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投入不斷增多,體係不斷健全 科技助力建設美麗中國

寇江澤 發布時間:2020-07-29 18:13:00來源: 人民日報

  “‘十三五’以來,重大科研項目推進有序,科技體(ti) 製改革進展順利,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一定成效。”7月28日,生態環境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hui) ,生態環境部科技與(yu) 財務司司長鄒首民表示,“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科技工作,將建立4個(ge) 支撐體(ti) 係,部署六大任務,推動國家設立一批科技項目。

  “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投入不斷增多

  科技作為(wei) 一項基礎性工作,貫穿於(yu) 汙染防治全過程,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領域的科技投入不斷增多,僅(jin) 中央財政投入就超過100億(yi) 元。”鄒首民說。

  目前,水體(ti) 汙染控製與(yu) 治理科技重大專(zhuan) 項按照“控源減排、減負修複、綜合調控”三步走戰略,已完成“十三五”任務部署,在努力做好專(zhuan) 項驗收前各項準備工作。大氣重汙染成因與(yu) 治理攻關(guan) 項目現已完成既定研究任務,正在組織驗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複聯合研究一期項目實施順利。

  鄒首民說,隨著一些關(guan) 鍵技術的研發突破,汙染治理和生態修複方麵的技術可達性更強、經濟可行性更加合理,環境保護與(yu) 經濟發展更加協調。

  比如,重汙染天氣預報,通過科技攻關(guan) ,汙染過程預報的準確率接近100%,汙染級別的預報準確率接近80%,預報的時長由以前的3—7天,擴展到目前的10天。“預報預警技術的快速發展,可以使各地提前采取應急管控措施,減少汙染物的累積起點,降低汙染峰值。”鄒首民說。

  生態環境科技工作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目前,生態環境科技工作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為(wei) 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比如,水環境領域,形成了重點行業(ye) 水汙染全過程控製技術係統與(yu) 應用、城鎮生活汙水處理與(yu) 利用等八大標誌性成果;大氣環境領域,建立了大氣重汙染成因定量化、精細化解析技術方法,構建了重汙染天氣聯合應對技術體(ti) 係。

  當前,汙染治理技術需求旺盛,如何指導地方和企業(ye) 做好技術選擇?“隨著環境治理深入,技術作用日益凸顯,以前靠管理很容易實現的管理目標,現在要想解決(jue) 深層次的問題,關(guan) 鍵還是要依靠科技。”鄒首民表示,從(cong) 2007年開始,生態環境部每年結合當年環境治理技術需求熱點,發布《國家先進汙染防治技術目錄》,選擇環境和經濟效益都比較好的成熟技術,目前已經發布了共1173項。

  去年7月,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台正式上線。“這個(ge) 平台類似於(yu) 一個(ge) 技術大超市,主要開展技術評估、技術篩選、技術孵化等核心任務,目前已經匯集了4500多項先進適用技術。”鄒首民說。

  “十四五”生態環境科技工作將建立4個(ge) 支撐體(ti) 係、部署六大任務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處於(yu) 攻堅期、關(guan) 鍵期、窗口期,如何繼續發揮好生態環境科技的支撐作用?

  鄒首民表示,為(wei) 了強化科技支撐“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生態環境部已啟動了“十四五”生態環境科技需求和重點研發任務的凝練工作,“目前,已形成了初步的思路和框架。具體(ti) 來說,就是要麵向世界環境科技前沿、麵向環境管理需求、麵向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際問題,建立4個(ge) 支撐體(ti) 係,部署六大主要任務,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

  4個(ge) 支撐體(ti) 係包括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技術支撐體(ti) 係、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的技術支撐體(ti) 係等。六大主要任務包括開展環境問題成因機理以及時空和內(nei) 在演變規律等前沿基礎研究,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監測、修複等關(guan) 鍵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等。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