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別人不胖就你胖?7大“致胖因素”你占了幾個
肥胖竟是新冠病情助推器?對號入座
7大“致胖因素”你占了幾個(ge)
“夏天夏天悄悄到來胖的隻有你,你閨蜜、你閨蜜瘦得像林黛玉……”聽到這首歌,宅家少動卻沒少吃的你紮心了沒?再告訴你個(ge) 更紮心的消息,除了帶來“三高”、慢病外,國外有研究者提出,肥胖甚至是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危險因素之一。別人不胖就你胖是怎麽(me) 回事?今天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和健康教育所的專(zhuan) 家,就來幫你找找原因。
肥胖可能讓新冠肺炎病情加重
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專(zhuan) 家介紹,肥胖常常和血脂異常、脂肪肝、高血壓、冠心病、糖耐量異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同時發生,還可伴隨或並發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暫停、膽囊疾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風、骨關(guan) 節病、靜脈血栓、生育功能受損以及某些癌症等疾病。肥胖可能是這些健康問題的誘因和危險因素,也可能與(yu) 這些疾病有共同的發病基礎。
而國外有研究者提出,肥胖甚至是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危險因素之一,特別在年輕患者中更是如此。美國和法國的數據顯示,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肥胖與(yu) 更高的入院和重症可能性有關(guan) 。
別人不胖就你胖?原因在這裏
北京市健康教育所的專(zhuan) 家介紹,其實人類的肥胖有70%要歸結於(yu) 遺傳(chuan) 因素,不過隻有在精神、飲食、環境等因素的共同促進下,肥胖才會(hui) 悄然發生。為(wei) 啥別人不胖就你胖?看看下麵7個(ge) “致胖因素”,你占了幾個(ge) 。
遺傳(chuan) 因素
父母雙方如果體(ti) 重正常的話,子女發生肥胖的概率隻是8%~10%;雙親(qin) 中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的概率是50%;而雙親(qin) 都肥胖的話,子女發生肥胖的概率就到了80%。
精神因素
人體(ti) 下丘腦內(nei) 有兩(liang) 個(ge) 分別管饑餓和飽食的中樞。研究發現,過度的精神刺激或是神經興(xing) 奮、疾病等因素,都可以讓這兩(liang) 個(ge) 中樞的功能紊亂(luan) ,導致肥胖的發生。
內(nei) 分泌因素
很多因素會(hui) 促進胰島素的作用不足或分泌過多,導致脂肪合成增加,導致肥胖。
飲食因素
首先,過食性肥胖是肥胖的主要類型,攝入的能量超過需求後就轉化為(wei) 脂肪儲(chu) 存起來,從(cong) 而導致肥胖;第二是喜歡吃甜食。研究人員發現,隨著食糖量的增加,體(ti) 重超標的人的比例和糖尿病患者的比例會(hui) 逐步上升;第三是進餐次數。研究發現,吃兩(liang) 次飯比吃三次飯的人發生肥胖、糖代謝異常、脂代謝異常、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明顯增加。適當地限製主食,將水果放到加餐裏,這樣會(hui) 有利於(yu) 能量的平衡,有利於(yu) 胰島素起效和代謝的進行。
運動不足
由於(yu) 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以車代步,導致越來越多的人活動少。比如,宅在家裏,坐在椅子上,沒有參加有效的戶外運動,這無疑使能量消耗減少,促進了胰島素抵抗、受體(ti) 抵抗的形成,導致能量代謝障礙。
缺覺和生物鍾紊亂(luan)
研究發現,睡眠不足7小時的孩子肥胖率會(hui) 明顯增加。此外,晝夜節律也會(hui) 影響人體(ti) 的能量代謝和糖代謝。
不良生活習(xi) 慣
盡管吸煙對體(ti) 重的影響不大,但是吸煙會(hui) 導致嚴(yan) 重的胰島素抵抗,促使如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而飲酒,特別是在飲酒的同時吃大量的高脂類食物,也會(hui) 導致肥胖。
別求快 每周甩肉一斤為(wei) 宜
慢性病防治所專(zhuan) 家介紹,肥胖開始於(yu) 脂肪積聚,而脂肪積聚的原因是攝入的能量超過了消耗的能量。這也給了我們(men) 對抗肥胖的兩(liang) 個(ge) 途徑:減少熱量攝入和增加熱量消耗。簡單說,就是“少吃多動”。
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的“甩肉”建議是:限製來自脂肪和糖的能量攝入;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豆類、全穀物及堅果的食用量;定期進行身體(ti) 活動(兒(er) 童每天60分鍾,成人每周150分鍾)。
此外,減重,不可急於(yu) 求成。減重的速度不宜過快,減重目標不宜定得過高。在低能量膳食和適量增加運動的情況下,每周減重0.5公斤是健康減重的理想速度,一年之內(nei) 比原有體(ti) 重減少5%~10%會(hui) 對健康有益。而且,要避免為(wei) 追求“骨感美”而“減肥”,應將體(ti) 重指數維持在正常水平(18.5~23.9kg/m2)。
早餐前 晨起空腹測體(ti) 重比較好
吃完飯過秤、喝杯水過秤,甚至上完廁所也要馬上稱下自己“瘦”幾兩(liang) ,說的是不是你?其實,測量體(ti) 重並非越頻繁越好,每周測量一次體(ti) 重是比較理想的。慢性病防治所的專(zhuan) 家介紹,體(ti) 重在一周內(nei) 有所波動,這屬於(yu) 正常現象。適當將測量體(ti) 重的頻率維持在每周一次,綜合評估一個(ge) 小周期的減重成果是相對準確的。
此外,測量體(ti) 重應選擇固定的時段。每次測量體(ti) 重應選擇在同一時段,身著相同的衣服,在相同的環境,並且身體(ti) 健康狀況沒有很大差異時進行。如清晨起床後,早餐前空腹時是一個(ge) 比較好的測量時段,這時受進食的影響較小,並且身體(ti) 經過一夜的休整狀況相對穩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