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黑龍江、吉林、北京……醫者戰疫190餘天轉戰四地
老兵“新”傳(chuan)
17年前,他38歲,在抗擊非典一線堅守三個(ge) 月;
17年後,他55歲,在阻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場上,已鏖戰190餘(yu) 天。
童朝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呼吸與(yu) 危重症專(zhuan) 家。
武漢、黑龍江、吉林、北京……一個(ge) 又一個(ge) 戰場上,這位名列“重症八仙”的醫者用一次次決(jue) 不放棄的戰鬥,譜寫(xie) 著——
2003年,38歲的童朝暉剛剛留學歸來,回到朝陽醫院。
麵對來勢洶洶的SARS疫情,童朝暉臨(lin) 危受命,擔任SARS病房主任。在隔離病房裏,他第一次見識了病毒性肺炎的強大破壞力。
凶險且未知的病毒,並沒嚇倒童朝暉,“當時年輕,就是往上衝(chong) !”
整整三個(ge) 月。童朝暉沒離開過醫院,他和同事們(men) ,成功建立了中國頂級的SARS病房。他所負責的百餘(yu) 名患者,無一例病亡。
戰非典的這股衝(chong) 勁兒(er) ,一直沒有消減。此後的17年,哪裏有疫情,哪裏就有童朝暉的身影——
2008年,童朝暉在北京發現了第一例H5N1禽流感病毒患者;2009年,甲型H1N1流感;隨後是H7N9禽流感、青海鼠疫;2019年,他診治了北京109年來首次出現的兩(liang) 例輸入型肺鼠疫患者,無醫護人員和其他患者感染……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已55歲的童朝暉再上戰場。
雖是老兵,初心未改。
殫精竭慮,救治患者,是童朝暉的心跡和行跡。
一張合影
新冠肺炎疫情,同樣來勢凶猛。
1月23日,武漢“封城”。那裏的疫情,牽動著所有中國人的心。
當天,北京朝陽醫院的醫護人員,在網上看到一張來自武漢醫護人員拍攝的照片。
這是一張十幾位醫護人員的合影,照片上印有“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2020年1月23日武漢金銀潭南五樓”等字樣。照片中前排正中站著的人,有些眼熟,再仔細一看,“這不是童院長嗎!”
那一刻,朝陽醫院的同事們(men) 才知道,童朝暉,作為(wei) 中央指導組專(zhuan) 家組成員、國家衛健委醫療救治組專(zhuan) 家,已悄悄地抵達抗擊疫情的最前線。
其實,1月18日,童朝暉就到了武漢。在隔離病房中,他用了整整兩(liang) 天,把當時確診的所有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情況摸查了一遍。雖已久經沙場,但他還是心頭一緊——
新冠肺炎起病隱匿,臨(lin) 床表現除了呼吸係統外,有多器官受累,高齡合並基礎疾病的患者病亡率高……
無論是傳(chuan) 染性、傳(chuan) 播力,還是病情嚴(yan) 重程度和病例數量,都遠遠超過之前所有的病毒肺炎,救治難度非常大……
怎麽(me) 辦?沒選擇!
“必須啃下這塊硬骨頭!”童朝暉深知,這場戰役,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中國勝。
“我是一個(ge) 老兵,有豐(feng) 富的作戰經驗。一定會(hui) 圓滿完成任務!”童朝暉在朋友圈中寫(xie) 道。
充分了解武漢患者救治情況後,童朝暉果斷提出“關(guan) 口前移 積極救治”的理念,在他的建議下,該理念被寫(xie) 進了國家新冠肺炎診療方案。
在武漢的日子裏,童朝暉如同陀螺一般連軸轉。他和專(zhuan) 家組成員除了要負責指導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等6家醫院的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還要到武漢市及周邊郊區30多家醫院巡查,及時甄別重症危重症患者,轉往定點醫院救治。
“SARS、禽流感、甲流,包括新冠肺炎,其實都是病毒肺炎,治療策略相差不多。”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需要包括呼吸支持、髒器保護、藥物治療在內(nei) 的綜合治療。”
……
童朝暉每天要巡診兩(liang) 到三家醫院的重症病房,孝感、黃岡(gang) 、黃石、鄂州……每到一個(ge) 地方,他都決(jue) 不藏私地分享救治經驗,指導重症患者的救治。麵對患者,他早已拋開“專(zhuan) 家”的頭銜,就是一位普通的醫生,幫助患者調整俯臥位通氣,操作危險的氣管插管……
白天巡診病房,晚上回到駐地,童朝暉還要和國內(nei) 外同行們(men) 交流會(hui) 診心得,探討和分享治療新冠肺炎的經驗。
夜以繼日地忙碌,童朝暉很少能正點吃飯,他甚至連星期幾都記不清,但有一件事他每天都會(hui) 記得做——記錄查房筆記,總結疾病發病特征、救治經驗。“警惕新冠肺炎與(yu) SARS臨(lin) 床表現的不同之處”“如何把握做ECMO的時機”“怎樣防止深靜脈血栓並發症、危重症患者的營養(yang) 支持問題”……有了心得體(ti) 會(hui) ,童朝暉總會(hui) 第一時間在朋友圈中分享。
如此種種,不僅(jin) 挽救了大量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生命,更為(wei) 後續來到湖北支援的醫護人員提供了寶貴經驗。
床旁的細節
走到患者床旁,這是童朝暉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傳(chuan) 授給年輕醫生的經驗之一。
每次查房,長時間穿著防護服,已不再年輕的童朝暉常感到憋氣、難受,但他從(cong) 不會(hui) 因此少看一個(ge) 病人,忽略任何一個(ge) 細節。甚至床單元的擺放,他都會(hui) 過問。
每到一個(ge) 床位,童朝暉都會(hui) 俯下身子,仔細查看患者氣管插管位置、氣囊壓力、管路濕化、呼吸機模式、參數設置及監測結果……發現問題,他就動手調整,手把手地教醫護人員如何分析數據、呼吸曲線……
“病人哪天發的病?現在病情如何?出現的症狀有哪些?目前淋巴細胞、血小板、CT、血氣如何……”每次查房時,童朝暉的發問如連珠炮一般,常常讓病房裏的醫護人員招架不住。童朝暉並不是想為(wei) 難誰,他是用這種方式,督促醫護人員關(guan) 注每一個(ge) 診療細節。
一天,在雷神山醫院查房,童朝暉來到一位患者的床旁,他用手摸了一下插管的氣囊,“氣囊太硬!”他轉頭跟管床醫生說:“小夥(huo) 子,壓力太高了,要降下來,否則容易出現氣管食管瘺……”
年輕的醫生一臉緊張,有些不知所措,童朝暉見狀,放緩了語氣,開始現場教學,“小夥(huo) 子,這氣囊,我已經摸了三十年了。適宜的氣囊壓力,摸上去的手感要比摸自己的鼻尖軟一點,比摸自己的嘴唇要硬一點……”
“做ICU的醫生也好,護士也好,要有鷹一般的眼睛。”童朝暉常常如此叮囑年輕的醫護人員,提醒他們(men) 要善於(yu) 觀察患者病情細枝末節的變化——
“沒出並發症,進入第三周,那就看到了希望……最多一個(ge) 月以內(nei) ,拿下!”
“什麽(me) 時候拔管兒(er) ?當你看見這個(ge) 人躺在病床上,看著天花板眼睛滴溜轉、有神,那保準能成。”
……
童朝暉常說,醫生必須要走到患者床旁,才能發現問題。在ICU病房裏,每一名患者都有許多特殊的指標要監測,病情更是瞬息萬(wan) 變。有時候,一個(ge) 細節的調整,病人的病情可能就有好轉;但一點點疏漏,也可能就錯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每天,在一張張病床前,童朝暉和醫護人員討論病例、精心救治……從(cong) 剛出生的嬰兒(er) ,到九十多歲的老人,他和同事們(men) ,一次次與(yu) 死神掰手腕兒(er) ,成功救治了大量重症患者。
“既然選擇了危重症醫學這個(ge) 專(zhuan) 業(ye) ,就必須盡全力把每一位危重症病人搶救過來。”童朝暉說著,眼中泛起了光彩,“永不放棄,這是一種信仰,讓我們(men) 充滿力量!”
轉戰四地
最早抵達武漢,卻是最晚離開。
數以萬(wan) 計醫護人員的努力,換來了一位又一位患者的轉危為(wei) 安。
4月24日,武漢最後1名重症患者出院,包括童朝暉在內(nei) 的20位援鄂危重症專(zhuan) 家圓滿完成任務。此時,距離他們(men) 初抵武漢,已過去整整一百天。
當大部分專(zhuan) 家陸續撤離武漢時,童朝暉和其他幾名專(zhuan) 家又接到了新的指令——前往黑龍江繼續指導救治工作。
當時,黑龍江境外輸入疫情形勢嚴(yan) 峻,省內(nei) 又暴發了本土聚集性疫情……童朝暉沒有半點猶豫,領命出征。
完成了在黑龍江的工作,童朝暉還是沒能休息。
5月初,吉林舒蘭(lan) 出現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成為(wei) 當時全國唯一的高風險地區。童朝暉等人轉戰吉林。
5月14日晚,一位79歲的確診患者被收入吉林市傳(chuan) 染病醫院隔離病房。當時,患者血氧飽和度極低,病情危重。
23時30分許,童朝暉等人緊急趕到病房,經過轉俯臥位等一係列救治,患者轉危為(wei) 安,且避免了氣管插管。
5月19日,重任又落到童朝暉的肩上。他按照上級指示,從(cong) 吉林返回武漢,指導武漢疫情防控,尤其關(guan) 注治愈出院患者的康複和心理疏導問題,以鞏固疫情防控成果。
6月11日,此前已50餘(yu) 天沒有新增病例的北京,暴發新發地市場聚集性疫情。
6月17日,童朝暉被急召回京,充實救治團隊。抵京第二天,他便直奔地壇醫院,參與(yu) 重症患者救治。他和多位專(zhuan) 家每天進病房診查病例、集體(ti) 會(hui) 診會(hui) 商,研究製定“一人一策”個(ge) 體(ti) 化治療方案,全力救治患者。
在地壇醫院,童朝暉見到了“西城大爺”。
“西城大爺”唐先生,是北京新發地市場聚集性疫情的首例確診病例。他入院的第二天,由於(yu) 病情反複,被轉入重症監護室。在ICU治療期間,童朝暉對唐先生的病情格外關(guan) 注。當時唐先生的臨(lin) 床分型為(wei) 重型,一度需要經鼻高流量吸氧才能維持住氧飽和度。童朝暉為(wei) 他製定了個(ge) 體(ti) 化的治療方案。
查房時,童朝暉常和唐先生開玩笑,以疏解他的焦慮——
“你現在可是北京市的牛人!”
“52歲怎麽(me) 就叫‘大爺’了,應該叫‘小叔’。”
……
經過精心護理治療,唐先生病情好轉,順利出院。
前一陣,一段“拍背”視頻走紅網絡。主角,正是童朝暉。
那天,童朝暉正和醫生們(men) 查房。
“您做做這個(ge) 姑娘的工作吧,她又躺在床上不動了……”一位醫生對童朝暉說。童朝暉走上前,扶著患者坐起身、下床。
“你的肺挺好,但是要多下地活動。來,坐在板凳上,身體(ti) 趴在床上,我給你拍一拍……”童朝暉說著,雙手交替,由下至上,手法嫻熟地為(wei) 患者拍背,邊拍邊說,“你肺裏的病變都集中在後背,趴著拍背的目的是讓病變消散,散開就容易吸收了……”
童朝暉邊給患者拍背,邊對其他醫生說:“新冠肺炎患者中,無論是普通鼻導管吸氧,還是插管,都要不時趴過來進行俯臥位通氣,對氧飽和度的改善很有效。”
聽說“拍背”視頻火了,童朝暉很開心,他也希望能把“拍背”這種簡單有效的策略教給更多的醫生、患者及家屬。
除了全力救治病患,童朝暉的身影還出現在北京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hui) 上,以及連線直播的鏡頭中,他希望盡可能多地普及防疫知識,回應關(guan) 切,消除恐慌,助力戰疫。
家人的信息
戰疫190餘(yu) 天,轉戰四地。和童朝暉一起奮戰的同事有很多,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湖北黃岡(gang) 人。
童朝暉的父母就住在離武漢兩(liang) 個(ge) 小時路程的黃岡(gang) 市蘄春縣。但在武漢奮戰的日子裏,雖然多次到黃岡(gang) ,但童朝暉沒回過一次家。
“實在太不方便。”童朝暉說,“我每天近距離接觸的全都是重症患者,減少跟老人接觸,對他們(men) 也是一種保護。”
兒(er) 子奮戰在武漢抗疫一線,近在咫尺卻不能相見,兩(liang) 位老人沒有埋怨,他們(men) 都很支持兒(er) 子的工作。
兒(er) 行千裏母擔憂。為(wei) 能及時收到兒(er) 子的消息,童朝暉76歲的老母親(qin) 還學會(hui) 了用微信,不僅(jin) 會(hui) 視頻通話,還會(hui) 收發照片。
童朝暉的手機裏,有一條母親(qin) 發來的信息——
“在這四九寒天的日子裏,你聽從(cong) 黨(dang) 的召喚,最先從(cong) 北京來到武漢,為(wei) 的就是家鄉(xiang) 的父老鄉(xiang) 親(qin) 早日從(cong) 病疫中解救出來。我們(men) 為(wei) 你感到驕傲。你要好好地保護自己,才能好好地保護別人。我們(men) 倆(lia) 在家不出門、不串門,你不必擔心,就是守望你早日歸來!天佑中華,天佑武漢!”
疲憊的時候,童朝暉看看母親(qin) 發來的信息,他就會(hui) 重新充滿力量。
轉戰黑龍江之前,童朝暉和母親(qin) 來了次十分鍾的視頻“團聚”,見兒(er) 子穿著短袖,母親(qin) 不停叮囑他多穿點。童朝暉有點兒(er) 不好意思地笑笑,“我都五十多歲了,還像叮囑小孩兒(er) 一樣。”
對家人的思念,永遠是這位戰疫老兵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麵對病毒,無所畏懼的童朝暉,看到一段女兒(er) 的留言,竟紅了眼眶——
“魯迅先生說,‘我們(men) 從(cong) 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wei) 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你在我、家人和全社會(hui) 眼中就是這樣的英雄!一定要注意防護!多加小心!要記住至親(qin) 的人在日夜記掛著你,翹首以盼你的歸來。無論在哪裏,無論什麽(me) 時候,家裏始終有一盞燈為(wei) 你點亮!”
望著女兒(er) 發來的信息,童朝暉仿佛看到了女兒(er) 的笑臉,這張笑臉又漸漸與(yu) 17年前的一個(ge) 小女孩重合……
小女孩是10歲的女兒(er) ,當時,她也給童朝暉寫(xie) 過一封信,女兒(er) 寫(xie) 道:“打完勝仗,凱旋而歸!我將用雙臂迎接我那勞苦功高的爸爸……”
“他們(men) 都理解我,知道我不怕累、不怕苦,知道在黨(dang) 和國家需要的時候,我希望為(wei) 國出征、衝(chong) 鋒陷陣。”童朝暉的聲音,有些哽咽,他能做的,就是每天給家人報個(ge) 平安,讓他們(men) 放心。
190餘(yu) 天,1.2萬(wan) 餘(yu) 公裏……
北京疫情得以控製,童朝暉又有了新的任務。疫情不退,他的戰疫曆程就仍會(hui) 延續。
聽到大家把他列為(wei) “重症八仙”,童朝暉笑了,連稱“不敢當”,“大家過獎了,我算不上什麽(me) ‘仙’,隻是做了一名醫生分內(nei) 的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