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術資源涵養“四史” 用通俗話語傳播“四史”
成立國內(nei) 首個(ge) 跨學科社會(hui) 主義(yi) 曆史研究院;提升傳(chuan) 播能級,將“四史”學習(xi) 教育融入課程思政和市民生活,華東(dong) 師範大學——
以學術資源涵養(yang) “四史” 用通俗話語傳(chuan) 播“四史”
成立國內(nei) 首個(ge) 跨學科社會(hui) 主義(yi) 曆史研究院;將“四史”學習(xi) 教育融入課程思政的內(nei) 涵建設;提升傳(chuan) 播能級,讓“四史”學習(xi) 教育融入市民生活……記者日前在華東(dong) 師範大學采訪了解到,該校緊抓關(guan) 鍵渠道,讓“四史”學習(xi) 教育更好地融入課堂,融入教學主渠道,提升學生獲得感;發揮關(guan) 鍵主體(ti) 作用,支持更多教師成為(wei) 傳(chuan) 播和學習(xi) “四史”的帶頭人;發揮學術研究引領作用,積極為(wei) “四史”學習(xi) 教育提供智力支撐;發揮溢出效應,彰顯高校的社會(hui) 引領作用。
華東(dong) 師範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梅兵說:“以豐(feng) 厚學術資源涵養(yang) ‘四史’學習(xi) 教育,華東(dong) 師範大學發揮高端學術平台和智庫優(you) 勢,提供紮實的學術和人才支撐,讓理論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在‘四史’學術研究和學習(xi) 教育宣講中擔當起學術責任和社會(hui) 責任,從(cong) 而更好地實現以史為(wei) 鑒,資政育人。”
推動“四史”學術研究和資政智庫建設
6月28日,華東(dong) 師範大學社會(hui) 主義(yi) 曆史與(yu) 文獻研究院組建成立。這是華東(dong) 師範大學積極響應國家推進“四史”研究、教學和人才培養(yang) 的急切需求,成立的國內(nei) 首個(ge) 跨學科社會(hui) 主義(yi) 曆史研究院。
“重視學習(xi) 借鑒曆史經驗,是當前治國理政的一個(ge) 鮮明特點。這要求我們(men) 高校科研工作者及早做準備,擔負起應有的責任和義(yi) 務,拿出過硬的研究成果。”華東(dong) 師範大學社會(hui) 主義(yi) 曆史與(yu) 文獻研究院院長、曆史學係教授孟鍾捷說。
在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一大批曆史學者多年來悉心耕耘,在冷戰國際史、中國當代史、改革開放史等研究領域成績斐然。對現有學術研究團隊和文獻資料進行整合重組,研究院推出“初心”係列、新中國建國史係列、改革開放史係列、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研究係列等多個(ge) 研究麵向,充分整合相關(guan) 學科的科研教學力量,建設服務大眾(zhong) 型的“四史”基礎文獻數據庫。作為(wei) 新中國組建的第一所社會(hui) 主義(yi) 師範大學,學校還將麵向全國建設“四史”學習(xi) 教育高校學生培訓平台。
“我們(men) 不僅(jin) 致力於(yu) 推動學術研究和資政智庫建設,更將服務大眾(zhong) 的目的擺在首位,普及‘四史’知識,幫助人們(men) 認識曆史過程,推動曆史知識的社會(hui) 化,形成全民學‘四史’的熱潮。”孟鍾捷說。
以“四史”拓展課程思政內(nei) 涵
今年畢業(ye) 季,華東(dong) 師範大學外語學院畢業(ye) 生們(men) 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畢業(ye) 文創——學院聯名的“中華牌”鉛筆。小小的鉛筆承載了一段民族工業(ye) 發展史,將鉛筆作為(wei) 畢業(ye) 禮物是學院“四史”主題畢業(ye) 教育係列活動之一,引導畢業(ye) 生在新的人生起點上回望曆史,汲取力量。
一方麵,生動多樣的畢業(ye) 課、團課、支部活動讓“四史”學習(xi) 教育活起來;另一方麵,學校依托豐(feng) 厚的學術和名師資源,通過頂層設計和製度保障,以“四史”學習(xi) 教育拓展課程思政的內(nei) 涵建設。通過進一步深化思政課改革,華東(dong) 師範大學將“四史”內(nei) 容有機融入高校相關(guan) 課程教學,瞄準教師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的顯著提升,充分調動學生和教師“兩(liang) 個(ge) 主體(ti) ”作用,推進“四史”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
前不久,在華東(dong) 師範大學課程思政暨“四史”教學建設推進會(hui) 上,學校明確提出,建設更加注重實踐的“四史”係列思政選擇性必修課程,集合地理、教育、曆史、社會(hui) 學等A類學科的優(you) 秀師資打造課程,以“理論+實踐”方式帶領學生認識中國國土空間、了解區域規劃戰略、直麵中國基礎教育、理解改革開放與(yu) 中國社會(hui) 文化轉型等。
作為(wei) 以教師教育為(wei) 特色的高校,華東(dong) 師範大學還提出,著力培養(yang) 師範生講“四史”的能力;同時,服務基礎教育,牽手附屬學校,在中文、曆史、地理、政治等學科領域建設“四史”教育資源庫,探索推動“四史”學習(xi) 教育融入大中小思政課一體(ti) 化建設過程。七一前夕,在華東(dong) 師範大學的精心組織下,6位來自不同學段的上海大中小學及幼兒(er) 園教師圍繞“偉(wei) 大的起點”這一主題,舉(ju) 辦了一場精彩的教學觀摩活動,這也是上海學校“四史”學習(xi) 教育進課堂專(zhuan) 場活動。
讓“四史”學習(xi) 教育融入市民生活
“石庫門裏的革命首創精神”“民眾(zhong) 衣食住行的變遷”“社會(hui) 福利的發展曆史”“上海抗戰歌曲的興(xing) 起、傳(chuan) 播與(yu) 意義(yi) ”……這是華東(dong) 師範大學“四史”學習(xi) 教育宣講團的專(zhuan) 家們(men) 開出的學習(xi) “菜單”,涵蓋95個(ge) 主題。
這些選題由小見大、深入淺出,讓身邊的曆史“說話”,滿足多元化、個(ge) 性化的學習(xi) 需求,同時通過線上共享,更加分眾(zhong) 化、精準化地提高學習(xi) 教育實效。
專(zhuan) 家宣講團打破宣講“以講為(wei) 主”的單線方式,讓“四史”學習(xi) 教育走入“尋常百姓家”。在合作打磨全媒體(ti) 音視頻節目的過程中,專(zhuan) 家們(men) 對每一門課進行再錘煉,以互動帶故事、以故事傳(chuan) 理論,在每節課中提煉出易於(yu) 網絡傳(chuan) 播的“金句”,提升“四史”學習(xi) 教育的傳(chuan) 播能級。
以學術資源涵養(yang) “四史”,用通俗話語傳(chuan) 播“四史”。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的“四史”學習(xi) 書(shu) 單,都是圖文互證的通俗讀物,包括將紅色文化與(yu) 海派文化融匯的《紅色弄堂》、以日常生活的視角全方位展示延安精神魅力的讀本《問道延安黃土地》、精選經典紅色紀念地照片的文創型“筆記書(shu) ”《初心——紅色印跡擷英筆記本》等。
梅兵說,目前華東(dong) 師範大學處於(yu) 關(guan) 鍵的轉型期,要將新中國組建的第一所社會(hui) 主義(yi) 師範大學建設成為(wei) 綜合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學,需要從(cong) 曆史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培養(yang) 什麽(me) 人,怎樣培養(yang) 人,為(wei) 誰培養(yang) 人”,華東(dong) 師範大學正在以“四史”學習(xi) 教育啟迪一流大學內(nei) 涵式發展。記者了解到,學校以“中國一流人才、世界一流人才”為(wei) 主題開展大討論,確定卓越育人新規範,形成具體(ti) 可行的工作方案和評估指標體(ti) 係,以“強基計劃”和“拔尖2.0”為(wei) 切入點,推動課堂革命,在通識教育、專(zhuan) 業(ye) 教育、學科交叉培養(yang) 上形成典範,以此帶動學生培養(yang) 模式的深刻變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