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科技教育支撐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應對,是對我國醫學教育和衛生健康科研成果的一次集中檢閱。在病原鑒定、臨(lin) 床救治、疫苗研發等方麵,我國開展的係列工作贏得了一定的國際讚譽,但醫學教育、人才培養(yang) 和醫學科研等工作中的短板弱項,也在疫情防控的透射下暴露出來。
如何總結過往成績和經驗,把握重點工作方向,發揮科技教育工作在衛生健康事業(ye) 發展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仍是一個(ge) 需要全行業(ye) 認真思考的長遠命題。
人才培養(yang) 要擺在優(you) 先發展位置
衛生健康行業(ye) 是人才密集、技術密集的行業(ye) ,人才是衛生健康事業(ye) 的第一資源,醫學教育水平直接關(guan) 係全行業(ye) 服務能力和水平。
一直以來,衛生健康行業(ye) 堅持將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yang) 擺在優(you) 先發展位置,健全醫務人員培養(yang) 培訓製度,完善臨(lin) 床醫學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製度正在成為(wei) 聯結院校教育和繼續教育的橋梁,逐漸實現與(yu) 國際接軌;全科醫生培養(yang) 和使用成為(wei) 構建分級診療體(ti) 係、增強基層服務能力的關(guan) 鍵措施,為(wei) 群眾(zhong) 培養(yang) 了更多的合格健康“守門人”。
據悉,在全科醫生培訓體(ti) 係建設方麵,全國96%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已獨立設置全科醫學科,國家衛生健康委會(hui) 同中央編辦等6部委完善了定向生使用政策,落實定向生編製與(yu) 崗位。在各方不懈努力下,2019年新招收培訓4.9萬(wan) 名全科醫生,青海、雲(yun) 南、江西等地全科專(zhuan) 業(ye) 住院醫師招收占比超過30%,北京、上海、江蘇等地區每萬(wan) 人口全科醫生數超過3人,提前實現2020年工作目標。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製度正在向質量內(nei) 涵建設邁進,著力補齊全科、兒(er) 科、精神等緊缺人才短板,將重症醫學專(zhuan) 業(ye) 新增納入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西藏、新疆、重慶等地采取多種措施,緊缺專(zhuan) 業(ye) 招收完成率超過150%。
當前,我國醫學教育總體(ti) 招生規模不小,但學製長短不一,培養(yang) 質量參差不齊,專(zhuan) 業(ye) 設置有待優(you) 化。特別是住院醫師培訓麵臨(lin) 生源質量差異大、過程管理監管難、財政投入總體(ti) 不高、教學激勵機製不健全、緊缺專(zhuan) 業(ye) 薪酬待遇低等政策與(yu) 環境影響,加強培訓質量內(nei) 涵建設麵臨(lin) 巨大挑戰。
科技創新向深層體(ti) 製改革邁進
近年來,以“重大新藥創製”和“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chuan) 染病防治”兩(liang) 個(ge) 科技重大專(zhuan) 項攻關(guan) 為(wei) 標誌,我國衛生健康科研創新成果加速湧現,取得了一批重大標誌性成果,集中突破了抗體(ti) 大規模發酵製備、生物大分子給藥、藥物緩控釋等一大批瓶頸技術。著力突破監測檢測、預警溯源等十大關(guan) 鍵技術,初步形成了國際先進的突發急性傳(chuan) 染病防控技術體(ti) 係。
2020年,兩(liang) 個(ge) 重大專(zhuan) 項迎來收官,當年新立項157項,中央財政投入3.6億(yi) 元,已順利完成所有任務部署。新藥專(zhuan) 項共支持140餘(yu) 個(ge) 品種獲得了新藥證書(shu) ,其中45個(ge) 為(wei) 自主創新Ⅰ類新藥,僅(jin) 2019年就有7個(ge) Ⅰ類新藥獲批。我國藥物研發已由仿創結合向創新優(you) 先轉變,立足於(yu) 解決(jue) 臨(lin) 床需求,實現進口替代,保障公共安全。傳(chuan) 染病專(zhuan) 項建立了國際上首個(ge) 乙肝病毒致人肝硬化的高仿真小鼠模型,完成了針對結核杆菌潛伏感染人群的凍幹重組結核疫苗Ia期驗證,已啟動Ib期臨(lin) 床研究。
在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方麵,科技創新體(ti) 係建設不斷完善。國家衛生健康委會(hui) 同科技部等部門,已布局建設50個(ge) 國家臨(lin) 床醫學研究中心,協同創新網絡機構覆蓋千餘(yu) 家醫療機構。支持中西部地區發揮各自優(you) 勢,共建13家委級重點實驗室。協同科技部優(you) 化建設國家人口健康科學數據中心等一批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全國衛生健康係統深入推進“機構評估、人才評價(jia) 、項目評審”三評改革,大力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四唯現象,在浙江、四川等7個(ge) 地區或單位紮實推進科技體(ti) 製改革試點。
保持清醒認識紮實推進各項工作
不可否認,我國的醫學教育、醫藥科研工作與(yu) 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相當差距,衛生健康行業(ye) 還需保持清醒認識,紮實推進各項工作。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將圍繞維護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的總體(ti) 目標,謀劃“十四五”科技創新重點;瞄準“卡脖子”關(guan) 鍵核心技術,製定“十四五”行業(ye) 科技創新規劃,為(wei) 未來5年衛生健康科技創新工作提前謀劃布局;緊密結合新冠疫情等當前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進一步提升疾病預防控製體(ti) 係及公共衛生應急體(ti) 係的科技支撐能力;在新冠科技攻關(guan) 方麵,持續協同攻關(guan) ,穩步推進疫苗、藥物和新型診斷試劑等研發。
全科醫生隊伍建設關(guan) 乎分級診療製度建立、關(guan) 乎醫改成敗,是一項基礎性、戰略性、長遠性的重大工程。記者從(cong) 國家衛生健康委獲悉,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的全科醫學科建設,今年仍未達標的,將取消住培基地資格,各地要抓好定向生就業(ye) 安置和履約管理工作,充分發揮他們(men) 在全科醫療中的作用。
在推進繼續醫學教育改革創新方麵,國家將加快製定繼續醫學教育管理辦法及其配套文件,推進“互聯網+醫學教育”,擴大繼續醫學教育覆蓋麵,推動繼續醫學教育公平、可及,緩解基層醫務人員工學矛盾。院校醫學教育改革要用好醫師資格考試結果,發揮指揮棒作用,對不符合醫學教育規律、達不到辦學條件、招生規模過大、人才培養(yang) 質量差的高校,要協調省級教育部門采取措施予以幹預,解決(jue) 規模、結構和質量與(yu) 行業(ye) 需求不相匹配的問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