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加有減尋找平衡點
一邊是疫情防控,一邊是複工複產(chan) ,就像蹺蹺板的兩(liang) 端,少了哪一方都不行,隻有找到平衡點才不會(hui) 顧此失彼。
加:防控軟硬件在加碼升級
6月初,安徽省淮北市人民醫院新的發熱門診開始施工了。這家醫院曾是淮北市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主戰場,對感染科病區、發熱門診等進行改造後,專(zhuan) 門收治淮北市區域內(nei) 的新冠肺炎確診患者。
“感染性疾病科所在的位置是獨立的一棟樓,有一些基礎,所以改造起來比較容易,差不多用了3天。”不過,該院副院長任千裏也坦言,考慮到疫情常態化,盡管改造了發熱門診,但仍然存在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空間比較狹小。因此,醫院決(jue) 定新建發熱門診。新的發熱門診增加觀察病房,原來300平方米的舊發熱門診將成為(wei) 升級版實驗室,以盡可能滿足實驗室的設置要求。
疫情防控期間,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也添置了不少裝備。“國家層麵鼓勵公立醫院有條件地開展核酸檢測,因此醫院迅速購置了集裝箱,附加裝置,實現了核酸檢測院內(nei) 完成。為(wei) 了做好應急準備,醫院還搭建了一個(ge) 外形像集裝箱,內(nei) 部擁有負壓病房、心電監護和搶救設備的特別診療區。”該院院長秦環龍說,對於(yu) 核酸檢測,目前的壓力主要是如何科學界定哪些人需要核酸檢測,確保安全複工複產(chan) 。
為(wei) 給醫院複工複產(chan) 保駕護航,廣東(dong) 省2月底發布醫療機構恢複日常診療服務防控新冠肺炎工作指引,提出了不少新要求。比如,成立一個(ge) 防控專(zhuan) 項工作組,建立一支感控督導員隊伍等。廣東(dong) 省衛生健康委一級巡視員劉冠賢還有一個(ge) 希望,即增設感控專(zhuan) 業(ye) 職稱係列。一項對廣東(dong) 省833家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3145名院感防控專(zhuan) 職人員的調查顯示,目前感控專(zhuan) 業(ye) 沒有單獨的職稱晉升通道,感控專(zhuan) 職人員在科研、進修、培訓等方麵處於(yu) 劣勢,因此79.47%的醫療機構認為(wei) 有必要單獨設置感控專(zhuan) 科的職稱晉升通道。
除了硬件、裝備、人員上的增加外,醫院管理者們(men) 還在思想上強化了公共衛生的理念。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醫衛界代表委員的建議提案大多涉及公共衛生、疾控體(ti) 係建設。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jun) 的建議之一,就是構建平戰結合的醫療救治體(ti) 係。
他說,除了國家層麵要完善各級公共衛生臨(lin) 床中心和傳(chuan) 染病醫院的區域布局,規劃床位規模和院前急救係統外,也要強化醫院感染控製,可以考慮將二級以上醫院感染病診治、微生物病原體(ti) 檢測、院感控製結合起來,搭建“三位一體(ti) ”的大感染學科。
減:線下減量催促線上增效
複工複產(chan) 初期,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接診了不少被疫情耽誤的患者。秦環龍記得,一位患者送到醫院時已經休克了,在這之前已經有發燒症狀,但不敢來醫院。還有一些腫瘤患者、胃穿孔患者、孕婦合並發燒的疑似患者,就診過程非常曲折。
不想就診,不代表不生病。“互聯網+醫療健康”在疫情期間成了滿足患者就醫需求的最短路徑,除開設新冠肺炎線上專(zhuan) 家谘詢問診外,各醫療機構紛紛布局線上診療和互聯網服務。
5月底,一則北京協和醫院開啟“線上診療”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作為(wei) 國內(nei) 頂尖醫療機構,該院的這一舉(ju) 動無疑帶有風向標意義(yi) 。據了解,北京協和醫院推出的線上診療能覆蓋患者複診的主要流程,支持在院病曆調閱、在線問診、檢查檢驗開具、處方開具、電子病曆書(shu) 寫(xie) 等功能,後續還將實現點對點藥物配送服務。
其實,在疫情緊張時期,北京協和醫院的門診就做了服務結構方麵的調整。該院門診部主任胡冰水說,以前隻開展線下診療,後來提供“三位一體(ti) ”服務:線下門診、電話熱線服務和線上健康谘詢。截至3月2日,內(nei) 外科、婦兒(er) 、五官科、心理醫學科等40多個(ge) 專(zhuan) 業(ye) 科室線上谘詢全部上線。在胡冰水看來,“三位一體(ti) ”模式有可能成為(wei) 未來醫院門診服務的一種選擇。電話谘詢、線上醫療服務、線下問診有機結合,共同構建一個(ge) 連續診療的完整服務鏈條。
在減少線下聚集時間的情況下,除了患者需求要滿足,醫院提升醫療服務水平也很迫切。5月26日晚7時,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各級醫生、臨(lin) 床博士後、在培住院醫師、在讀研究生50餘(yu) 人共同加入了一場線上臨(lin) 床病理討論會(hui) 。而早在今年1月底,遠程視頻會(hui) 議模式就開始在北京協和醫院應用。在4月的醫院院周會(hui) 上,該院再次強調在當前疫情常態化防控條件下,鼓勵通過遠程會(hui) 診、網絡視頻會(hui) 議等形式開展臨(lin) 床和學術交流活動,以減少人員聚集和防止交叉感染。
新常態帶來新挑戰
無論是增加服務環節,還是減少可能會(hui) 帶來風險的因素,其實都是為(wei) 了能夠更好、更安全地複工複產(chan) 。有時“加”恰恰是為(wei) 了“減”,而“減”有時卻又是“加”。不管如何,加加減減後,必然會(hui) 帶來一場醫療服務模式的迭代升級。
有人說,患者數量減少,是醫院最頭疼的事情。其實不然。記者在一家三甲醫院門診隨機詢問了一位醫生,他說,現在一上午30名患者,感覺很舒服,自己精力正好,患者得到的溝通時長也相對合適。“以前一上午要看七八十名患者,真的力不從(cong) 心。”
經曆疫情,不少專(zhuan) 家建議借機加速對大型公立醫院的患者進行合理分級。北大國際醫院院長陳仲強說,建議政府對醫院門診施行預警機製,對醫院服務進行總量控製,強力推動雙向轉診和預約診療模式;對醫院內(nei) 診療流程進行再造,盡量減少人員交叉,加快互聯網醫院建設,改變醫療服務模式,采用多種綜合措施與(yu) 手段徹底轉變大醫院人滿為(wei) 患的狀態。
采訪發現,對很多公立醫院尤其是大型公立醫院而言,他們(men) 擔憂的並不完全是就醫患者數量減少、業(ye) 務收入減少,更多的是病人結構變化帶來的各種不確定,以及不能及時滿足患者新需求而產(chan) 生的內(nei) 在焦慮。
“疫情讓病人的緊迫感下降,可能很多病人不到萬(wan) 不得已不會(hui) 到醫院就診。如此一來,病人結構發生了變化。比如,腫瘤等剛需病人比較多,而某些慢性病病人和一些炎症性疾病的病人可能會(hui) 減少。”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副院長劉爭(zheng) 說,這種變化從(cong) 國家層麵來講可能會(hui) 加速分級診療製度的落地,但是短期內(nei) 對大型三級公立醫院是一種巨大的挑戰。
劉爭(zheng) 解釋,患者結構變化後,危重、腫瘤患者比例增加,對學科結構、醫務人員技術水平要求提升。但是醫院收入下降,會(hui) 導致對學科、人才培養(yang) 投入下降,設備更新延緩,醫務人員的積極性調動也會(hui) 麵臨(lin) 一些挑戰。同時,對於(yu) 大型公立醫院來講,在現階段還麵臨(lin) 如何補齊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醫療短板的難題。“這些都值得思考,也需要積極應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