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缺基層全科醫生,缺公衛頂尖人才 誰來做追病毒的人

王鑫昕 發布時間:2020-05-22 09:3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缺基層全科醫生,缺公衛頂尖人才

  疫情大考之後,誰來做追病毒的人

  保護過別人的人,也亟須人們(men) 保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取得階段性勝利後,如何“保護”公共衛生人才隊伍,是這次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多位代表委員關(guan) 心的重要話題。他們(men) 關(guan) 心的是,該如何構建一支以臨(lin) 床醫生、疾控人員、全科醫生為(wei) 主的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者隊伍。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北京市豐(feng) 台區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浩曾經作為(wei) 中央指導組專(zhuan) 家,在武漢待了51天,指導社區防控。

  吳浩記得剛到武漢的時候還有人在無序流動,“涉疫的生活垃圾也沒有處理好”。後來,他帶領成員,走遍500多個(ge) 小區、16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梳理了1275條問題和建議,發給中央指導組。

  吳浩說,那時候隻有那些既懂臨(lin) 床又懂社區公衛的基層全科醫生才能應對眼前的狀況。但疫情照出的醫療人才隊伍現狀是,缺少基層全科醫生,更缺公衛的頂尖人才。

  《2019年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經不同培養(yang) 模式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總數30.9萬(wan) 人,不及臨(lin) 床醫生總數的9%,每1萬(wan) 人擁有全科醫生2.2人。“發達國家全科醫生數普遍接近臨(lin) 床醫生總數的30%,甚至達到50%及以上。”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王鬆靈說,在這30.9萬(wan) 名全科醫生中,通過轉崗培訓獲得資質的接近半數,且在崗的全科醫生學曆偏低、對疾病的診治與(yu) 防控能力不足。

  5月21日下午,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hui) 議首場“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表示加強公共衛生體(ti) 係建設,重要的是注重醫防結合。“隻有醫防融合起來,才能更有力地應對重大挑戰”。

  相比與(yu) 基礎醫學和臨(lin) 床醫學,公衛人才培養(yang) 更加艱難。在此之前,教育部就表示今年擴招碩士研究生18.9萬(wan) 人,其中包括公共衛生與(yu) 預防醫學人才,部分學校以1:1比例擴招學生。

  但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dong) 說,他調研發現:不少學校對這一消息“喜憂參半”——“喜的是國家開始重視公衛人才隊伍的建設,憂的是一些學校沒有那麽(me) 多專(zhuan) 業(ye) 老師”。

  如今是北京市社區衛生首席專(zhuan) 家的吳浩用“錦上添花”“默默無聞”形容公衛這份職業(ye) 。吳浩記得,武漢最早一批感染的3000多人裏有60%是社區公共衛生服務人員,“但沒有太多人關(guan) 注”。

  公衛人才培養(yang) 的關(guan) 鍵,他認為(wei) 是“給予足夠的尊重”,“讓不同的職業(ye) 都有各自的發展空間與(yu) 職業(ye) 地位,否則再培養(yang) 也要流失”。

  在熊思東(dong) 看來,公衛人才的培養(yang) 需要多學科多層次的交叉,綜合性大學應該利用多學科優(you) 勢,培養(yang) 複合型公衛人才,“不僅(jin) 是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還有應急管理,在學製上也不能簡單地相加,而是要把實踐能力和崗位勝任力作為(wei) 人才培養(yang) 的一個(ge) 主流方向”。

  在吳浩看來,未來需要建立不同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讓人才結構更合理,“我們(men) 需要做研究的人,也需要專(zhuan) 門幹臨(lin) 床的人”。

  “評價(jia) 體(ti) 係是指揮棒,每種人才都很重要,但大家需要了解對方,比如疾控人員要到社區接受鍛煉,臨(lin) 床的也要到疾控部門學習(xi) 統計學和流調等基本知識,有一個(ge) 預警意識。”吳浩說。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