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7小時體重卻不過90斤!吃播女主播咋煉成的?
下午5點半,是許多上班族下班的時刻,卻是謝筱箐上班的時刻。在接下來的近7個(ge) 小時工作時間裏,她將要品嚐50種左右的食物,並向網友推薦。
謝筱箐的網名叫“吃貨妹妹”,她是一個(ge) 名為(wei) “為(wei) 美味而生”的直播團隊主播之一。該團隊於(yu) 2016年上半年開始直播,是最早在淘寶上做直播的團隊之一,曾長時間位於(yu) 淘寶美食直播榜單TOP1的位置。
吃播一年從(cong) 成交3單到近200萬(wan)
謝筱箐此前在四川自貢一家快餐廳工作,當時直播團隊所屬公司負責人張小江也在做一家自貢冷吃淘寶店鋪。
2016年上半年,“電商直播”還是個(ge) 新鮮詞。張小江也不知道“電商直播”是什麽(me) ,又該怎麽(me) 做。隻是聽淘寶小二說有了一個(ge) 免費的新工具,本身就喜歡吃的他,抱著“薅羊毛”的心態,決(jue) 定嚐試下,於(yu) 是邀請謝筱箐來試著做“吃播”。
“第一場直播時,心裏也沒底能賣出去多少東(dong) 西,隻是想嚐試下直播這條路到底對不對。”謝筱箐說,靠著一部手機和一個(ge) 支架,她第一場直播了4個(ge) 多小時,一共隻有幾個(ge) 人看,但最終成交了3單。較高的轉化率,讓她和張小江相信了直播的帶貨能力。吃播由此一發不可收拾。
直播半年後,謝筱箐除了賣自家產(chan) 品外,也開始為(wei) 其他商家帶貨。2016年雙11當天,直播賣了幾十萬(wan) 的銷售額。隨著直播愈發成熟,銷售額也逐年攀升,2017年雙十一達到近200萬(wan) ,2018年雙十一超過400萬(wan) ,2019年雙十一近500萬(wan) 。
一場直播最多吃160餘(yu) 種食物 一年賣出千餘(yu) 萬(wan) 元
不同於(yu) 很多直播平台將美食直播理解為(wei) “大胃王”“無所不吃”等吸睛表演,謝筱箐從(cong) 事的美食直播主角永遠是美食本身。吃貨們(men) 來到這裏,不僅(jin) 可以領略來自全球的潮流美食,還可以感受最新鮮最地道的美食和文化。
記者探訪直播間這天,謝筱箐要推50多個(ge) 產(chan) 品,其中大多是食品。從(cong) 休閑小吃、佐料、水果到速凍食品等,每件產(chan) 品都需要她親(qin) 自直播試吃。
“肉片一定要醃製了再下鍋,大蒜要切碎,最後澆油時油不能太燙……”走進直播間,謝筱箐在直播中正在教粉絲(si) 們(men) 製作水煮肉片。菜品起鍋後,她在鏡頭前一邊吃,一邊向粉絲(si) 們(men) 交代注意事項。
“35號鏈接,先領券再下單,一定要6點前下單,6點我們(men) 會(hui) 抽出一個(ge) 免單福利。”謝筱箐吃著水煮肉片,但不會(hui) 忘記她直播的目的。而一旁的直播台上還放著涇陽茯磚茶、安嶽檸檬、洛川蘋果、美國烤腸等,這些都是謝筱箐今天要直播的產(chan) 品。
直播間每天至少會(hui) 收到兩(liang) 三百個(ge) 新品。直播間的倉(cang) 庫有300多平方米,這裏長期存放著超過6000種食品。同樣的品類,至少都有十幾個(ge) 品牌的商品。而在直播間,隨處可見各種食品擺放在不同的工位。
“有多少款就要吃多少,你吃了,你的粉絲(si) 才覺得放心。”謝筱箐說,不同於(yu) “大胃王”這類美食直播,她直播時不會(hui) 一次性吃大量食物,但會(hui) 吃種類非常多的食物。從(cong) 零食、小吃、水果,到地方特產(chan) 、調料、飲料,謝筱箐最多一場直播吃了超過160種的食物。通過吃播,她一年可帶貨銷售一千多萬(wan) 元的食品。
每天吃7個(ge) 小時左右 體(ti) 重卻從(cong) 未超過90斤
“每天大概直播50個(ge) 產(chan) 品,更新率保持在80%,大概有40個(ge) 產(chan) 品是和以前不一樣的。”謝筱箐說,自從(cong) 做吃播以來,她幾乎吃播了大江南北的所有食物。吃太多的美食給她也帶來了困擾,就是對很多美食再提不起興(xing) 趣,口味也變得更加刁鑽。
吃播不僅(jin) 僅(jin) 是在鏡頭麵前吃那麽(me) 簡單,還需要了解這些食物的產(chan) 地、配料、適宜人群,甚至背後有沒有故事。為(wei) 此,她每天在直播前都會(hui) 花費3個(ge) 小時左右來了解產(chan) 品。下播後,她還會(hui) 和團隊一起複盤,每天下班都接近淩晨2點。
除了在直播中不停地吃,下了直播,謝筱箐依舊要正常吃飯。雖然每天吃這麽(me) 久、吃這麽(me) 多種類的食物,但身高163的她,體(ti) 重從(cong) 未超過90斤。謝筱箐說,這一方麵是因為(wei) 她體(ti) 質的問題,另一方麵是吃播這行確實很辛苦。
“一天都不能停播,停了粉絲(si) 可能就跑到別的直播間了。”謝筱箐說,做直播的前兩(liang) 年,團隊基本上每天都在工作。到了2019年,團隊每周日可以休息一天,但這一天大多用來補覺。
長期熬夜,生活不規律,再加上直播高度集中精神,每天還要試吃四五十件食品,謝筱箐實在撐不住了。2018年,謝筱箐身患重症,不得不放下工作去治病。停播一年後,謝筱箐又重返直播台。她已經放不下直播了,對她來說直播能讓她給粉絲(si) 帶來更多快樂(le) ,而不隻是吃。
30人團隊服務一名吃播 吃播沒那麽(me) 簡單
吃播剛興(xing) 起那會(hui) ,一個(ge) 人一部手機一個(ge) 支架,就能撐起一個(ge) 直播間,但隨著行業(ye) 不斷成熟,不僅(jin) 僅(jin) 對直播條件有更高的要求,直播行業(ye) 分工也更加細化,一兩(liang) 個(ge) 人就能做好直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以謝筱箐的直播團隊為(wei) 例,這個(ge) 團隊有30多個(ge) 人,僅(jin) 僅(jin) 服務一名主播。她所在公司其他主播團隊,人員也都由幾人到數十人不等組成。團隊中,有人負責招商,有人負責運營,有人負責編導剪輯等。
每天下午2點,團隊開始工作,提取每一樣產(chan) 品的賣點、了解優(you) 惠信息,接著從(cong) 下午5點半不間斷地播到晚上12點。下了直播,團隊還要複盤當天的情況,直到淩晨三四點才能躺下。
一樣商品,從(cong) 商家寄出,到直播出來,需要經過整個(ge) 團隊的分工協作。商家寄送商品到直播間後,團隊的品控會(hui) 查看商品是否符合其描述,是否與(yu) 直播間定位匹配,然後再由試吃團隊評鑒,投票決(jue) 定是否播出,最終再排期商品直播時間。團隊最終的工作是由主播展現出來,但這場直播不是隻有主播一個(ge) 人在運營。
麵試上千人僅(jin) 有10名主播留下來
因為(wei) 愛吃,張小江踏上了一條他從(cong) 未想過的人生軌跡。
張小江愛吃,但他覺得自己“不上鏡”。直播之初,他找到了謝筱箐來做“吃播”。初次試水直播,張小江負責當“幕後軍(jun) 師”。如今,這個(ge) 直播團隊已經從(cong) “店鋪主播”轉型“達人主播”,粉絲(si) 160多萬(wan) ,一年營業(ye) 額可達6000萬(wan) 左右。
乘著“電商直播”的東(dong) 風,吃播開始走進大眾(zhong) 視野。與(yu) 鏡頭前的主播一起火爆的,還有幕後的新職業(ye) ——吃播培訓師。張小江就是重慶首位吃播培訓師。
“吃播這行看似輕鬆,但很多人吃不消,能堅持下來的很少。”張小江說,這些年他麵試了上千人,僅(jin) 培育出50多名吃播。這些主播年薪幾十萬(wan) ,是令人羨豔的高薪行業(ye) ,但卻僅(jin) 有10人還堅持在這個(ge) 行業(ye) 。
張小江說,相比其他主播,吃播對長相和身材此時沒有特殊要求,但需要其能吃、會(hui) 吃、懂吃。
什麽(me) 樣的人適合當吃播主播?首先先過“吃”這一關(guan) 。有人麵試說自己很能吃,張小江就會(hui) 端上來十斤小龍蝦,或者成堆的糕點,讓應聘者對著鏡頭吃播,吃得香、懂得吃才算是過了第一關(guan) 。
接下來,張小江還要觀察應聘者的“三力”——人設力、營銷力和產(chan) 品力。
“人設力就是看他親(qin) 和力強不強,能不能吸粉;營銷力就是看他對產(chan) 品介紹有沒有把控到重點,會(hui) 不會(hui) 推銷;產(chan) 品力就是他對產(chan) 品的把控能力,對商品了不了解,對價(jia) 格是否敏感,這樣和商家溝通時才能判斷商品的價(jia) 值。”張小江解釋到。
在張小江看來,新主播最難熬。他們(men) 得選擇大主播不播的冷門時段,淩晨或者清晨時間。這個(ge) 時間看的人少,也沒什麽(me) 人互動,但主播還是得保持激情自說自話。這一行要從(cong) 別人口袋裏掏錢,需要時間來積累信任度,新主播每天播上10小時,也不能立刻看到效果。看似光鮮,但很多人都堅持不下來。
此外,隨著這行進入者越來越多,隻是會(hui) 吃還不行,還得會(hui) 做。以謝筱箐為(wei) 例,她每場直播都會(hui) 做4、5道菜,在教粉絲(si) 做菜的同時,將產(chan) 品營銷出去。
“勤能補拙、熟能生巧”張小江認為(wei) 這是主播成長的關(guan) 鍵。他說,直播入行門檻低,但直播也是個(ge) 體(ti) 力活、腦力活。一名主播一年要接觸上萬(wan) 個(ge) 產(chan) 品,每天都要去做工作了解新品,主播在接觸大量產(chan) 品的過程中才能漸漸成長起來。
4年多來,張小江公司旗下直播間服務了總共近4萬(wan) 個(ge) 產(chan) 品,服務的商家數量近5000家,其中90%都是美食。他和公司旗下主播都是農(nong) 村出生、農(nong) 村長大,他們(men) 最大的目標是希望每個(ge) 村都有主播,人們(men) 打開直播就能看到各地特色風景和產(chan) 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