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市的“裏子”也出彩
成都 城市的“裏子”也出彩(探索城市精細化管理新路子)
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更好滿足民生之需
電力、通信、燃氣、廣播電視……城市管線布設,時常麵臨(lin) 兩(liang) 難:架在空中,街道上方是難看的“蜘蛛網”;埋入地下,易腐蝕,維修不便,還常常會(hui) 因施工被挖斷。
如今,隨著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難題正在逐步被破解。
從(cong) 四川成都高新區一處隧道階梯步行而下,到達地下近20米深處,一條寬11米、高2米的地下管廊呈現眼前。這裏集中了自來水管、通信光纖、高壓電纜等近百條管線,同處一“廊”,井然有序——地下管廊這一城市“裏子”,跟高樓大廈的城市“麵子”同樣整潔。
2016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東(dong) 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hui) 上指出,要加快城市地下管廊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設,提升防汛抗洪和減災救災能力。
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國家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作部署,成都著力推進地下管廊建設,統一規劃、集中布局各類管線。迄今,全市地下管廊建成投運20多公裏,50多條在建管廊總長度約167公裏,覆蓋絕大部分中心城區。
集約管理,馬路不再臨(lin) 時開挖
保養(yang) 得好好的馬路,為(wei) 啥隔三差五被挖開?不少市民有此困惑。實際上,不是路麵有問題,而是路麵下暗埋的管線出了故障。為(wei) 了維修,隻得開挖馬路。建設地下綜合管廊,讓問題迎刃而解。
成都金融城附近,一條長3.4公裏、寬16米的地下管廊正在澆築成型。寬敞的管廊內(nei) 部,將匯集電力、燃氣、供水、通信等管線。
“按照規定,地下管廊每200米設有專(zhuan) 門的入口、通風口,檢修方便。”中建二局金融城地下管廊項目負責人伍政宇告訴記者,這處管廊建成後,埋線和維修都在管廊內(nei) 完成,內(nei) 部還有專(zhuan) 門的檢修車道。“各類管線分布在獨立的艙室,即便某一類管線出現故障,也不會(hui) 影響其他管線。”根據成都出台的技術規範,地下管廊與(yu) 周邊道路、地庫、地鐵等其他地下構築物一體(ti) 化建設,以提高地下空間利用率。
地下管廊也是“海綿城市”吸水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排水防澇成為(wei) 基本功能。以金融城地下管廊為(wei) 例,內(nei) 設雨水艙、回用水泵,對雨水進行收儲(chu) 回用。中建二局項目總工程師王浩介紹,雨量過大時,管廊中的雨水管線發揮排水功能,可有效提高城市防洪防汛能力。
設計精細,功能精準。6月25日,成都遭遇汛期以來最強降雨,漢州路地下管廊排洪艙當天排泄積雨最多時達每小時近千立方米。成都市管廊監管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過去一遇到暴雨,這個(ge) 路段就大量積水,嚴(yan) 重影響車輛和行人通行。”
“地下管線就像城市的‘血管’,雖然隱身在人們(men) 視線之外,但一旦發生故障就像城市發生‘血栓’。”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員會(hui) 副主任梁柏清表示,將市政管線集約布設在地下管廊,即便發生“血栓”,也不用重複開挖道路,減少了給市民生活帶來的不便,“此外,在通風、幹燥、監測便捷的地下管廊內(nei) ,管線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得到成倍增加。”
科技護航,確保運行安全穩定
6月10日9時許,由於(yu) 通風口堵塞,漢州路地下管廊綜合艙第五分區氧氣濃度低於(yu) 正常標準,傳(chuan) 感器監測到這一異常情況後立即自動預警。成都地下綜合管廊總控中心監控係統接到預警,自動啟動管廊內(nei) 風機換氣,很快使氧氣濃度恢複正常。
“控製中心是管理地下管廊的‘大腦’,由總控中心和多個(ge) 分控中心構成,實現全域監控和片區巡查相結合。”成都市管廊監管服務中心主任曾小峰介紹,總控中心已於(yu) 去年7月試運行,負責對全市地下管廊進行全域監控、指揮調度,確保管廊安全穩定運行。
在總控中心監測平台,輕點按鈕,一處地下管廊的三維模型躍然眼前。“通過三維可視化管理界麵模擬管廊運行狀態,能夠對管廊設施進行精細化管理。”總控中心工程師告訴記者,地下管廊往往與(yu) 其他設施交匯編織,例如金融城地下管廊就與(yu) 兩(liang) 條地鐵以及10餘(yu) 條市政道路相交,“在複雜環境下,按照實際尺寸比例和光線環境進行模擬,再通過VR(虛擬現實)模擬管廊內(nei) 各類突發事件,就能有效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安全是地下管廊的生命線。走進天府新區一處地下管廊,酷似紅燈籠的消防裝置分外醒目。“一旦發現火警或者甲烷、一氧化碳等氣體(ti) 超標,這個(ge) 自動化裝置便會(hui) 報警或噴灑滅火粉。”管廊維護單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有的管廊內(nei) 還備有軌道機器人,一旦發現火警,能以20公裏時速移行滅火。
“每公裏地下管廊包含的消防、通風、監控與(yu) 報警係統等七大類設備大約500個(ge) 。”曾小峰介紹說,管廊內(nei) 部的各類傳(chuan) 感器對現場實景、溫度、濕度、氧氣濃度、有毒有害氣體(ti) 濃度等保持著高敏感度監測,是管廊智能監控係統的“眼睛”和“鼻子”,配合控製中心這個(ge) “大腦”提高管廊運營維護效率和穩定性。
精準施策,建設布局因地製宜
“以前,那麽(me) 粗的汙水管道直接橫在馬路旁,讓人擔心爆管或泄漏。”家住龍泉驛區洛帶鎮的居民李黎告訴記者,去年市政改造時,遷走了這處管道,隱患消除了,馬路也變得寬敞、美觀。
露天管道遷走,地下管廊有一功。去年11月,地下管廊建至附近,正好將這處汙水管道順勢收納入內(nei) 。
“改造後,洛帶鎮這條汙水管道深藏在地下40米處的管廊內(nei) ,布設了監控攝像頭和傳(chuan) 感器,安全有了保障。”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員會(hui) 市政處負責人張黎青說,管線分類入廊,合理布局,不僅(jin) 能豐(feng) 富城市“裏子”功能,也讓城市“麵子”更整潔。
綠樹成蔭,花開如畫,噴水池水色清亮……在天府新區興(xing) 隆湖畔,一個(ge) 足球場大小的綠地公園,就建在地下管廊所在地麵上。
“地下是汙水管廊,地上是綠地公園。”中建三局項目經理宦小鬆告訴記者,管廊埋在公園地下20多米深處,與(yu) 一座地埋式汙水處理廠相連,實現給排水、再生水管道共用。部分汙水經過淨化,從(cong) 地下管廊抽到地麵成為(wei) 公園的景觀用水。
成都建設地下管廊,既注重同步推進、一舉(ju) 多得,也講究因地製宜、經濟合理。
“老城區的一些區域采用傳(chuan) 統方式布局管線,如果在這些區域新建地下管廊,涉及大量建成設施的重新規劃,影響大,成本高。這種情況下,隻要原狀布局的安全性有保障,就保持原狀。”張黎青告訴記者,成都將地下管廊建設分為(wei) 新建項目和老城區改擴建項目兩(liang) 類,充分考慮新老城區、地理條件、道路斷麵等因素,對是否將管線統一納入地下廊道,遵循“宜入則入”原則,不搞“一刀切”。
按照規劃,到2035年,成都全市地下綜合管廊總長度有望突破1000公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