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甘肅岷縣:藥鄉煥發新活力

趙梅 發布時間:2020-07-10 14:26:00來源: 經濟日報

  “岷縣脫貧有‘三寶’,藥材蜂蜜鼠尾草”——這句在甘肅岷縣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順口溜,是當地以產(chan) 業(ye) 發展助推脫貧攻堅的真實寫(xie) 照。

  近年來,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中,岷縣聚焦“標準化種植、精深化加工、品牌化營銷”三大關(guan) 鍵環節,構建起全產(chan) 業(ye) 鏈中藥材產(chan) 業(ye) 體(ti) 係。

  在決(jue) 戰決(jue) 勝脫貧攻堅之際,岷縣正深入探索道地藥材主產(chan) 區中藥材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做大做強的新途徑,帶領當地群眾(zhong) 脫貧致富。

  從(cong) 散種到綠色“訂單種植”

  初夏時節,走進岷縣的田間地頭,當歸、大黃、黃芪等中藥材長勢喜人。今年52歲的岷縣麻子川鎮吳納村村民徐改新正忙著給黃芪放苗,如果價(jia) 格好,一畝(mu) 地可以有4000元到5000元的收入。

  靠著這5畝(mu) 地藥材,她不僅(jin) 供兒(er) 子讀了大學,還享受政策修起新房,過上了好日子。

  “以前主要種糧食,中藥材是附帶著種。現在,重點種中藥材,幾乎不種糧食了!”吳納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海龍說,吳納村種植中藥材起步早,為(wei) 鼓勵種植,2008年,村裏就開始普及當歸熟地育苗,由一名黨(dang) 員帶動四五戶村民一起育苗、種植,不斷擴大藥材種植麵積。如今,吳納村324戶村民家家戶戶三分之一的地都種上了中藥材,人均收入6000元左右。

  “目前,全縣中藥材種植麵積達到60萬(wan) 畝(mu) ,基本達到貧困人口人均一畝(mu) 中藥材的水平。中藥材收入占貧困戶收入的60%,在中藥材主產(chan) 區,這一比例能達到80%至90%。”岷縣扶貧辦黨(dang) 組成員楊虎勝說,岷縣中藥材種植曆史悠久,境內(nei) 有283種中藥材,如今發展成為(wei) 以當歸、黃芪、黨(dang) 參為(wei) 主的中藥材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當地脫貧攻堅的主導產(chan) 業(ye) 。

  岷縣中藥材不僅(jin) 種得多,而且全域推進綠色標準化種植,讓貧困戶增加了不少收益。

  “我們(men) 合作社統一購買(mai) 生物化肥、農(nong) 藥,發放給種植戶,在翻地時就指導他們(men) 提前消殺,並進行科學輪作。”岷縣茶埠鎮大竜村村委會(hui) 主任、益農(nong) 中藥材種植購銷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邱富文說,他們(men) 從(cong) 田間地頭就開始抓標準化綠色種植,確保種植的中藥材“量質並重”,通過全麵推行藥草輪作倒茬等傳(chuan) 統技術、積極推廣有機肥、病蟲害綜合防治、強化農(nong) 藥管控等有效措施,全麵提升了藥材質量,確保道地藥材優(you) 質、綠色、無汙染,符合安全標準。

  如今,當歸、黃芪、黨(dang) 參標準化綠色種植技術規範得到了全麵推行,中藥材標準化綠色種植麵積達到中藥材種植麵積的80%以上,切實維護岷歸等道地藥材優(you) 良品質,著力打造優(you) 質優(you) 價(jia) 的市場格局。

  岷縣突出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chan) 、機械化耕作、產(chan) 業(ye) 化經營、信息化追溯、訂單化銷售機製,在麻子川、寺溝鎮26個(ge) 村建設2萬(wan) 畝(mu) 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在蒲麻、申都、閭井建設萬(wan) 畝(mu) 當歸標準化示範區;在18個(ge) 鄉(xiang) 鎮建設23個(ge) 500畝(mu) 以上集中連片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集中連片示範區建設企業(ye) 、合作社達到41個(ge) 。

  目前,岷縣有9家企業(ye) 、31家合作社建立集中連片標準化綠色種植基地31個(ge) 1.5萬(wan) 畝(mu) ,參與(yu) 農(nong) 戶4252戶,其中貧困戶1667戶,按照不低於(yu) 5%的收購價(jia) 格簽訂訂單4252份,為(wei) 實現中藥材綠色高質量發展和農(nong) 民可持續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下一步,岷縣將繼續加強岷歸、黃芪、黨(dang) 參等道地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和規範化種植基地建設,規範發展中藥材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和合作聯社,積極推廣有機、良好農(nong) 業(ye) 規範等認證手段,加強道地中藥材生產(chan) 基地生態環境保護,推動道地中藥材種植綠色發展。

  “合作社+”提升產(chan) 業(ye) 化水平

  “去年我種的藥材賣了2萬(wan) 元,在合作社打工還收入3萬(wan) 元!”岷縣茶埠鎮大竜村貧困戶陳金芳說,以前4畝(mu) 地的藥材賣不上1萬(wan) 元,價(jia) 格不好就在家裏積壓著,要時時操心,如今情況大不一樣了。

  走進岷縣益農(nong) 中藥材種植購銷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工人們(men) 正在分別進行黃芪切片、晾曬作業(ye) ,車間裏處處彌漫著藥香。

  合作社2016年8月成立,以資金入股、訂單農(nong) 業(ye) 、吸納就業(ye) 、產(chan) 品入股、代購代銷等多種方式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最近我們(men) 簽了一個(ge) 大單,和揚子江藥業(ye) 簽訂了7000畝(mu) 當歸種植基地建設協議,我們(men) 合作社承擔3000畝(mu) 當歸種植任務。”邱富文說。

  2019年3月,為(wei) 了更好發揮帶貧效應,邱富文聯合其他4家合作社成立了聯合社,信息共享,抱團發展。目前,合作社共帶動周邊兩(liang) 個(ge) 鄉(xiang) 鎮11個(ge) 行政村456戶農(nong) 戶種植中藥材,其中286戶貧困戶戶均增收800元。

  而在位於(yu) 岷縣十裏鎮的順興(xing) 和中藥材有限責任公司裏,GMP標準化飲片生產(chan) 線上也是一派繁忙景象。作為(wei) 當地的龍頭企業(ye) ,順興(xing) 和中藥材有限責任公司以“企業(ye) +合作社+基地+農(nong) 戶”模式,在申都鄉(xiang) 新民村、蒲麻鎮包家溝村、閭井鎮後治村、梅川鎮永星村建設當歸、黨(dang) 參、黃芪基地3400畝(mu) ,帶動農(nong) 戶416戶,其中貧困戶56戶,公司以高於(yu) 市場價(jia) 5%以上的價(jia) 格收購基地農(nong) 戶藥材,戶均可多增收1000元以上。

  為(wei) 保證中藥材產(chan) 業(ye) 化水平穩定提升,岷縣加快組建中藥合作社和引進培育龍頭企業(ye) 。下一步,岷縣將在全流程全生命周期保護岷縣道地藥材優(you) 質安全的基礎上,通過打造“龍頭企業(ye) +扶貧車間”產(chan) 業(ye) 新模式,增強中藥材產(chan) 業(ye) 對貧困戶增收的帶動作用,全麵提升岷縣中藥材精深加工產(chan) 業(ye) 化、標準化和規模化水平。同時,利用好“藥食同源”政策,開發保健食品、藥膳配方、藥妝等新產(chan) 品,鼓勵支持縣內(nei) 中醫藥企業(ye) 與(yu) 國內(nei) 外知名中藥企業(ye) 及科研機構建立合作機製,大力發展當歸提取物和中藥配方顆粒研發,提升加工質量和水平,擴大精致飲片比例,提高產(chan) 品附加值。

  電商助力銷售轉型升級

  岷縣聚和泰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愛軍(jun) 是從(cong) 一台電腦出售自家藥材開啟創業(ye) 之路的,如今他已建成電商扶貧車間,與(yu) 本地8家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簽訂購銷協議,年發貨物220萬(wan) 件以上,2019年線上線下銷售收入達到7600萬(wan) 元。“我們(men) 的固定用工人數是78人,其中貧困戶23人。”李愛軍(jun) 說,他們(men) 培育出了聚和泰、岷府人家、漢草玖寶、西野集4家線上品牌,且已入駐天貓、淘寶、京東(dong) 、拚多多等大型電商平台。

  電商作為(wei)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無疑是助推脫貧攻堅、促進農(nong) 民脫貧增收的有力武器。近年來,岷縣搶抓“全國電子商務進農(nong) 村綜合示範縣”建設的政策機遇,強化保障、搭建平台、創新模式、結對幫扶,探索出一條貧困地區“電商扶貧”新路子,有力有效推動了全縣電商產(chan) 業(ye) 快速健康發展。

  “我們(men) 帶動電商從(cong) 業(ye) 人員6900餘(yu) 人,帶動貧困群眾(zhong) 5900餘(yu) 人,人均年增收800元以上。”岷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黨(dang) 工委副書(shu) 記買(mai) 自立說,岷縣電商銷售主要以中藥材為(wei) 主,占到銷售額的95%以上,主要銷往東(dong) 南沿海地區。

  下一步,岷縣將利用產(chan) 地市場優(you) 勢,依托電子商務平台,整合倉(cang) 儲(chu) 物流、質量檢測、金融服務、大數據信息服務及雲(yun) 平台等資源,改造升級中國當歸城傳(chuan) 統線下中藥材交易市場,通過“九統一”岷歸品牌戰略的實施,以“中藥材+互聯網+金融+質檢+現代物流+產(chan) 業(ye) 配套”全新商業(ye) 模式,搭建現代大型大宗中藥材商品智慧交易平台,推動岷縣中藥產(chan) 業(ye) 經營模式轉型升級。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