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陶德麟
中新網武漢6月24日電 題:追憶著名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家陶德麟
作者 馬芙蓉 吳江龍
陶德麟先生追思座談會(hui) 24日在武漢大學舉(ju) 行,專(zhuan) 家學者、學生親(qin) 朋等相聚線上、線下,回顧陶德麟一生的學術成就和理論貢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師者風采,傳(chuan) 承他的崇高精神和偉(wei) 大理想。
陶德麟是著名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原校長、人文社會(hui) 科學資深教授,哲學學院教授。他曾在1992年至1997年任武漢大學校長。2018年11月退休。2020年5月24日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89歲。
他長期從(cong) 事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教學和研究,是我國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界的著名前輩學者。從(cong) 1953年起,他兼任李達科研助手達13年之久。他遵李達遺囑修訂《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大綱》上卷,以《唯物辯證法大綱》的書(shu) 名出版,被認為(wei) 代表了當時中國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教科書(shu) 達到的最高水平;他主持編寫(xie) 多種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教科書(shu) ,為(wei) 新時期我國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教材建設作了不懈努力。
“陶德麟先生做學問有巨大貢獻。”中共中央黨(dang) 校一級教授、中共中央黨(dang) 校原副教育長兼哲學部主任韓慶祥在追思座談會(hui) 上指出,其貢獻及特點,他概括為(wei) “注重家國情懷、具有問題意識、傾(qing) 注中國化研究、用學術講政治、平實表達思想。”
韓慶祥認為(wei) ,陶德麟的著作不故作深奧,而是堅持問題導向,是一位以最平實語言表達自己學術思想的大學者;其研究馬克思主義(yi) ,不滿足於(yu) 僅(jin) 僅(jin) 停留在書(shu) 齋裏搞學問,而是注重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化的具體(ti) 實際相結合。
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陳先達與(yu) 陶德麟屬同齡人,兩(liang) 人相識六十多年,在各自八十大壽時曾相互贈詩以賀。在贈予陶德麟的詩中,陳先達寫(xie) 有一句“筆下雷鳴道不孤”。
“決(jue) 非酬應之語,而是出自內(nei) 心。”陳先達說,他曾與(yu) 陶德麟交流對馬哲基本原理、對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對真理標準等問題的看法,兩(liang) 人坦誠相見,沒有支支吾吾、欲言又止,基本觀點完全一致,故而讚陶德麟“筆下雷鳴道不孤”。
在南開大學榮譽教授陳晏清眼中,陶德麟熱情、謙和,對學界的同行,不論老少、地位高低,均非常尊重,是一位有溫度的哲學家。
有一年,“哲學原理體(ti) 係改革”課題最終成果審稿會(hui) 在武漢大學舉(ju) 辦。合影時,時任武漢大學校長的陶德麟讓晚輩在前排就坐,他自己站在後麵。會(hui) 議結束後,他親(qin) 自送別每一位離漢學者,不論老少。這兩(liang) 件事,陳晏清一直記在心中,“從(cong) 這種事可以看到一個(ge) 人的風格、情操、境界。”
陶德麟夫人吳佩鈞告訴記者,幾十年來,陶老寫(xie) 一些著作和多篇文章,苦苦思索,字斟句酌,通宵達旦,再三修改後才定稿。2012年以來,陶老因慢阻肺疾病多次住院,多次安全回家,但是這一次去年8月入院,卻一去不複回。
在武漢大學哲學學院為(wei) 陶德麟設立的網上紀念堂裏,不少人留言送別。“躬耕真理,心係國運,著經典成就卓越;守護思想,超擢後學,育桃李風範永存。”一名學生留言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