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關羽:被神化的文化符號

發布時間:2020-05-15 16:51:00來源: 北京晚報

  “三國”的故事,在世界範圍內(nei) 廣為(wei) 流傳(chuan) ,受到人們(men) 的喜愛。而在東(dong) 方其傳(chuan) 播之廣泛,喜愛程度之深,可以說對東(dong) 亞(ya) 國家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在以中、日、韓這三國中,各家流傳(chuan) 的內(nei) 容並非完全一致,這除了各國本土的文化特性以及民族屬性以外,關(guan) 羽這個(ge) 人物最大程度代表了這種喜愛的差異化。

  雖然中日韓都有關(guan) 帝廟,但是真的把關(guan) 羽當作神明來供奉的也似乎隻有中國人。在韓國首爾有兩(liang) 座關(guan) 帝廟,但遊客相對稀少,這兩(liang) 座廟說起來也是因為(wei) 中國人而修建。在當年萬(wan) 曆年間抗倭援朝戰爭(zheng) 中,為(wei) 了滿足明朝軍(jun) 隊的信仰而專(zhuan) 門修建的,韓國本土並沒有對關(guan) 羽的信仰,當時的朝鮮國王宣宗迫於(yu) 明軍(jun) 的要求,在關(guan) 羽誕辰日也務必盛裝祭拜,所以韓國對關(guan) 羽的感情也比較複雜。

  三國的故事在日本戰國時代就廣為(wei) 流傳(chuan) ,日本人會(hui) 經常拿中國的三國人物與(yu) 日本戰國時期的將軍(jun) 們(men) 相對應,比如曹操對織田信長、德川家康對司馬懿、真田幸村對趙雲(yun) 、上杉謙信對關(guan) 羽等等,可以說是有曆史的熟悉感。另外近代小說家吉川英治根據《三國演義(yi) 》改寫(xie) 的《三國誌》小說,為(wei) 現代日本人接受三國奠定了基礎。其主線以曹操為(wei) 開始,以諸葛亮為(wei) 終結,整體(ti) 的基調是誌向宏偉(wei) 遠大、傑出的人物在智勇中展現忠肝義(yi) 膽。但對於(yu) 關(guan) 羽的描寫(xie) 較為(wei) 平淡,在日本也基本上沒有對關(guan) 羽的信仰。

  在日本學者的眼中,中國的關(guan) 羽信仰就顯得頗為(wei) 有趣,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信仰,日本學者以第三人的角度從(cong) 關(guan) 羽身上看到很多中國文化流變所帶來的影響。現為(wei) 日本三國誌學會(hui) 事務局長、大東(dong) 文化大學教授的渡邊義(yi) 浩,對關(guan) 羽的“封神”就非常感興(xing) 趣,在眾(zhong) 多資料和對中國文化信仰的理解中,展開了對關(guan) 羽的研究,並集結成《關(guan) 羽:神化的〈三國誌〉英雄》一書(shu) 。在書(shu) 中以中國的《三國演義(yi) 》和史實中的關(guan) 羽為(wei) 基礎,對關(guan) 羽的武勇、義(yi) 絕、顯聖、封神,小說中內(nei) 容的虛構以及對華人關(guan) 係網的影響等方向進行了解讀。

  【 由史實到文學 】

  最早陳壽所著的《三國誌》中,關(guan) 羽雖在排次上位列蜀將之首,但在當時相比較文士而言,武夫的地位並沒有那麽(me) 高,也沒有特別之處,對於(yu) 蜀漢之臣陳壽而言,關(guan) 羽隻是個(ge) 武將而已並無特別。而後在劉宋裴鬆之的補注中豐(feng) 富了《三國誌》的相關(guan) 史料。對於(yu) 關(guan) 羽來說,當時已經無所謂曹魏正統還是蜀漢正統,因此補充的材料較為(wei) 客觀,關(guan) 羽的更多資料也被補充了進去,比如關(guan) 羽愛慕呂布手下秦宜祿之妻,向曹操請求卻被橫刀奪愛的事也被記錄在內(nei) 。

  可以說在正史《三國誌》寫(xie) 成,及裴鬆之寫(xie) 注的那個(ge) 時代,關(guan) 羽還是一名普通的武將,在他身上既有過人傑出的一麵,也有普通人的一麵,曆史什麽(me) 樣關(guan) 羽就是什麽(me) 樣,並沒有摻雜其他東(dong) 西在裏麵。

  後世的發展中,三國故事走向民間,在宋代親(qin) 蜀漢、疏曹魏的趨向已經逐漸成勢。尤其是在南宋時期,當時人們(men) 將整個(ge) 局勢與(yu) 三國相關(guan) 聯,南宋朝廷就好似以天下大業(ye) 為(wei) 目標的蜀漢政權,雖有雄心壯誌但偏安一隅備受欺壓。而將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看作是曹魏的化身,雖實力強勁但來路不正,沒有道義(yi) 的支持隻靠武力的野蠻侵略。在《三國演義(yi) 》成書(shu) 之前,整個(ge) 社會(hui) 的氛圍,就已經為(wei) 三國這段曆史的民間形象定了型。而文學作品出現後,影響力更是成倍增加,關(guan) 羽的形象此時已經被突出出來。

  《三國演義(yi) 》的“嘉靖本”開篇,附有弘治七年蔣大器為(wei) 之作的序,在序中闡述了曆史上“春秋大義(yi) ”的重要性,點明了這部小說中突出的重點。在曆代版本修改中,清代的毛綸、毛宗崗父子批改過的《三國演義(yi) 》,可以說是奠定了中國人對三國的基本認知,其中承襲著以朱熹所著的《資治通鑒綱目》為(wei) 核心的價(jia) 值觀,對三國的故事進行整體(ti) 改造:曹操“奸絕”、諸葛亮“智絕”、關(guan) 羽“義(yi) 絕”這“三絕”成為(wei) 《三國演義(yi) 》對於(yu) 人物刻畫的核心。

  作為(wei) 平話小說,在當時被公認為(wei) 無價(jia) 值的讀物,為(wei) 了大眾(zhong) 讀者閑餘(yu) 而創作,迎合讀者胃口以及市場環境,成為(wei) 它的宿命。現今的《三國演義(yi) 》早已不是當初羅貫中所寫(xie) 的《三國誌通俗演義(yi) 》,它在大環境中不斷地被打磨被重新塑造後,成為(wei) 今天的模樣。關(guan) 羽也是在這種環境中,逐漸脫離史實,去掉人性醜(chou) 陋的一麵,逐漸封神的。

  【 七分實三分虛 】

  清代學者章學誠評價(jia) 《三國演義(yi) 》“七分史實,三分虛構”。在三國故事的曆代流傳(chuan) 中,秉持著以史實為(wei) 基礎的原則進行改編。羅貫中的《三國誌通俗演義(yi) 》成書(shu) 後,又經過曆代修編,最終有了這個(ge) 評價(jia) 。除了文學的藝術加工之外,那三分虛構對於(yu) 我們(men) 現代人理解三國的意義(yi) 有著重要的影響。從(cong) 關(guan) 羽身上我們(men) 就能看到這“三分虛”虛在哪兒(er) ?為(wei) 了什麽(me) 目的而虛?需要達成什麽(me) 效果?這在作者渡邊義(yi) 浩對於(yu) 關(guan) 羽神化的研究中是至關(guan) 重要的一點。

  作者以流傳(chuan) 最廣的毛批《三國演義(yi) 》為(wei) 底本。毛宗崗本著關(guan) 羽作為(wei) “義(yi) 絕”的目的去修改,使關(guan) 羽的形象完美化,成為(wei) 兼具義(yi) 勇的完美形象。在作者的論述中,我們(men) 看到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醜(chou) 這種最能表現關(guan) 羽武力的故事,作為(wei) 虛構的存在,極大程度增加了對於(yu) 關(guan) 羽個(ge) 人武藝的欽佩程度。但如果說武藝的話,呂布從(cong) 來都是公認的個(ge) 人武藝最強者,而說到行軍(jun) 打仗軍(jun) 事指揮,曹操才是無可比擬者。如此看武藝在關(guan) 羽的神化中,隻是作為(wei) 輔助材料,並沒有那麽(me) 重要。孤立地看關(guan) 羽其實並沒有什麽(me) 亮點,而在文學處理中,對比著看,尤其是和書(shu) 內(nei) 第一大反派曹操的對比中,人們(men) 才會(hui) 發現關(guan) 羽的過人之處。

  《三國演義(yi) 》中,有兩(liang) 個(ge) 極為(wei) 精彩的虛構故事,讓“三絕”的地位有了明顯的高低,也讓關(guan) 羽的形象升華超脫。“千裏走單騎”的故事讀者們(men) 並不陌生,在這之前關(guan) 羽降漢不降曹的大義(yi) 以為(wei) 人所通曉,在曆史的亂(luan) 世中,君主失勢,樹倒猢猻散的事情經常發生,不忘舊主,不顧新主優(you) 待的事極為(wei) 罕見,也極為(wei) 值得歌頌。關(guan) 羽降曹不假,歸劉也是真,但其中的情節曆史上並沒有描寫(xie) ,這便給了小說家發揮的空間。

  在千裏走單騎之前,有個(ge) 虛構情節,曹操安排關(guan) 羽與(yu) 劉備的兩(liang) 位夫人共處一室,企圖亂(luan) 了他們(men) 的君臣之禮。這可以看到濃濃的儒家禮教思想,其實在東(dong) 漢時期儒家的禮教思想並沒有後世那麽(me) 濃厚,對於(yu) 守節與(yu) 失節一事,也是在宋代之後才成為(wei) 禮教的大防。我們(men) 看同時代的明清小說,很多豔情故事都是以此為(wei) 前提發展而來的。可見後人基於(yu) 自己時代的特點編造了這樣的一個(ge) 故事,不過效果卻格外的好。關(guan) 羽麵對曹操的計謀毫不動搖,在門外站了一宿。這一行為(wei) 凸顯了關(guan) 羽對劉備的忠義(yi) ,不因劉備在不在場而變動,將對兄長的尊重轉移給了嫂子。同時這故事,也凸顯了“奸絕”曹操,讓他的奸更為(wei) 突出。

  真實的曆史上劉備奉袁紹的命令在許昌周圍騷擾打遊擊,其實關(guan) 羽隻需要帶著兩(liang) 位嫂子出許昌城就可以與(yu) 劉備會(hui) 合。然而後人不惜編造關(guan) 羽繞行千裏,過五關(guan) 斬六將的故事,將他的形象重點突出,一方麵關(guan) 羽遵守了對於(yu) 劉備的諾言,保護好兩(liang) 位嫂子的安全;另一方麵本來斬顏良誅文醜(chou) 已經還了曹操對於(yu) 他的恩情,這下因為(wei) 擅斬魏將又欠下了曹操的人情,為(wei) 之後的華容道義(yi) 釋曹操埋下了伏筆。可以說這件虛構故事的巧妙,既在小說結構上合理,又給關(guan) 羽加了一層光環。

  【 “三絕”與(yu) 忠義(yi) 】

  虛構的華容道義(yi) 釋曹操的故事,更是為(wei) 關(guan) 羽在義(yi) 的矛盾衝(chong) 突中做了很好的詮釋,得到了一個(ge) 幾乎讀者都滿意的結果。赤壁之戰吳軍(jun) 作為(wei) 主力打贏了曹操,但在“蜀漢正統論”的背景下,加入了諸葛亮與(yu) 周瑜暗鬥的主線,再輔以“借東(dong) 風”等故事,讓劉備一方成為(wei) 決(jue) 定因素,後又有了關(guan) 羽義(yi) 釋曹操的故事。

  諸葛亮明知關(guan) 羽欠曹操恩情,還要上演一出立軍(jun) 令狀的戲碼,這種看似“奸猾”的手段,目的也是為(wei) 了突出關(guan) 羽的義(yi) 。如果沒有軍(jun) 令狀,關(guan) 羽放曹操的意義(yi) 便大打折扣。對劉備和漢朝廷來說殺曹操是忠,而對自己來說放曹操是義(yi) 。本是個(ge) 兩(liang) 難的選擇,但有了軍(jun) 令狀之後,關(guan) 羽可以通過放棄自己的生命而尋求忠義(yi) 兩(liang) 全。忠本身有種權力關(guan) 係在其中,有一種強製力,臣下為(wei) 主上而犧牲,似乎是古代對於(yu) “忠”的固定理解。忠或許不是個(ge) 人選擇,但“義(yi) ”便與(yu) 之相反了。

  義(yi) 在道德約束層麵,沒有忠和孝的那種強製力,純然出於(yu) 自己對於(yu) 禮義(yi) 廉恥的理解,是一個(ge) 個(ge) 人的選擇。在此處,關(guan) 羽為(wei) 了敵人而犧牲自己,為(wei) 了心中的仁義(yi) 而舍棄自己的生命,這才能跳出忠的範圍,而突出義(yi) 。同時這種境界已經是超乎常人了,將關(guan) 羽的品行進一步神化。為(wei) 此,羅貫中不惜損害諸葛亮的形象,使他明知關(guan) 羽弱點卻還要用他,諸葛亮的狡黠更反襯了關(guan) 羽的大義(yi) 。雖然小說中又描寫(xie) 了對於(yu) 此事諸葛亮的反對和借故順應天意等為(wei) 諸葛亮挽回形象的故事,但是這個(ge) “壞人”終究還是讓諸葛亮當了。

  由此可見,雖然《三國演義(yi) 》突出了“三絕”,但在作者和修改者們(men) 的心目中,三絕的高低次序在《三國演義(yi) 》中早已排好,對關(guan) 羽的偏愛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渡邊義(yi) 浩的研究中,關(guan) 羽封神之路遠不止這些,比如因為(wei) 關(guan) 羽出生自山西解州,那裏的鹽池自古便是極大的商業(ye) 資源,關(guan) 羽在當地由鹽池的守護神變為(wei) 中國百姓心中的守護神,發源於(yu) 山西遍布中國的晉商在推廣傳(chuan) 播中起了決(jue) 定性的作用。

  海外華人關(guan) 係網最初也是以商幫為(wei) 雛形,在不能以血緣關(guan) 係凝聚的海外,“義(yi) ”的代表——關(guan) 羽,成為(wei) 海外華人凝聚的信仰基礎。關(guan) 帝廟成為(wei) 關(guan) 係網中的中心據點,以信義(yi) 凝聚華人,進行互幫互助,通過在關(guan) 羽麵前起誓結成互相信賴的關(guan) 係,這都是在關(guan) 羽“義(yi) 絕”的基礎上所延伸而來的。還有蜀漢正統論與(yu) 宋朝時局的結合以及清朝滿族人對於(yu) 關(guan) 羽的感情等等分析中,我們(men) 看到了關(guan) 羽如何從(cong) 一個(ge) 人物變為(wei) 一種信仰最後再成為(wei) 一種文化符號的曆程。一種完美的存在其實寄托了人們(men) 對於(yu) 自身不足的否定,也寄托了人們(men) 對於(yu) 美好的向往,而關(guan) 羽就是這樣一種形象,在人們(men) 的自我對比中逐漸神化。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