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全國人大代表馬慧娟:精神文化脫貧不應被忽視

楊迪 發布時間:2020-05-15 16:3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銀川5月15日電 (楊迪)“脫貧首先是物質上的富裕,其次還要注重精神文化上的提升。”15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電話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農(nong) 民作家馬慧娟如是說。

  這位來自寧夏農(nong) 村、十年間因寫(xie) 作按壞了13部手機而被稱為(wei) “拇指作家”的全國人大代表深知:知識就是力量,文化改變人生。因此,她準備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提出的建議多圍繞鄉(xiang) 村文化建設展開。

  “今年我提交了加強村文化協管員隊伍建設的建議。”馬慧娟說,基層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硬件設施非常到位,但缺少“文化專(zhuan) 員”去做專(zhuan) 業(ye) 的事情,因此她建議在鄉(xiang) 村設置專(zhuan) 人引導農(nong) 民參與(yu) 鄉(xiang) 村文化活動,提升其文化素養(yang) 和知識水平。

  “移民搬遷使我走出大山,互聯網使我實現了夢想。”2001年,馬慧娟一家從(cong) 寧夏固原市涇源縣搬遷到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2010年,馬慧娟開始嚐試用手機在QQ空間裏寫(xie) 隨筆,十年間用拇指在手機上敲出了上百萬(wan) 字,其作品亦通過網絡得到了社會(hui) 的關(guan) 注。

  “互聯網讓我的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馬慧娟認為(wei) ,互聯網能夠給人更多的機會(hui) 。但她發現,雖然鄉(xiang) 村的物質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文化建設的步履卻有些慢,雖然互聯網、智能手機已經在農(nong) 村普及,但仍有不少農(nong) 民對互聯網不了解、不接受。

  “有的人不會(hui) 使用電腦、手機交水電費;有的人對網絡購物、網絡轉賬接受度不高……”馬慧娟說,她建議中提到的村文化協管員首先要“懂”互聯網,以向村民普及互聯網知識,同時還要有充分的文藝知識儲(chu) 備,帶動村民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ang) 。

  “文化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好的。”馬慧娟說,鄉(xiang) 村文化建設是一個(ge) 長久的過程,需要多方協作,靜下心來健全完善鄉(xiang) 村文化體(ti) 係。(完)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