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農民”的甜蜜生活:三十餘年打造“槜李王國”
中新網嘉興(xing) 8月10日電(記者 施紫楠)一件褐色襯衫,一頂褪色鴨舌帽,位於(yu) 浙江省嘉興(xing) 市秀洲區王店鎮的一個(ge) “李子園藝科學研究所”裏,57歲的陸其華卷起褲腳,彎腰穿梭在林間。
這個(ge) “研究所”裏,種植著121個(ge) 品係的2200多株珍貴槜李果樹。自從(cong) 30多年前迷上槜李,陸其華辭去了公職、賣掉房子,專(zhuan) 心研究。
槜李,從(cong) 春秋戰國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曆史,被稱為(wei) 李子裏的“活化石”。由於(yu) 種植難度高、品種退化等原因,槜李成為(wei) 浙江省惟一被列入瀕危搶救保護的果樹品種。
改革開放後,中國農(nong) 業(ye) 由粗放型向效益型和經濟型升級蝶變,嘉興(xing) 地區也不例外,農(nong) 業(ye) 果品鏈從(cong) 單一的葡萄、水蜜桃為(wei) 主逐漸向高效益、高品質轉變。槜李,也重新回到世人眼中。
說起與(yu) 槜李的“姻緣”,陸其華打開了話匣子。1987年,陸其華在浙江農(nong) 業(ye) 大學(今浙江大學農(nong) 學院)進修,曾多次聽聞導師提起槜李,並感歎其品種凋零。從(cong) 那時起,他就萌生了從(cong) 事槜李品係提純和栽培研究方麵工作的念頭。
“槜李,遠比五芳齋粽子、南湖菱更具文化底蘊和內(nei) 涵。吳越文化如果沒有槜李作為(wei) 依托,是不完整的。”在陸其華看來,槜李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水果,也是江南吳越文化的象征,更是見證嘉興(xing) 曆史的活化石。
“典型的千年名果,為(wei) 什麽(me) 沒辦法標準化、產(chan) 業(ye) 化種植?”談起槜李的種植,陸其華長歎一口氣,“舉(ju) 個(ge) 例子來說,浙江最少有六七百個(ge) 人在研究種葡萄、種桃子,但是研究槜李的,大概隻有我一個(ge) 吧。”
30餘(yu) 年來,陸其華從(cong) 嘉興(xing) 出發,踏遍全國各地,收集了121個(ge) 品係的2200多株珍貴槜李果樹,並創建了槜李種植研究基地,憑借一個(ge) 手電筒、一個(ge) 放大鏡,做起了槜李的雜交選育工作。農(nong) 藝性狀、砧木對比、果實品質……數十年來,他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並將每年觀察的情況與(yu) 正確的栽培方法記錄下來,足有二三十萬(wan) 字。
品係收集之後,如何栽培考驗著園藝師的耐心和水平。
“槜李的生長特性與(yu) 普通李子不同,對土壤的要求格外嚴(yan) 格,必須選擇地勢較高、透氣性好且較為(wei) 肥沃的土壤。”為(wei) 此,陸其華輾轉數地,最終將基地落在了秀洲區王店鎮。在他的基地裏,采用的一直是“古法栽培”,也被他稱為(wei) “佛係農(nong) 業(ye) ”。
“堅決(jue) 不用化肥、除草劑和農(nong) 藥,我提倡用營造生態平衡的方式,來保持基地生物的多樣性。”陸其華介紹,基地肥料是菜籽餅、焦泥灰,驅蟲則用辣椒、大蒜等混合發酵後的汁液進行噴灑,對害蟲進行氣味驅趕。
基地逐步踏上正軌後,陸其華又有了新的目標:把槜李傳(chuan) 播出去。
“都說槜李是嘉興(xing) 獨有,隻能在原產(chan) 地一帶種植,但事實並非如此。”近年來,陸其華便致力於(yu) 將槜李推廣到全國各地,目前除了西藏、青海、台灣等地外,嘉興(xing) 槜李的種質資源經他推廣,已能在高山、草原、丘陵和戈壁等地質條件上種植存活。
如今,保護、發展、提升槜李,已成了陸其華心中一個(ge) 解不開的情結。
“希望再過些年,槜李能像普通水果一樣,走進千家萬(wan) 戶,讓所有人吃到。也希望今後無論在何地,人們(men) 吃到槜李就能想到嘉興(xing) ,就能談起嘉興(xing) 這座曆史名城的文化底蘊。”陸其華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