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精準幫扶,繪就美麗和諧“天府畫卷”

發布時間:2020-07-20 19:19:00來源: 科技日報

  精準幫扶,繪就美麗(li) 和諧“天府畫卷”

  高聳的長嶺坡上,千畝(mu) 柑橘林一片綠意盎然,一麵“金鼓”村標生動挺拔;村口池塘邊白鵝遊弋,青山龍門鎮掩映下新居如畫……四川省資陽市樂(le) 至縣金鼓村,宛如現代版的世外桃源。

  “過去泥漿蓋膝頭,筒靴都要扯爛好幾雙;如今水泥路四通八達,大家不僅(jin) 住上了180多平方米的‘小洋樓’,村裏太陽能路燈、健身器材、電子商務中心一應俱全。金鼓村‘石鼓’變‘金鼓’,實現了我們(men) 幾代人的夢想。”69歲的金鼓村原村委會(hui) 副主任楊雲(yun) 平見證著這片曾經“窮”出名的山溝溝,前所未有的蝶變。

  四川是農(nong) 業(ye) 大省,在全國每10袋泡菜,就有7袋來自四川;每10個(ge) 檸檬、血橙,就有8個(ge) 摘自四川的枝頭;每10頭豬,就有1頭來自四川。日前,科技日報記者走訪四川多地廣袤農(nong) 村,探尋當地群眾(zhong) 依靠科技創新,以奮鬥創造曆史,以實幹成就未來的“小康故事”。

  “蜀道難”變“蜀道通”

  麵積1.8平方公裏,總人口1251人的金鼓村,由於(yu) 整村處於(yu) 山巒脊梁之上,是典型的“三缺”村——缺水源、缺道路、缺產(chan) 業(ye) ,村民們(men) 隻靠傳(chuan) 統的種養(yang) 殖業(ye) 過日子。2013年,全村水泥路僅(jin) 有2.1公裏,土路12.1公裏,有3個(ge) 組甚至連泥巴路都沒有。

  “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下雨兩(liang) 腳泥是常態,農(nong) 副產(chan) 品拉不出去,肥料物資也運不進來。”金鼓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楊文武告訴記者,2015年金鼓村被確定為(wei) 省級重點扶貧村,一場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大戰”,首先從(cong) 修路開始。

  為(wei) 了解決(jue) 脫貧的瓶頸問題,2015年金鼓村全麵啟動鄉(xiang) 村道路建設工程,幾年間水泥路增加到18公裏,與(yu) 生產(chan) 道、機耕道、便民路、入戶路,構成了多層級的交通網絡,徹底打通了交通梗阻。

  鄉(xiang) 村的路通了,產(chan) 業(ye) 的“路子”也更加廣闊。目前,該村同時大力發展水果和黑山羊兩(liang) 大支柱產(chan) 業(ye) ,園區務工農(nong) 戶人均收入3000元,全村平均年收入從(cong) 當初的幾千元提高到了1.6萬(wan) 元。

  “以前出趟遠門隻能靠‘四條腿’的馬。現在路修好了,‘四個(ge) 輪’的小車也能開到家門口了。”畢業(ye) 於(yu) 西南民族大學的曲措回到家鄉(xiang) 四川巴塘縣茶洛鄉(xiang) 已經兩(liang) 年了,回憶家門口的道路,她總有一段抹不掉的記憶:“小時候陪著母親(qin) 上山放養(yang) 犛牛,天不亮就要起床,備上一天的幹糧,在泥濘的小路上要走將近8個(ge) 小時。”

  今年7月5日,巴塘縣措普溝景區旅遊公路正式通車,由中鐵八局施工企業(ye) 克服高寒、凍土、沉降等重重困難修築的公路,正串聯起周邊天然溫泉帶、國家森林公園等,吸引大批旅遊公司入駐,巴塘縣迎來發展新契機。曲措心裏一直有一個(ge) 願望:“我很希望大學裏結交的朋友們(men) 能來我的家鄉(xiang) 看看,現在這個(ge) 願望就要實現了。”

  從(cong) “背井離鄉(xiang) ”到“返鄉(xiang) 就業(ye) ”

  回家,在家鄉(xiang) 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讓妻子不用獨自照顧家庭,這是在外打工10年的四川仁壽縣禾家鎮村民段科一直期盼的幸福。今年30歲的段科,從(cong) 2009年起在深圳打工近10年,2019年在仁壽縣農(nong) 民工服務中心的協助下返回家鄉(xiang) ,與(yu) 妻子羅玉蓮一起來到仁壽一家顯示器生產(chan) 企業(ye) 工作。

  “家裏有兩(liang) 個(ge) 孩子,最大的6歲,最小的3歲。過去自己在外漂泊,妻子在家照顧孩子和老人,雖然家庭收入不錯,但對家裏老人妻兒(er) 非常牽掛。”段科說,如今夫妻倆(lia) 都在同一家企業(ye) 上班,還能一起照顧家裏,生活幸福感明顯提升。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自己在外打工,妻子在家照顧老人孩子,家庭月收入約8000元,如今夫妻兩(liang) 人都在本地工作,家庭月收入已超過了1.2萬(wan) 元。

  來看看大家心中的小康生活

  仁壽縣是四川的勞動力轉移輸出大縣,152.4萬(wan) 人的戶籍人口中,外出務工人員達到54.45萬(wan) 人。作為(wei) 全國首批農(nong) 民工返鄉(xiang) 創業(ye) 試點縣,當地農(nong) 民工服務中心通過搭建大數據分析平台,為(wei) 農(nong) 民工返鄉(xiang) 創業(ye) 就業(ye) 提供精準高效服務保障。

  從(cong) 環境“髒亂(luan) 差”到鄉(xiang) 村“景如畫”

  “濁水氹”“垃圾堆”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白牆下鮮花點綴;小溪裏碧波微瀾、房舍邊翠竹掩映……平坦而整潔的村道邊,一棟棟瓦紅、亮白的咖啡、民宿、餐飲店鋪整齊排列在兩(liang) 旁。

  這是距四川德陽市區約7公裏的旌陽區東(dong) 湖街道高槐村。2014年被認定為(wei) 市級貧困村後,為(wei) 實現脫貧摘帽奔小康,這裏結合近郊區位優(you) 勢,通過共創共建模式,實現新農(nong) 人培育、農(nong) 村新業(ye) 態探索,已有50多人創辦了咖啡、民宿、餐飲、康養(yang) 等30多個(ge) 原本多見於(yu) 城市的新興(xing) 業(ye) 態。該村也於(yu) 2016年脫貧摘帽。

  “看看這周邊美麗(li) 的環境,忙的時候、不忙的時候,生活都像在度假。”當地芳華舊時光客棧的負責人劉雪梅說,2018年夫妻倆(lia) 放棄了城裏美容美發行業(ye) 的工作,陸續投入近200萬(wan) 元在高槐樹村開起了咖啡店,目前年收入約30萬(wan) 元左右。“開始的時候生意比較淡,隨著這裏環境越來越好,生意越來越紅火。周末不預定根本無法接待,車都停不下。”

  東(dong) 湖街道辦主任何建說,目前當地農(nong) 村經濟收入主要為(wei) 房租收入、務工收入、土地租金收入、村民創業(ye) 收入等。下一步這裏將邀請專(zhuan) 業(ye) 的規劃團隊,進一步優(you) 化鄉(xiang) 村旅遊品質,提升文創產(chan) 業(ye) 承載能力。

  記者手記

  “大家一起走”的小康之路

  陳可軒 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 盛利

  “我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能夠自食其力,將女兒(er) 從(cong) 初中供到了大學畢業(ye) ,家裏還買(mai) 了房。”左手臂截肢的劉樹芬說著這些話時眼含熱淚,對於(yu) 因為(wei) 意外導致殘疾的她來說,這不容易。她也曾有過痛苦與(yu) 消沉,在這裏她找到了工作,也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對她來說這就是小康。

  讓殘疾人從(cong) 事力所能及的工作,通過勞動找到人生的價(jia) 值和自信,劉樹芬所在的四川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通過實施殘疾人就業(ye) 幫扶計劃,針對殘疾人的殘疾類型成立了殘疾人車間和托養(yang) 車間,目前有在崗殘疾人479人左右,占員工總數的27.3%。在這裏重度殘疾員工平均收入能達到每月2600元,輕度殘疾員工有的收入能達到每月4000至5000元。這是四川省眉山市幫扶殘疾人的縮影,眉山市各級各部門對殘疾人群實施“量體(ti) 裁衣”式服務,從(cong) 弱有所扶邁向弱有眾(zhong) 扶。2019年,全市實現城鄉(xiang) 殘疾人居家靈活就業(ye) 2.5萬(wan) 餘(yu) 人。

  因骨癌而高位截癱的劉洪,在四川省閬中市殘聯的幫助下,成為(wei) 一名線上銷售主播,現如今這份工作每個(ge) 月為(wei) 她帶來2000餘(yu) 元收入,努力工作的劉洪逐漸擁有了自己向往的生活,重新燃起人生的信心。

  “讀書(shu) 改變了我的命運,不隻是我的命運,我家鄉(xiang) 的同輩人,都因為(wei) 讀書(shu) 改變了命運。”對於(yu) 29歲的彝族小夥(huo) 倮伍克的子來說,小康是他親(qin) 身感受的生活變化。倮伍克的子出生在涼山州冕寧縣曹古鄉(xiang) 大馬烏(wu) 村,小時候家鄉(xiang) 不通電、不通車,過年才能吃上肉,更別提上學。是扶貧政策給鄉(xiang) 親(qin) 們(men) 帶來了希望。小山村修建了公路,也通了電,倮伍克的子一家告別了狹小破舊、漏水透風的泥巴房,住進了寬敞明亮、冬暖夏涼的磚房。他免費接受教育,到西昌鐵路技校讀書(shu) ,畢業(ye) 後進入中鐵八局工作,成為(wei) 一名盾構機維保工,2019年榮獲“成都工匠”稱號。

  手磨出一杯苦咖啡,85歲的王素清和76歲的杜雲(yun) 珍卻過上了甜生活。在閬中市五龍村,當地政府發展“特色旅遊小山村”,征得兩(liang) 人同意後邀請專(zhuan) 業(ye) 團隊對兩(liang) 人的房屋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升級改造。兩(liang) 位老人將家中閑置的房間出租作為(wei) 民宿,平時在民宿內(nei) 做一些簡單的管理服務工作還有收入。“在家就能賺錢”,這是五龍村獨特的脫貧方式。兩(liang) 位老人還學會(hui) 了“絕活”手衝(chong) 咖啡,現在每天都有遊客到家裏來,喝咖啡,陪她們(men) 聊聊天,這樣的日子別提有多美了。

  “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上一個(ge) 也不能少,全麵小康大家一起走!”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5月23日上午,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hui) 議的經濟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hui) 時說的一句話。這句話的含義(yi) ,在劉樹芬、倮伍克的子、王素清、杜雲(yun) 珍,這一個(ge) 個(ge) 普通人的身上有了生動的體(ti) 現。

  “全麵小康大家一起走”就是要全體(ti) 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朝著共同富裕不斷邁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優(you) 越性建立在每一個(ge) 人、每一個(ge) 民族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上。“大家一起走”的小康之路,就是讓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hui) ,都享有夢想成真的幸福。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