er) 其實是給了我一些啟發的。她說為(wei) 什麽(me) 不能告訴,她不會(hui) 像我這樣糾結,她很明確自己的選擇。她覺得這是病人應該知道的,要對生命有尊重,要對自己的身體(ti) 情況有了解。我這個(ge) 年齡正好是兩(liang) 代之間,上有老,下有小,理念不一樣。我在中間還應起到作用,把更符合生命需求的理念接受下來,也讓家人都接受。

  書(shu) 鄉(xiang) :母親(qin) 當時查出癌症您怎麽(me) 告訴女兒(er) 的?

  敬一丹:直接告訴她,我相信她的承受力。我女兒(er) 小的時候,我們(men) 倆(lia) 的談話就是平視的。她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參加我們(men) 節目,遇到一個(ge) 女孩有白血病,她就是直麵生死的。那個(ge) 時候我就想,不必一說生死時孩子就得走開,可以讓她麵對。(後來)我婆婆去世,我媽媽去世,女兒(er) 直接接觸到了奶奶、姥姥的去世,我看到了她的冷靜成熟。

  書(shu) 鄉(xiang) :您跟女兒(er) 探討過自己將來生病怎麽(me) 辦嗎?

  敬一丹:有啊。這次我媽媽生病期間,我就直接告訴女兒(er) ,以後我的骨灰要海葬,千萬(wan) 不要給我放在墓地裏。我說這話的時候,她並不是說:哎呀,說這幹嗎啊。當時我媽跟我交代後事,我就說,“哎呀,你說這個(ge) 幹嗎”,好像這事還沒到眼前呢,意識中覺得不要這麽(me) 早談。但我這次和女兒(er) 談,我說我是認真的,我如果有病你一定要告訴我,我有權利知道,有能力解決(jue) 。我現在以口頭的方式先告訴她,將來還可能會(hui) 寫(xie) 個(ge) 生前預囑什麽(me) 的。女兒(er) 說:好的,我記住了。

  書(shu) 鄉(xiang) :您這代人有兄弟姐妹,您女兒(er) 這代獨生子女會(hui) 麵臨(lin) 著父母老了怎麽(me) 辦的問題,沒有人去分擔,您跟她聊過這事嗎?她會(hui) 有壓力嗎?

  敬一丹:我女兒(er) 還沒意識到我正在老去,她覺得我還挺年輕,就像我當時也這麽(me) 覺得我媽一樣。我這次在床前不止一次地想,幸好我們(men) 家四個(ge) 孩子,再想將來我病了,女兒(er) 一個(ge) 人可怎麽(me) 辦。這不是一家一戶的問題,也不僅(jin) 僅(jin) 是道德問題,實在承受不了,壓力巨大的時候,你讓他們(men) 成為(wei) 孝子,他們(men) 會(hui) 不堪重負。可能他們(men) 這一代是最期待養(yang) 老的社會(hui) 保障製度能夠建立的一代,隻有這樣,父母才能平安地度過晚年。我期待將來不是靠她,而是靠社會(hui) 保障養(yang) 老。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