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提前部署太湖安全度夏
“要以‘減磷控氮’為(wei) 重點、‘兩(liang) 個(ge) 確保’為(wei) 底線,科學係統推進水汙染治理、水資源調配、水生態修複的各項工作。”在前不久召開的江蘇省太湖水汙染防治委員會(hui) 第十三次全體(ti) (擴大)會(hui) 議暨太湖安全度夏應急防控工作會(hui) 議上,省委書(shu) 記婁勤儉(jian) 作出批示。
太湖治理,從(cong) 2007年開始,至今已是第13個(ge) 年頭,爬坡過坎,成效顯著。2019年15條主要入湖河流年平均水質首次全部達到或優(you) 於(yu) Ⅲ類,124個(ge) 重點斷麵水質達標率為(wei) 97.5%。從(cong) 省到市,各盡其力,治太成績得來多有不易。
多點著力,控磷降氮
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布局、轉型升級既是治太的重要舉(ju) 措,也是環湖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之策。此前江蘇省政府已研究製定《關(guan) 於(yu) 推進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的意見》,今年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專(zhuan) 門提出要加快發展壯大綠色產(chan) 業(ye)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正在環湖地區率先“轉綠”。
與(yu) 此同時,汙染物總量削減也一步一個(ge) 腳印地推進。從(cong) 工業(ye) 汙染、城鎮生活汙染到農(nong) 村麵源汙染,太湖治理多點著力,深挖減排潛力,進一步控磷降氮。
2019年江蘇太湖流域完成29座工業(ye) 園區汙水處理廠、35座城鎮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新增城鎮汙水處理管網500公裏,新增汙水處理能力29.7萬(wan) 噸/日,完成365個(ge) 村莊生活汙水治理任務,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全麵消除黑臭水體(ti) 。
以無錫市新城汙水處理廠為(wei) 例,出水水質已達到地表水Ⅲ類,COD、氨氮、總氮、總磷排放標準分別達到20mg/L、1mg/L、5mg/L、0.15 mg/L。
2019年太湖流域輪作休耕麵積達65萬(wan) 畝(mu) ,完成太湖岸邊帶緩衝(chong) 區9.5萬(wan) 畝(mu) 池塘養(yang) 殖整治任務。今年太湖流域將結合16.9萬(wan)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開展農(nong) 田排灌係統生態化改造,提高氮磷利用效率。
據江蘇省住建廳黨(dang) 組書(shu) 記顧小平介紹,今年將在全省縣以上城市開展以“三消除”“三整治”“三提升”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精準攻堅“333”行動,推動各地圍繞“汙水不入河、外水不進管、進水高濃度、減排高效能”的目標,以管網、排口為(wei) 重點,摸清問題現狀,形成問題、任務、項目和責任清單,排定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加強排水管網整治修複。
80條支浜今年將消除劣V類
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浜。2019年,江蘇提出主要入湖河流一級支浜要消除劣V類。
小流域整治不斷深入。太湖治理省級統籌資金專(zhuan) 項支持的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示範工程一期已在常州市武
進港取得實效,二期項目也已經開始啟動。
今年江蘇省確定了80條支浜消除劣V類整治任務,均位於(yu) 太湖上遊,既涉及城市,也流經農(nong) 村。
百瀆港是常州市武進區入湖河道之一,2017年年均水質為(wei) Ⅳ類,經過綜合整治,2019年至今年均水質已改善為(wei) Ⅲ類,達到省“水十條”考核目標。
太湖湖體(ti) 大約1/4的汙染物來自底泥,清淤是削減湖體(ti) 內(nei) 源汙染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太湖梅梁灣在生態清淤的同時,在拖山島試點聚泥成島,探索太湖淤泥處置的有效途徑。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ge) 生命共同體(ti) ,河湖的生態修複也是太湖治理的重要舉(ju) 措。今年江蘇省將建設湖濱濕地4380畝(mu) ,同時在上遊入湖河口及重要支流匯水區因地製宜建設生態濕地,在望虞河沿線及新孟河調水通道沿線河網湖蕩開展生態修複。
抓緊抓早應急防控
為(wei) 確保今年太湖水域安全度夏,太湖水汙染及藍藻監測預警已全麵展開。
不久前,江蘇省政府修訂《江蘇省太湖藍藻暴發應急預案》。為(wei) 確保對藍藻在冬季萌發狀態就實施監測預警,從(cong) 今年開始,太湖安全度夏應急防控期從(cong) 4月1日提前到3月1日。
江蘇省水利廳廳長陳傑說,今年超前部署環湖各地組建打撈隊伍76支,落實人員1800餘(yu) 人、船隻600餘(yu) 艘,日打撈能力達6萬(wan) 餘(yu) 噸,同時建成藻水分離站(車)36個(ge) 。
新的治理技術也在開花結果。今年,無錫市引入藍藻磁捕船,集成藍藻捕撈和藻水分離處置兩(liang) 大能力,處理後的清水回流湖體(ti) 。
無錫市濱湖區環境監測站為(wei) 確保太湖及重點入湖、出湖河道的水質狀況,增強應對處置能力,開啟“移動監測”模式。目前,濱湖區已經確定沙渚水廠、小灣裏、靈湖碼頭等數十個(ge) 藍藻監測點位,並重點監測直湖港、小溪港等主要入湖、出湖河流的水質變化情況。
濱湖區環境監測站相關(guan) 負責人說,除了移動監測實驗室,濱湖區還有11個(ge) 水質自動監測站,24小時監測飲用水水源地、重點湖區、主要入湖河道、行政交界斷麵、敏感水域及調水通道等地的水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