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望遠鏡、粒子對撞機…… 科學家想把這些設備搬上月球

發布時間:2020-06-30 12:26:00來源: 科技日報

  從(cong)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開始,多個(ge) 國家先後發射了數十顆專(zhuan) 門用於(yu) 測量太陽和地球輻射的人造地球衛星。然而,人造地球衛星存在一些不足,重要原因在於(yu) 其對地觀測視角有限,而且不是長期穩定的觀測平台,難以對地球進行長周期大尺度的連續觀測。

  因此,有必要從(cong) 一個(ge) 全新的角度和途徑來精確觀測地麵—大氣係統輻射能量收支,進而探究全球氣候變化機理。為(wei) 進一步提升對地觀測能力,遙感領域著名學者郭華東(dong) 院士曾提出構建月基對地觀測平台,利用傳(chuan) 感器組對地球的宏觀現象進行監測的構想。

  作為(wei) 地球唯一的自然衛星,月球的自轉被地球潮汐鎖定,正麵永遠朝向地球,在月球正麵設置對地球的觀測裝置,可以簡化探測器的指向跟蹤模式,連續同步得到半個(ge) 地球的熱環境遙感及其時間變化信息。“月麵對地觀測具備長期一致性、整體(ti) 性、穩定性以及唯一性這幾大優(you) 勢,有望成為(wei) 一個(ge) 獨特的對地觀測平台。”平勁鬆指出。

  此外,在空間天氣與(yu) 環境的科學研究和監測方麵,比較典型的需求是使用極紫外波段的傳(chuan) 感器,精細監測地球等離子體(ti) 層和磁層結構特征,監測地球兩(liang) 極和電離層上部爆發輻射的千米波長電磁波和高層大氣雷電環境,以及在不同月像狀況下監測這些等離子體(ti) 層結構、爆發輻射與(yu) 太陽風和地球磁鞘層之間的耦合關(guan) 係。

  借力月麵裝置 探測低頻引力波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人類先後在月麵設置了5個(ge) 激光反射鏡。天文學家可以在地球上向設置在月麵的激光反射鏡發射激光,並捕捉反射回來的光束,進行激光測距實驗,對地月係統動力學演化展開研究。

  “這一研究持續了數十年。在地月之間38萬(wan) 公裏的距離上,目前距離測量精度達到了2—3厘米,速度測量精度達到了20微米/秒。”平勁鬆介紹,該研究發現月球每年以3.5厘米左右的速度遠離地球,最早在空間領域驗證了廣義(yi) 相對論引力延遲效應。

  有學者提出,未來借助在月麵設置高性能原子鍾、微波轉發裝置、多普勒測速儀(yi) 、相位距離測量裝置等,有希望在地月空間的微波或激光鏈路上開展空間低頻引力波的探索。

  同時,借助在月麵設置時間頻率基準裝置,可以更有效地通過地月鏈路獲得地球和月球轉動異常信息,揭示導致轉動異常的星球內(nei) 部物質及其動力學分布特性。

  此外,結合繞月衛星、地球軌道衛星和地月激光測距,科學家認為(wei) ,將有機會(hui) 檢測地月空間和繞太陽飛行軌道上是否存在可被感知質量的暗物質。

  搭建月球基地 麵臨(lin) 諸多挑戰

  借助空間平台開展低頻引力波探測,假設測量精度相同,在更長的距離和質量更大的天體(ti) 周圍會(hui) 獲得更加靈敏的探測能力。如果在地火、地木、地土距離上開展高精度微波測量,會(hui) 比在地月距離上開展引力理論的驗證更有利。

  “但從(cong) 可及性、成本和天然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和其他天體(ti) 相比,在月球上搭建科學設施,開展科學探測的可能性最大。”平勁鬆認為(wei) 。其中,對設備規模要求不高的月麵探測研究,如地月動力學、對地空間天氣遙感、月球背麵單元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等,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技術條件,實現相應科學研究目標的技術可行性相對較高。

  然而,對於(yu) 那些需要依靠大規模設備開展的月麵探測,無論是依托無人基地還是有人基地,技術上仍存在許多瓶頸。包括搭建高能物理裝置、月背低頻射電天文巨型陣列、月基對地遙感觀測等,都必須建立在對月球成熟開發的基礎上,具備形成月球基地的條件後才有可能實施。

  “可以看出,月球基地本身的建設技術,實際上構成了在月球上開展相關(guan) 科學探索最大的技術瓶頸。”平勁鬆指出。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