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改良百年清水魚飼養模式 以中藥飼魚助鄉村振興
中新網衢州8月6日電(謝盼盼 童笑雨)引來一泓泉,壘造一口塘,養(yang) 好一條魚。位於(yu) 浙江衢州開化的何田鄉(xiang) 是“中國清水魚之鄉(xiang) ”,目前在浙江大學研究團隊的帶領下,清水魚有了新“食譜”:以浙江大學特種水稻“脆杆”、當地高山辣椒以及中藥材等替代原先的單一青草飼養(yang) ,既增加魚類營養(yang) ,還增強其抗病性。
從(cong) 明朝開始,開化農(nong) 民便利用獨有的生態優(you) 勢,在自家房前屋後、溪邊溝旁挖塘養(yang) 魚,完全投喂青草作飼料,故把這種方式養(yang) 出的魚稱作“清水魚”。
2019年發布的《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水產(chan) 養(yang) 殖業(ye) 綠色發展的若幹意見》指出,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yu) 水產(chan) 養(yang) 殖生產(chan) 全過程。
在“兩(liang) 山”理念發源地浙江,農(nong) 民們(men) 在浙江大學的科技加持下,堅守生態紅線,以中藥代替抗生素,改良百年清水魚飼養(yang) 模式,不僅(jin) 走出一條綠色發展新路徑,還提高了魚的品質,實現了產(chan) 業(ye) 增收。
高升村位於(yu) 開化縣的海拔最高處,清水魚、水稻、辣椒和中藥材產(chan) 業(ye) 是農(nong) 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通過當地政法委的牽頭,浙江大學在高升建立了相關(guan) 基地,浙江大學農(nong) 學院吳殿星教授工作站此前在該村落戶。
今年吳殿星帶著浙江大學的學生來此進行暑期實踐,學生發現,高升村在清水魚魚塘旁邊種植了一畝(mu) 畝(mu) 的脆杆水稻、中藥材薏苡和三葉青。殊不知,這些將成為(wei) 清水魚新的食物。
吳殿星教授介紹,原先魚身所需營養(yang) 物質由青草中汲取,青草因纖維含量太高導致魚消化利用率低,且易沉澱在魚池中影響美觀,如今換成纖維含量低更易消化吸收的脆杆,相較此前,脆杆明顯有利於(yu) 魚的生長,對於(yu) 促進農(nong) 民增收、提升養(yang) 魚經濟和生態效益意義(yi) 非凡。
值得一提的是,豐(feng) 收後的脆杆水稻是經有機認證的風味米,同時穀杆兩(liang) 用,收獲後的稻杆磨成粉末替代傳(chuan) 統的米糠,讓基本圈養(yang) 、吃剩菜剩飯的雞和豬“減減肥”,也可還田利用。高升村的村民不僅(jin) 養(yang) 魚,還種植高山辣椒。其高山辣椒富含維生素,風味品質佳,而品相差和劣質的辣椒則用於(yu) 喂養(yang) 清水魚,既增強魚的抗病性,又增加魚的營養(yang) 價(jia) 值,避免了浪費,實現了綜合利用。
中藥材薏苡為(wei) 禾本科的特色中藥材,係中國中藥現代化的標誌性成果。薏苡葉也成為(wei) 了當地清水魚的重要食物來源。
吳殿星說,薏苡種在山溝邊或低坡緩地,既用於(yu) 藥膳,也開發成特色薏苡仁酒,葉則用於(yu) 喂魚,杆則用於(yu) 牛羊飼養(yang) 。此外,喜陰的清熱解毒中藥材三葉青則充分利用空間,種於(yu) 林下,主要采收地下塊莖,莖葉可以製茶或喂魚。“這裏的薏苡和三葉青,真正意義(yi) 上實現了藥飼多用,替代抗生素,增強魚類抗病性。”
高升村隻是浙江大學助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一個(ge) 典型案例。
如今,村民在浙江大學教授的帶領下,沿襲當地農(nong) 作物種植習(xi) 慣,以功能及特色農(nong) 作物品種為(wei) 突破口,提質增效的同時,以清水魚為(wei) 紐帶進行了產(chan) 業(ye) 串聯,而其特色的清水魚魚塘及相關(guan) 景觀,又促進鄉(xiang) 村旅遊的發展。
吳殿星認為(wei) ,浙江大學在高升進行了因地製宜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有效實踐,通過“藥食兼用、賞食兼用、藥飼兼用”產(chan) 業(ye) 串聯探索形成了現代綜合種養(yang) 與(yu) 農(nong) 旅有機結合的特色山區生態經濟,促進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