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研製防護物資 “國家隊”開啟“戰時模式”

王春 發布時間:2020-05-15 13:59:00來源: 科技日報

  “先進基礎材料、關(guan) 鍵戰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是新材料產(chan) 業(ye) 的三大發展方向。”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在“纖維空中大講堂”上,帶來了一場線上直播公開課。

  不久前,為(wei) 有效應對疫情,朱美芳帶領著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東(dong) 華大學)(以下簡稱“實驗室”)為(wei) 醫衛防護材料研發攻關(guan) 提供有力科技支撐:第一時間立項新冠病毒醫衛防護材料應急專(zhuan) 項,快速研發,產(chan) 品進入抗疫一線單位;多平台開展專(zhuan) 業(ye) 科普;向國外合作院校和專(zhuan) 家發出慰問信……

  難!“要做就做國內(nei) 沒有的”

  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中國科學院院士、實驗室主任朱美芳心急如焚。2月8日,實驗室微信公眾(zhong) 號發布“應急專(zhuan) 項申請通知及指南”,全國的應急研發及生產(chan) 力量被迅速發動。2月27日,戰時應急研發專(zhuan) 項項目設立,優(you) 中選優(you) 確定了25個(ge) 應急項目。其中,技術攻關(guan) 及應用基礎類重點專(zhuan) 項10項、自由探索類4項、軟課題類1項、科普類10項。20天完成應急專(zhuan) 項布局,專(zhuan) 項實施從(cong) 組織形式到經費管理,全部采用“戰時模式”,速度快,要見成效。

  防護服悶熱、不透氣,醫護人員穿著不適的報道牽動著實驗室科研人員的心。“要做就做國內(nei) 沒有的。”材料學院畢業(ye) 生、廈門當盛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當盛公司)董事長羅章生很快接到了實驗室合作啟動防護服應急生產(chan) 的電話,雙方一拍即合,與(yu) 團隊青年教師骨幹相恒學副教授聯合申報“Rowelk 有限次使用連體(ti) 防護服的結構與(yu) 性能評價(jia) ”應急專(zhuan) 項,爭(zheng) 取盡快生產(chan) 出高品質的防護服送到抗疫一線。

  沒工人、沒原料,羅章生拿出當年“重新當工人”的那股勁,到處想辦法,三四天後就交出了一件小樣。在項目團隊技術支持下,公司生產(chan) 馬上進入戰時狀態。通過瞬時釋壓紡絲(si) 成形設備,團隊開發出了高阻隔、高耐磨、高透濕安全防護材料,製備出係列有限次使用醫用防護服,目前當盛公司每天可生產(chan) 約2000件。隨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緊急啟動的高端防護服項目中,雙方聯合申報並獲得專(zhuan) 項支持。

  項目團隊還向武漢方艙醫院、湖北漢川人民醫院、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傳(chuan) 染病研究所、複旦大學醫學院等抗疫一線單位,以及國外合作單位捐贈Rowelk 有限次防護服5000餘(yu) 件套。既紓解了防護服短缺的困境,又增強了國際合作單位的抗疫力量。

  “水煮5次”“蒸1次”,在材料學院李光教授的辦公室裏,有各式各樣貼著標簽的測試口罩,一個(ge) 多月前的忙碌若在眼前。為(wei) 保證數據準確,李光教授在學校和家之間當起了實驗員、測試員。如何讓口罩戴得既舒適又可重複使用?通過她牽頭的應急研究項目,很快開發出了聚四氟乙烯納米纖維高性能口罩濾芯膜。這種纖維可過濾極細小的顆粒和病毒,不需靜電處理。而用它製成的濾芯膜則十分輕薄,每平方米僅(jin) 1—2克,過濾效率高、性能穩定,可循環使用。

  該項目組與(yu) 上海漢圃新材料公司合作,抓緊優(you) 化設備調控和工藝參數,生產(chan) 高性能口罩濾芯膜15萬(wan) 米。上海巨臣嬰童服飾有限公司采用該濾芯膜,生產(chan) 銷售高性能防護口罩300萬(wan) 隻以上,直供幾十家企事業(ye) 單位,在複工複產(chan) 關(guan) 鍵時期提供了急需物資保障。

  在“一罩難求”的非常時期,得熔噴布者,得口罩。實驗室副主任張耀鵬教授主持的應急項目,通過工藝優(you) 化可獲得直徑和孔徑達幾微米級別的Lyocell熔噴無紡布。原料可再生、可生物降解、Lyocell工藝環保、親(qin) 膚性好等優(you) 點,讓Lyocell熔噴膜完勝傳(chuan) 統濾材。據了解,下一步項目將開發全生物基複合濾材,實現對細菌、病毒的多級防護。

  重!是責任使命,更是常態擔當

  談及在時間緊急、條件不足的情況下設立應急專(zhuan) 項的初衷,朱美芳院士說:“國家重點實驗室就是要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急國家所急,解決(jue) 國家的困難,這是我們(men) 應該承擔的責任和使命。”短短兩(liang) 個(ge) 多月,25個(ge) 項目或實現量產(chan) 化,或取得實質性突破,或形成前瞻性發展布局建議……這份急難時刻“舍我其誰”的擔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成了實驗室非常時期的“新常態”。

  疫情過後,人們(men) 可能還將繼續麵對與(yu) 病毒的長期鬥爭(zheng) ,朱美芳院士表示,這次疫情“大考”,讓我們(men) 重新認識“平戰結合”的意義(yi) ,下一步要研發更加高效、廣譜、安全、經濟的抗菌抗病毒紡織物,搭建科教、產(chan) 教、軍(jun) 民“三融合”的協同創新平台,建立材料設計與(yu) 纖維成型先進製造全鏈條體(ti) 係。

  科技“趕考”,任重道遠,東(dong) 華這支“國家隊”一直在路上。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