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江蘇張家港:“江海交匯第一灣”重回綠水青山

鍾升 發布時間:2020-08-10 16:57:00來源: 中新網

  透過無人機的鏡頭俯瞰張家港灣,岸邊綠樹成蔭道路整潔;大片的蘆葦在江風的吹拂下如波浪般搖蕩,幾條棧道在“蘆葦海”間若隱若現。正午的陽光照耀下,繁忙的長江水道金光閃耀,綠水青山被映照成一片金山銀山。

  張家港灣位於(yu) 江蘇張家港市北側(ce) ,上起老沙碼頭下至段山港,全長約12公裏,是長江入海前的最後一道灣,有“江海交匯第一灣”之稱。然而直到不久前,張家港灣還是另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

  作為(wei) 以港為(wei) 名的城市,張家港也因港而興(xing) 。1982年1月,張家港港被列為(wei) 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成為(wei) 長江流域首批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1992年,國務院批準設立張家港保稅區,港口、工業(ye) 和城市聯動,快速發展推動經濟騰飛。如今,張家港市長年入圍全國百強縣前三甲,昔日以農(nong) 村集鎮為(wei) 主的縣級市已建設成一座經濟社會(hui) 協調均衡發展的新興(xing) 港口城市。

  然而隨著城市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人水爭(zheng) 地的矛盾開始突出。12公裏長的張家港灣中,生產(chan) 岸線一度占到9公裏,碼頭、船廠、魚塘等犬牙交錯,港灣處一片狼藉。回想起當時的場景,住在附近的徐國忠還是不住地搖頭:“那時江邊環境太糟糕了,平時根本不會(hui) 有人想到來這邊散步、觀光。有時遇上大風,江邊的汙染物被吹來,眼睛都睜不開。”

  2019年9月,張家港啟動了張家港灣的生態提升工程。規劃麵積約10平方公裏,總投資37.6億(yi) 元,構築140萬(wan) 平方米濱江親(qin) 水景觀帶。規劃實施百年江堤提升、水產(chan) 養(yang) 殖清理、生產(chan) 岸線騰退、生態環境修複、交通道路優(you) 化“五大整治提升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項目的主體(ti) 工程。

  張家港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秦國平介紹,在張家港灣的生態修複建設過程中,拆除沿江低效碼頭企業(ye) 20餘(yu) 家,拆除違章建築10萬(wan) 平方米,清退生產(chan) 岸線4公裏,重新恢複為(wei) 生態岸線。對於(yu) 沿江企業(ye) ,張家港也並非簡單粗暴地一拆了之,而是在恢複長江自然蘆葦灘塗濕地的同時保留少量工業(ye) 遺址,建設成一個(ge) 工業(ye) 遺址記憶公園。當地鋼企的固廢鋼渣經過顆粒化碾磨處理後,利用3D打印製成江邊一幢幢別致的景觀小屋。

  以江邊沙洲為(wei) 家的張家港人自稱“沙上人”,沙上文化是張家港人獨有農(nong) 業(ye) 回憶。張家港一邊將江邊準備圍墾的6000畝(mu) 土地全部落實江灘濕地保護要求、清理161戶禽畜養(yang) 殖戶,同時以張家港灣周邊的永興(xing) 村等沙上村莊為(wei) 載體(ti) ,保留村莊曆史格局,提升整體(ti) 村容村貌,保護好村莊“活態文化”,講好沙上人家文化故事。環境好了、村莊靚了,遊客也越來越多。

  如今,徐國忠時不時會(hui) 組織朋友一起到江邊徒步、觀鳥。隨著張家港灣生態不斷改善,可以看到的鳥逐年增多,一些以前從(cong) 沒見過的鳥也開始出現。他從(cong) 書(shu) 中了解到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震旦鴉雀隻生活在生態良好的大片蘆葦叢(cong) 中。從(cong) 此,在張家港灣觀測到震旦鴉雀成了徐國忠的一大心願。

  一次,徐國忠在江邊觀鳥時,突然聽見一陣陌生的叫聲。尋聲找去,隻見幾隻小鳥在蘆葦叢(cong) 間翻飛嬉戲。“我當時一眼就認出,那就是我日思夜想的震旦鴉雀,和照片裏的一模一樣。這說明張家港灣的生態是真的變好了,連‘鳥中大熊貓’都願意來我們(men) 這安家了。”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