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林徽因的最後一課
我於(yu) 1951年考入清華大學營建學係,1952年院係調整,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工程係並入清華營建學係,改稱建築係或建築學係。當時,係裏隻有梁思成、林徽因兩(liang) 名一級教授,但是自1950年後,梁、林二位就不再授課了。
梁先生被任命為(wei) 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hui) 副主任,主任是時任市長彭真。所以實際日常業(ye) 務,包括總規、詳規、城市設計直至重要建築方案,都要親(qin) 自過目甚至親(qin) 筆修改。同時他又是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hui) 委員,還是許多學會(hui) 、協會(hui) 的負責人,其中擔任的中國建築學會(hui) 理事長,外事活動頻繁,所以無暇顧及係裏事務,更不用說登台講課。而林先生從(cong) 來就不上建築學的課。營建學係初期分為(wei) 四個(ge) 組(專(zhuan) 業(ye) ),一是建築設計,二是城市規劃,三是園林景觀,四是工藝美術。1952年後,園林景觀並入林學院(今中國林業(ye) 大學),工藝美術組原定並入工藝美術學院,由於(yu) 林先生堅持仍在建築係保存下來。盡管幾位骨幹如高莊、常沙娜、李宗津等陸續調離,林先生隻保留了兩(liang) 名女生,堅持做現代景泰藍圖案設計。但是,在1955年初一個(ge) 寒冷的冬季,我卻有幸聽了林徽因先生給建築係學生上的最後一課。
那是我們(men) 四年級時的一個(ge) 設計作業(ye) ,題目是舞廳設計,建築的平麵或矩形、或圓形、或橢圓形,自己決(jue) 定,重點設計天花板、地麵、門窗、牆壁,也就是室內(nei) 裝修設計。我的設計指導教師是留美海歸周卜頤教授。未動手設計之前,周先生告訴我們(men) ,林徽因先生聽說我們(men) 要作室內(nei) 裝修的課題,主動提出要給我們(men) 上課,地點就在勝因院家中。勝因院是抗戰勝利後新建的一批紅磚坡頂美國式獨立住宅,比他們(men) 原來住的新林院二戶並列的住宅要寬敞明亮。因為(wei) 我們(men) 這班有六十多學生,家裏容納不下,所以分兩(liang) 次授課。上課那天我們(men) 每人帶一個(ge) 小馬紮進到她家。她家的前廳和書(shu) 房連通,書(shu) 房臨(lin) 窗一張大書(shu) 桌,林先生從(cong) 書(shu) 桌後麵站起來,走在前麵。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見到她。我們(men) 知道,她從(cong) 上世紀40年代就患有肺結核,經常要臥床養(yang) 病,今天為(wei) 了上課,居然挺直身板站在學生麵前。她穿著一件肥大的寶藍色絲(si) 棉長袍,因為(wei) 身體(ti) 太瘦了,看起來長袍特別肥大。腳下穿一雙翻毛一體(ti) 的連幫鞋。她那時不過50歲,頭發黑亮,隻是麵頰凹陷,瘦得有些脫形,隻有一雙大眼睛閃爍著炯炯的光芒。她講課沒有講義(yi) 提綱,而是漫談式地講了藝術構圖的基本法則,色彩的運用,紋飾的構成。她把當年設計國徽的所有方案和許多景泰藍花紋,大約有十幾幅圖,一張一張給我們(men) 講評。她強調說:國徽是國家的象征,必須要有中國的精神,這就是以中立國、以中治國、以中處事,所以全部構圖必須絕對對稱,又必須有一座能代表國家的古建築形式作為(wei) 構圖重心,天安門理所當然成為(wei) 代表。最後的方案達到了這些條件,最終就是現在的式樣。在講解中,她特別強調要注意細節。她說一個(ge) 細節就如同畫龍點睛,她指著靠牆的兩(liang) 個(ge) 小沙發,說這是梁先生自己設計的,坐墊和靠背角度很舒適,兩(liang) 個(ge) 木扶手是仿明式家具,在扶手下麵和木腿之間各襯有一條木條,這就是細節所在,木條的線型遒勁圓滑,感覺上有一股靈氣。既展示,又點評,足足有一個(ge) 多小時,最後長舒一口氣說:行了,下課吧,禿小子們(men) 先走,丫頭們(men) 留下,我還有話說。事後,我們(men) 這些男生悄悄問女生,她(林先生)講了些什麽(me) ?女生都笑而不答。後來逐漸透露,原來她是對女生說了一些“淑女風範”的規矩,如發式、衣著,坐、站、走路姿勢等。隻是那時講究樸素,沒說如何化妝。
這節家中授課以後,她又臥床不起了,不久轉入市內(nei) 住院,再也沒有起來。一代才女名師在1955年永遠閉上了眼睛,再沒能返回她的清華園,湊巧我們(men) 也在當年畢業(ye) ,告別了母校。
斯人已矣,隻有這最後的一課,就像她的詩句“你是人間四月天”,永遠留下青春的記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