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窯到庭院:內蒙古貧困縣“挪窮窩”易地搬遷脫貧
中新網呼和浩特6月24日電 題:從(cong) 土窯到庭院:內(nei) 蒙古貧困縣“挪窮窩”易地搬遷脫貧
記者烏(wu) 婭娜
祖祖輩輩住在土窯洞裏的蘇財今年已經82歲,能住進帶庭院的新房子裏,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3年前,蘇財搬進了內(nei) 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五良太鄉(xiang) 白旗窯村的集中易地搬遷安置點,從(cong) 瀕臨(lin) 坍塌的土窯搬進了磚房,院子裏種著應季蔬菜,屋子裏有方便的上下水,家用電器一應俱全,蘇財和老伴過上了“城裏人”一樣的晚年生活。
這隻是當地易地搬遷脫貧工程中的一個(ge) 縮影。
記者從(cong) 清水河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獲悉,當地堅持挪窮窩與(yu) 換窮業(ye) 並舉(ju) 、安居與(yu) 樂(le) 業(ye) 並重、搬遷與(yu) 脫貧同步,爭(zheng) 取各類資金13893萬(wan) 元,搬遷群眾(zhong) 自籌800多萬(wan) 元,實施了清水河縣2016年、2017年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兩(liang) 年間,清水河縣8個(ge) 鄉(xiang) 鎮196個(ge) 自然村1046戶2400人完成易地扶貧搬遷。
記者了解到,在當地的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建設中,按照向水源地、生態條件好和交通便利地區“三集中”總體(ti) 搬遷思路,采取一步進城、小村並大村、互助幸福院集中安置和分散插花、投親(qin) 靠友分散安置的方式進行易地搬遷。新建了11個(ge) 移民集中安置點,根據貧困戶家庭人口數量和經濟狀況,差別化設計安置點住房麵積,規劃了40平米、50平米、60平米、70平米四種建設戶型,供不同類型的搬遷戶選擇,確保住房麵積和自籌資金不超標。
清水河縣宏河鎮貧困人口較多,農(nong) 村老齡化、空巢化日漸嚴(yan) 重,為(wei) 破解農(nong) 村留守老人養(yang) 老難、貧困農(nong) 民危房改造難、生態脆弱地區移民搬遷難等問題,當地在距離鎮政府500米處建設了愛心家園移民示範點,搬遷涉及全鎮40個(ge) 自然村,覆蓋率達55%,其中4個(ge) 村整村搬遷,移民已於(yu) 2017年6月全部搬遷入住。
為(wei) 有效解決(jue) 移民後續生產(chan) 生活問題,宏河鎮針對愛心家園移民實施了在各戶屋頂安裝光伏板發展光伏扶貧;建設林果基地;利用林下空地和院落發展庭院經濟;建設溫室蔬菜基地;對貧困戶進行公益性崗位安置等7項增收措施。
今年69歲的牛玉何現在住在愛心家園,每年通過低保、養(yang) 老保險、奶牛肉驢托養(yang) 分紅等方式讓生活不再貧困,他說:“現在吃得好,住得好,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愛心食堂、愛心超市、理療室、文化活動中心等功能設施的建設,使貧困戶通過搬遷提高了生產(chan) 生活質量,實現社區管理、教育、醫療、就業(ye) 、文化建設等服務全覆蓋。
清水河縣扶貧辦主任王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道:“清水河縣在1986年和1994年兩(liang) 次被列為(wei) 國家級貧困縣,2012年退出國貧縣列為(wei) 自治區級貧困縣,2019年4月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累計11532人實現脫貧,清水河縣幾代人的願望得以實現。”
王青進一步介紹,2020年將繼續在鞏固脫貧上做文章。他表示:“貧困人口中有勞動能力的我們(men) 通過企業(ye) 帶動、合作社引領對脫貧進行鞏固提升,沒有勞動能力的通過土地流轉經營和落實綜合性保障措施進行兜底保障,確保不返貧。”
蘇財形容現在的生活為(wei) “(山)上麵是花果山,(山)下麵是米糧川”這透露出貧困了一輩子的老人,在脫貧後樸素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