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沙退水清正成為現實:20年植被覆蓋率提升近1倍
20年植被覆蓋率提升近1倍 入黃泥沙年均減少超4億(yi) 噸
黃河,沙退水清正成為(wei) 現實(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跡(25))
真是一道奇景:黃河水,變清了!
5月中旬以來,平日濁浪滔天的黃河壺口,竟不時變身清流飛瀑,在20多米的陡崖間奔騰直下。沿黃各省(區),也不斷傳(chuan) 來黃河變清的消息:從(cong) 內(nei) 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到河南鄭州桃花峪,1200多公裏的黃河中遊,多處出現“一河清水向東(dong) 流”的景象。
地質專(zhuan) 家李鄂榮考證,史載可查的“黃河清”隻有43次,最長的一次為(wei) 1727年,持續20多天。如今的“黃河清”,涉及流域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史所罕見。
黃河之“黃”,實為(wei) 泥沙。古籍有載:“黃河鬥水,泥居其七”。近代實測資料分析,黃河幹流年均輸沙量為(wei) 16億(yi) 噸,含沙量為(wei) 35千克每立方米,含沙量為(wei) 世界河流之冠。
黃河泥沙從(cong) 哪裏來?九成來自黃土高原。這裏土質疏鬆,易蝕易散。每逢暴雨衝(chong) 刷,則流失大量水土,奔入黃河。“下一場雨,脫一層皮,累死累活餓肚皮”這句民謠,正是黃土高原貧瘠與(yu) 蒼涼的寫(xie) 照。
“長期水土流失導致很多地方變成石沙質,幾乎沒有土質,樹木成活率很低,嚴(yan) 重影響當地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林業(ye) 局副局長郝雲(yun) 峰說。
流失的泥沙,讓黃河流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長期滯後——中國14個(ge)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有5個(ge) 涉及黃河流域。
根本性轉變發生在新中國成立後。黃河首次得到係統性治理,“沙退河清”正成為(wei) 現實:據測算,近20年來,黃河中遊平均每年攔減入黃泥沙超過4億(yi) 噸。
新中國是怎麽(me) 做到的?
——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實現“綠進沙退水清”。
子午嶺位於(yu) 黃土高原腹地,是隴東(dong) 地區的生態屏障,被視為(wei) 觀察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的樣本。然而,由於(yu) 過度砍伐、工業(ye) 開發等因素,新中國成立40多年間,子午嶺就損失了天然林4800平方公裏。
“11歲時,父親(qin) 帶我第一次進林區,那時感覺樹木稀稀疏疏,一刮風塵土飛揚,一下雨泥濘滿地。”甘肅子午嶺自然保護區嵩咀鋪林場黨(dang) 委書(shu) 記魯彥靖是第二代護林人,在他的記憶中,從(cong) 1998年實施“天保工程”開始,林區開始大麵積栽樹。現在保護區林場管護的321萬(wan) 畝(mu) 林木,60%是人工林。
2013年,甘肅省慶陽市定下一個(ge) 新目標:每年造林100萬(wan) 畝(mu) ,用7年時間,“再造一個(ge) 子午嶺!”如今,這一目標已經基本實現。
內(nei) 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地處黃河上中遊。1995年遙感調查實測,全市八成麵積正在水土流失,每年約1.5億(yi) 噸泥沙流入黃河。
形勢嚴(yan) 峻,全市開始了大規模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如今,鄂爾多斯市不僅(jin) 水土流失麵積較1995年減少了50%以上,森林覆蓋率也接近三成,成為(wei) 國家森林城市。
——科學治理,多點施策,實現“攔泥又收糧”。
水土流失,破壞容易治理難——形成1厘米土壤需120年到400年,而流失1厘米表土常常隻需1年。保持水土,必須遵從(cong) 自然規律和科學方法。
黃河水利委員會(hui) 綏德水保站始建於(yu) 1952年,在陝西開展淤地壩試驗和植被研究等工作。
植被研究,是一項極其複雜的工作。位於(yu) 隸屬綏德水保站的辛店溝水土保持示範園,從(cong) 1953年開始,就開始針對黃河兩(liang) 岸的土質進行樹種培育。通過引進上百種果樹,研究推廣洋槐護坡林等樹種,為(wei) 綠化荒山沙地、種植經濟作物作出了重要貢獻。
幾十年來,黃土高原上還建成了5.9萬(wan) 多座淤地壩。
“黃土高原有著數百年發展曆史的淤地壩建設,但真正快速發展,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在水保站工作了30多年的辛店試驗場場長白平良說。
一座座淤地壩的建設,大大減少了匯入黃河的泥沙量。僅(jin) 以黃河主要支流中年平均來沙量第二位的無定河為(wei) 例,1971—1980年比1952—1960年輸沙量減少62.4%。
造林種草、退耕還林、封禁治理……隨著一項項舉(ju) 措的實行,黃土高原植被覆蓋率,已從(cong) 1999年的32%,提升至2018年的63%。
——生態扶貧,變害為(wei) 利,一個(ge) 戰場打贏兩(liang) 場戰役。
從(cong) 2000年開始,山西省在黃河流域試點退耕還林,通過合作社造林、貧困群眾(zhong) 管護等方式,與(yu) 脫貧攻堅相結合。
呂梁市嵐縣界王獅鄉(xiang) 蛤蟆神村貧困戶王明珍夫婦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在嵐縣新一輪11.5萬(wan) 畝(mu) 的退耕還林工程,兩(liang) 口子加入當地合作社,從(cong) 事沙棘苗的撫育、栽植、除草、噴藥等工作,年收入達到3.5萬(wan) 元左右。
截至2018年,山西累計完成退耕還林2730.3萬(wan) 畝(mu) ,惠及農(nong) 戶153萬(wan) 戶547萬(wan) 人。
2019年9月,是黃河治理史上一個(ge) 值得被記住的日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自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wei) 重大國家戰略,一張黃河治理的新藍圖鋪展開來:
上遊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遊水源涵養(yang) 區等為(wei) 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複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yang) 能力;中遊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汙染治理;下遊做好保護工作,促進河流生態係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
進入新時代,九曲黃河奔騰出新的浪潮,“沙退水清”的治理奇跡,將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人民手中繼續創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